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刊从2000年起开辟了“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坛”栏目,旨在为探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搭建一个研究平台。几年来,从丰富的稿源中遴选刊载了百余篇高质量的稿件,虽然产生了较好的效果,但我们认为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比如:如何突破应试制度与素质教育的瓶颈、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知识结构的有机联系、学习素质的养成及有关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模式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的一生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学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一年级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更是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习惯的好坏,不但影响孩子的生活、性格、行为等,还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成功与否,因此,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重于知识的传授。如何让一年级的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3.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传承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其作用价值远远超出自身的艺术价值。在基础教育的过程中,书法教育对人,特别是青少年学习习惯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教师教育要适应基础教育发展趋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基础教育师资队伍整体专业化水平不高,与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行基础教育新课改的现实要求不相适应。如何培养既能满足我国基础教育发展需要,又能不断引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成为当今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教师教育作为现代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敏锐把握和主动适应基础教育发展趋势。当今对我国教师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基础教育发展趋势包括:教育目标优质化、教育课程现代化、师资队伍专业化、教育手段信息化等。  相似文献   

5.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和学习习惯的黄金时期,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过程来看,良好行为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幼儿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据此阐述了良好行为和学习习惯培养的背景和意义,探究了良好行为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承担着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小学教育师资的任务,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教育专业化背景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必须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本文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技能培养的特点、内容体系、基本要求、训练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王坤  段作章 《煤炭高等教育》2006,24(3):13-15,21
我国高师培养模式是伴随着近代学制的诞生而建立起来的,大体经历了这样的发展变化:定向型培养模式的确立——非定向型培养模式的尝试——由定向型向混合型培养模式的过渡和发展。高师培养模式的演变对当前高师改革有深刻的启示:树立师范教育的国家意识,正确认识高等师范教育的性质与使命,是高等师范教育健康发展的思想基础;关注基础教育,引领基础教育,全方位地服务基础教育,是高等师范教育的生存基础;提升学术性和师范性,彰显师范特色,是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个性基础;有为才有位,坚持与时俱进的品质是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8.
关于新形势下高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我国正进行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的课程标准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对高师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教育师资培养与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因此,高师教育必须根据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对教师教育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改革教师教育的培养方式和方法,彻底扭转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适应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技术教育作为科技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提高国民技术素养、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合格技术人才的时代要求。文章阐述技术教育对实现基础教育中科学教育三维目标的价值,探讨在基础教育中实施技术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而怎样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是常论常需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可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有的三层次(教育硕士、师范本科、师范专科)基础教育教师培养体系存在不足,教师教育专业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培养体系的内部结构与基础教育目前的实际需求不相符合,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地位普遍弱化、边缘化,培养质量难以满足基础教育一线的需求以及教育强国对新师资的要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育内部对教师教育专业认识出现偏差,忽视了教师教育的专业属性。改进基础教育教师培养工作,应着眼于建设教育强国的大目标,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勇气与魄力,探索构建基础教育教师培养的新体系。  相似文献   

12.
"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新教育实验"被当下教育人士称为"三新鼎立"的基础教育改革工程。其中"新教育实验"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最高追求和努力方向,明确提出了以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为行动途径的实验方案。如果从"习惯"的视野对其进行解读的话,这些行动的最终目的不是别的,而是为学生未来60年的发展打好底色。  相似文献   

13.
高校教师教育如何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高校教师教育主要承担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任务。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高校的教师教育专业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使它培养的大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基础教育的教学要求。为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并根据它对教师的新要求,来改进高校的教师教育的教学工作,使高校教师教育真正为基础教育课改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基础教育培养高质量师资,是高师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立足点和生长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给高师院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几十年来变化不大,教学内容与基础教育脱节,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高师院校培养的准教师不能完全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的需要。为此,高师院校应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改革教师培养模式,加强与基础教育的合作与联系,形成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新体系,以彰显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特色。  相似文献   

15.
创新,原意是指"创立或创造新的"。目前所说的创新教育,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目的是培养出大批创新型的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基础教育对于提高千百万劳动者的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更应该重视创新教育。 一、调整教育目标,转变教育观念 传统教育是一种接受式教育、它以继承和接受前人积累的文化遗产,以学习已有知识为主要目标。创新教育是以继承为基础、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6.
以往的师范教育在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方面,在一流师资或名师队伍培养方面所做的贡献并不突出,也不注重培养教育管理干部;它所培养的只是缺乏活力的普通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走的不是专家型名师培养和教育家办学道路。而今,主要服务于基础教育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具有积极的补偿意义,但是,其培养目标需要明确定位在一流教师培养或名师队伍建设上面,以利于引领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总体专业化。  相似文献   

17.
对高师院校教育理论课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浪  周忠生 《教育与职业》2006,(14):119-120
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对教师的教育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高师院校,也必须相应地做出改革。其中,培养未来基础教育师资教育素质的教育理论课,也应当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以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对师资教育素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国防生高校基础教育是培养国防生第一任职岗位基本能力素质的重要阶段.国防生高校基础教育全程军事化教育,是国防生高校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国防生高校基础教育、军校任职培训、部队后续培养有机对接,形成梯次培养,全程打造的人才培养链的基本设想.本文着眼于国防生高校基础教育军事化全过程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对这一教育实现的可能性进行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9.
教师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其发展必须与基础教育发展相匹配.然而,目前我国存在较为严重的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脱节的问题.产生这一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策略是:树立教师教育新理念、统整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教师教育方法和加强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实现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理念上的对接、课程上的衔接、方式上的互动及实践上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是为幼儿一生的学习和发展打基础的阶段,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方面。幼儿时期,由于孩子具有思维具体形象、生活经验少、理解能力弱、道德情感不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