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众论     
正音乐与文学艺术相通。人类语言虽博大,但还是有很多事物、情感都无法用语言表达,唯有"音乐"这一生动形象的艺术表征弥补人类语言的不足,它能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入特有的意境中,让人随其喜而喜,其悲  相似文献   

2.
艺术,是通过具体,生动、可感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没有形象,就没有艺术。所以形象,是区别艺术和非艺术的主要标志。作为艺术种类之一的音乐,当然也不例外,否则,它就不是艺术,而是一种非艺术的声音。这是大家都承认的。但音乐塑造的是什么形象呢?通常的看法是:音乐塑造的是“音乐形象”。这种“音乐形象”,不是具体可感的生活形象,而是生活形象所引起的主观感受和情感,因此,“音乐形象”,和绘画、雕塑中的视觉可见的形象不同,它不  相似文献   

3.
音乐技巧是音乐家运用技术表现生活的能力,技巧的高低不但决定于技术,更重要的是决定于音乐家头脑里是否有丰富的音乐素养和想像力,技巧本身没有独立性,它伴随着技术而存在,它又不能游离于内客之外,它是技术和思想内容的中介。  相似文献   

4.
伍玉梅 《现代语文》2014,(8):140-141
从广泛的语文读物中得知,“形象感的语言”只不过是一种俗说。因为语言是由一系列文字或词组合而成,本身无形象可言。既然如此,怎么又产生了语言的形象感呢?这是因为语言本身虽然没有形象感,但却有描述形象、唤起人们形象感知的功能。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有联系的,那么概念的存在也不是孤立的,它常伴随记忆中的想象中的事物形象而存在,而在人说话和听话的时候就出现了表象和引起了表象联想和想象,这就产生了形象感。  相似文献   

5.
众论     
《福建教育》2014,(3):7-7
音乐与文学艺术相通。人类语言虽博大,但还是有很多事物、情感都无法用语言表达,唯有“音乐”这一生动形象的艺术表征弥补人类语言的不足,它能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入特有的意境中,让人随其喜而喜,其悲而悲,其怒而愤,其虑而忧。因此,教师在组织阅读活动时,可以选择适合的音乐作为辅助,带领幼儿进入故事角色,给本来枯燥的阅读活动谱上跳动的音符,激起幼儿的兴趣。  相似文献   

6.
音乐的特点在于运用音响、节奏、旋律去塑造形象表达情感,与其他艺术相比较,一方面音乐的形象和意义是模糊的,难于分析,但是另一方面它能直接进入心灵而无须翻译解释。音乐作品的形象和意义就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和谐统一的音响本身,音乐活动也就是灵魂的塑造活动。  相似文献   

7.
目前,幼儿园音乐欣赏课内容的局限性很大,欣赏的内容大部分停留在像声内容中,除表现小鸡、小鸭、小鸟等动物的音乐外,其他的内容就屈指可数了,似乎孩子接受音乐塑造的形象只能是小动物这一类而对孩子们感受音乐的最终要求也只停留在节奏和强弱的变化上。这是不全面的。从领略动物的不同形象到分辨节奏区别这一过程,是幼儿园欣赏课的重要内容,但它只能是音乐欣赏课中的一个部分,一个方面,通过它来达到体会音乐的意境,则是欣赏课  相似文献   

8.
音乐是动的艺术,是最活跃、最吸引入、最感人的艺术。作曲家把一串串音符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使它形成了铁看起伏的节奏,抑扬顿挫的旋律。而音乐教学也应该是活跃的多姿多采的,特别是乐理教学更应该从那枯燥的读单名、念唱名、背概念的方式中解脱出来.使教师的讲解富有丰富的情感,斑润的形象。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兴趣引向音乐本身。音乐又是美的艺术,通过作曲家的形象描述,使人们仿佛看到了大自然中美丽的田园风光,奶奶流动的河水,嫩绿的小树,载歌囊的人群。人们在欣赏到优美的音乐以后,陶冶了情操.忘却烦恼。而音乐教学就是…  相似文献   

9.
一篇优美的散文,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里,我只谈谈如何欣赏散文的语言美。 鉴赏散文的第一过程是欣赏过程,是人们去欣赏语言,体味其美之所在。这一过程包括感觉和知觉两个步骤,即通过语言文字这一信息代码本身直接提供的意象来唤起学生对艺术意境的形象感知。虽然语言文字没有声音,没有色彩,没有形象,但语言本身具有审美功能,具有美感。它能让人们从语言符  相似文献   

