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切实加强文化建设,着力实现和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让农民共享文化繁荣发展的成果;着力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2.
王春霞 《今传媒》2005,(7X):22-22
如果长期做“三农”宣传工作或经常近距离与农民接触,就会很容易地发现农村文化消费令人忧心的现状,电视节目该如何更好地服务“三农”,给农民真正科技、文化上的引导,已成为摆在基层电视台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3.
事关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历来是党报宣传的重点,作为地市级党报就要在“三贴近”中深化“三农”报道。近年来,地处甘肃庆阳老区的《陇东报》在新闻宣传上以“三贴近”为着力点,全力深化“三农”报道,以新的办报理念、新的新闻视角、新的报道方式改进“三农”报道,摆脱了以往在“三农”报道中就农业报道农业、就农村报道农村、就农民报道农民的报道面狭窄、  相似文献   

4.
尹彩安 《河北广播》2006,(5):111-112
农业和农村工作事关国计民生,新一届政府领导人对“三农”倍加重视,各级新闻媒体办好“三农”节目,适应时代要求,意义重大而深远。笔者所在的唐海县农业基础雄厚,以稻苇种植、水产养殖为主。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农”,适应节目改革的需要,我县电视台陆续推出了《科技之光》《农场天地》《专家话农事》等对农节目。那么如何把这类节目办好,使之真正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成为农民所信赖的“良师益友”,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笔者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深刻体会到,办好农村节目,必须立足服务性,注重引导性,突出针对性,追求时效性。把握住了这四点,“三农”节目就会有广泛的受众群体,就有广阔的天地,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5.
陈剑晨 《中国广播》2008,(11):49-50,61
“三农”政策是党和国家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灵魂”,也是广大农民奔小康的指路明灯,如果失去政策导航就会迷失方向,作为专业对农广播,宣传好党和国家对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是首要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6.
<正>东北地区物产丰富,幅员辽阔,特别是辽宁地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交通便利,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掌握这一地区的控制权,对争取整个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将劳苦大众从政治经济的双重压迫剥削中解放出来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打败国民党军队、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毛泽东同志给出了答案:“谁能够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从1945年中共中央下达《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开始,在东北局的带领下,辽宁广大农村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土地改革运动。  相似文献   

7.
将近10年,我仍忘不了那标题。1978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要相信农民会种地》,并加了300多字的编者按,提出“要相信农民会种地,把生产安排和经营管理的权力交给他们。”“单凭‘长官意志’瞎指挥,就会败坏和削弱党的领导。在早先荒唐的年代里,不但每亩地种什么,而且怎么种,都由“上面”统一布置,统一要求。“只有县委书记会种地”  相似文献   

8.
宏剑 《新闻天地》2007,(1):48-49
他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眼睛先天性近视超过3000度。令人称奇的是,他又是一个“夜视人”,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夜视能力,能够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环境中读书看报。村里人都喊他“夜视人”。人类会不会像猫头鹰一样,有着特别的夜视奇能?他的眼睛真的与常人不同吗?他是不是经过特殊的训练?夜视奇能到底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9.
极端天气     
每年全球都会有部分地区气候不正常。但是像今年这样,如此大范围长时间的高温干旱,就应该属于“极端天气”了。明年的地球会有哪个角落遭如此厄运?不好说,但是近年来,极端天气似乎来得越来越频繁。  相似文献   

10.
将近10年,我仍忘不了那标题。1978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要相信农民会种地》,并加了300多字的编者按,提出“要相信农民会种地,把生产安排和经营管理的权力交给他们。”“单凭‘长官意志’瞎指挥,就会败坏和削弱党的领导。在早先荒唐的年代里,不但每亩地种什么,而且怎么种,都由“上面”统一布置,统一要求。“只有县委书记会种地”成了当时某些地方的黑色幽默。  相似文献   