10.
音乐欣赏是音乐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它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塑造高尚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情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对音乐欣赏教学中音乐形象的讲解,长期以来众多的教师各执一词,深感困惑和棘手,本文从音乐音响本身和音乐音响产生的过程上论证了音乐形象的多义性特点,并以此论证为基础,阐述了音乐欣赏教学的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1.
论音乐形象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形象是音乐美学的最高范畴,又是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任何音乐作品都离不开形象,正如哲学离不开概念一样.然而,在音乐美学的争鸣中,有人却提出:"音乐没有形象"、"音乐形象这词不科学,应该扬弃".音乐艺术究竟有没有形象?怎样认识音乐形象的特征?笔者仅就这一问题略述浅见,以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12.
李立 《天中学刊》2005,20(5):136-137
钢琴是由西方传入的键盘乐器,它因音色明亮、音域宽广、表现力丰富、演奏具有多样性灵活性而著称.它能在协奏、重奏、伴奏中产生良好的效果,同时还能在独奏中创造丰富立体的音乐形象,其音乐表现力可谓丰富多彩,魅力无穷,因此,有乐器之王的美称.正是基于钢琴在乐器中的特殊地位,在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问题就越发显得重要.音乐表现力是指音乐本身的具有一定规律性、形式结构和情感内容及意境的音乐语言,通过人声或乐器来表现,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情感和想象中.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对钢琴中的音乐表现力往往含糊不清,弹奏出的曲子没有音乐美感,缺乏生动感人的效果.因此,提高学生对音乐表现力的理解与掌握是钢琴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教师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贝多芬的这首《黎明》奏鸣曲不是技术性和灵巧的曲子,而是内容深刻而含蓄的,因此要求速度沉着、节奏绝对准确,不应该弹得很快。第一乐章应以钢铁般的节奏统一起来。当然,副部的节奏可以有一些自由,但这种自由不能脱离统一的节奏,不然就会破坏了有力的性质。第二乐章贝多芬很谦虚地称它为引子,并不是说音乐可有可无,虽然它本身没有结束,而是和第三乐章连接在一起,但音乐是非常卓越而有意义。速度很慢,好像可以自由一些;但还是要弹得很准确,不要拖;不仅所有音符的时值都要弹得很准确,休止符也要非常准确。这些都是为了表现这个…  相似文献   

14.
音乐本身是一种艺术,音乐教学也讲究说教艺术,它需要通俗的,精炼的,形象的,生动的,讲究一种音乐语言。  相似文献   

15.
音乐的“非空间造型性、非语义性”特征,决定了它是一门纯粹的听觉艺术。从音乐欣赏的角度看,人们对任何一部音乐作品的把握都离不开听觉,没有听觉的体验就没有音乐欣赏。可以说,音乐是为了人的听觉而存在的。那么,是不是具有听觉的耳朵都能欣赏音乐呢?也就是说,音乐欣赏究竟是被动地接受呢还是主动地参与?一般人或许认为,欣赏音乐也就是听音乐,而“听”这一活动本身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行为,是对某一存在物的感知,是对某种刺激物的反应。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从表面上看,音乐欣赏只不过是用耳朵去听,通过听觉感知某一对象,但是…  相似文献   

16.
音乐,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而音乐欣赏又是音乐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聆听和感知音乐进而达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魅力的目的。视听说相结合,用形象诠释抽象音乐音乐欣赏是一门听的艺术,但这门听的艺术单靠耳朵却不行。高中音乐教  相似文献   

17.
在声乐艺术中,音乐与语言所展示的概念思想与形象,能使人们更深入具体地了解一切客观事物和细致复杂的内容,并使音乐形象所显现的声音内容以及与内容相应的全部联想领域更明确起来。这是因为“语言是手段,工具,人们利用它来彼此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它不仅体现了一定的艺术形象思维,并同时通过语言去影响听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可以说没有民族的语言,也就形成不了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我们有许多优秀的歌唱家,能够创造完美而动人的声乐形象,正是由于他们正确的掌握了各自民族语言的物质和规律,运用精确,熟…  相似文献   

18.
·1·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着独自的表现手段与创造方法。音乐,作为一种声音的艺术,它包括器乐和声乐。就声乐来说,它是以歌声和语言相结合来传达思想感情、表现艺术形象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所以,声乐可以说是语言的音乐。在声乐艺术中,音乐的音调本身固然具有一定的表情因素,人们的情绪随着音乐旋律、节奏的起伏变化而产生共鸣,但人们之所以在各种形式的声乐作品中具体领会了作者所表达的形象、情节、思想不能不说是由于语言作用的结果。因为“语言是手段、工具,人们利用它来彼此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通过语言或语言所展示的概念、形象,使人们了解一切客观事物和细微复杂的思想,并使音乐形象所显现的声音内容以及与内容相应的伞部联想领域更明确起来。它不仅体现了一定的艺术形象的思维,并同时通过语言去影响听众。  相似文献   

19.
侣保军 《双语学习》2007,(8M):90-90
歌曲是语言与音乐的有机结合机体,也可以说成是一种带有语言的特殊音乐,它生动形象贴近生活,旋律优美、感情丰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因此,教师教唱,学生学唱都应该是件十分愉快的事。传统的歌曲教唱是一遍一遍地带唱,虽然学生跟着唱了几遍到十几遍后,学会唱了,但久而之他们学习唱歌的兴趣却没有了。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唱一首歌曲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自主能动、能思能感、素质全面的主体人,课程的实施是完成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没有课程,所谓“主体人”也就成了没有手段的目的。但无论如何,课程也不能代替主体人的位置而成为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在这一前提下,知识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人的健康成长服务的。它虽然也是成长本身的内容之一,但成长决非意味着使人成为承载知识的机器,它是促进入成长的条件而非成长本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