11.
从"天气"中找新闻--气象服务的报道思想及模式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天气”中找新闻,新闻可信手拈来:冬天普降瑞雪,到农村可以听到农民对来年丰收的展望,在城市,则可以找到因路滑而出车祸的新闻;春天的沙尘暴,可以看到农民对将要到来的干旱天气的忧虑,在城市,则可以听到市民对出行难的普遍反映。但在敏感的新闻记者的眼中,他所看到、听到的应该远远不止这些司空见惯的东西。 天气变化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关系越来越密切,气象信息不仅仅是一种信息,有时也是新闻,特别是极端天气现象影响了人们正常生活时还会成为重大新闻,典型的如1998年夏季的那场洪水和去年春天我国北方多次出现的沙尘暴…  相似文献   

12.
从2006年开始,我国进入“五五普法”时期,中共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在规划中首次将农民列为普法教育的重点人群:“要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这是我国普法走向深入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人口绝大部分在农村,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宣传、教育,促进广大农民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我国才能真正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农村普法,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培养新型农民,而对于新型农民的要求,第一条就是“有文化”,即能说会写、自主自强、崇尚科学、诚信友爱、知法守法。  相似文献   

13.
山西日报社对于相同主题的稿件,或者说同类稿件,进行集纳处理,然后再挂上一个醒目的小牌,有时还配发一则“编者按”,起到较好的宣传效果。如5月7日第五版对于农民的三封来信就进行了集中处理,并挂了~个“农民在想什么?”的小牌子。配的“编者按”的题目是《想农民所想》,版面处理很突出。这样一搞,就把稿件的内涵进一步挖掘出来,阅读效果也明显好。像这次为三封农民来信配的“编者按”就提出一个重要问题:中央和省制定的有关政策和措施并非全部落到了实处。这样的处理法,山西日报几乎天天都有,有时一个版上出现了两次、三次。…  相似文献   

14.
把根留住     
在中国,没有人会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从“均田免粮”,到“打土豪,分田地”,再到“联产承包责任制”,无一不是围绕土地来做文章,把农民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从而达到或夺取政权或执政兴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王洁 《视听纵横》2005,(5):50-51
电视节目是一种“动”的艺术。人类的生活起居、探索自然、改朝换代,以及人类情感变化、善恶表露等等,无不体现一个“动”字。或自动、或互动,不动则就没有今大的世界。世界万物永恒的运动,又推动着宇宙的千变万化——包括人类的前进和发展、倒退与毁灭。作为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电视艺术,当然也就离不开一个“动”字。无“动”则无戏(艺术)。  相似文献   

16.
肖渊 《声屏世界》2004,(1):54-54
“三农”问题是2002年全国“两会”非常关注的问题,如何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是代表们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更是全国农民天天都要思考的问题。因此农业电视节目就应当多为农民提供致富增收的好政策和好项目信息。要考虑到农民的迫切需要,真正为农民解决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牵线搭桥,寻找专家,解决疑难?比如退耕还林是一项  相似文献   

17.
邢梦华 《大观周刊》2011,(49):15-15
农民土地问题一直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早在1936年,毛泽东在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就指出:“谁赢的了农民,舍就会赢得中国;谁解决了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而作为旧中国农业最为发达的苏南地区.其土地问题一向就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和长盛不衰的热点。  相似文献   

18.
我国13亿人口中大约有8亿人生活在农村。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适时提出农村改革和科技兴农战略,引导农民走脱贫致富之路。党中央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又做出了《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经济的现代化,向全党发出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号召。党的十六大又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在农村,广大农民实现了小康,全面实现小康就有了坚实可靠的基础。因此,“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各行各业都要从“三农”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三农”问题宣传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上头”多,“下头”少:在地方党报的宣传工作中,存在报道地方党委加强“三农”工作的要求多,各种会议、文件精神和有关部门落实“三农”工作的各项措施的报道多,而反映农业、农民、农村关心的问题和呼声的报道少,城市读者看不到“三农”问题的真实情况,农民读者又感到地方党报“三农”问题的宣传离自己远。要让“三农”问题贴近农民,编辑记者必须有“农民思维”。也就是站在农民的角度,用农民的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  相似文献   

20.
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闭幕,会议表决通过了《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草案》。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三农”问题再次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有80%的人口在农村。从我国的经济结构、人口分布、社会稳定、环境保护、科技发展等方面来考虑,农村、农业、农民都在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邓小平曾经指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江泽民进而指出:“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毋庸置疑,“农富则民富、国富,农康则民康、国康”,这应当是立足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做出的一个重大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