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慧开 《绥化学院学报》2013,(12):93-95,134
张爱玲一生深受中西文化的影响,张爱玲作品中有许多表现中国和异族形象的叙述,在小说中叙述中国“自我”和异族“他者”,站在民主理性的西方文化立场批判中国,展现腐朽衰败的中国形象,站在伦理和道德的中国传统文化立场通过叙述“他者”,否定和排斥异族,展现丑陋虚伪的异族形象.通过小说中塑造的这些形象,可以看出张爱玲陷入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之后的迷茫与文化选择的尴尬,使小说呈现出苍凉的文化蕴味.  相似文献   

2.
在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中,互动性研究目前多局限于探讨异国形象对建构者自身的反映,而忽略了建构者、被建构者、第三方、形象及社会集体想象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应当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拓展和深化该方面研究,即注重建构者与被建构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建构者、被建构者和第三方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形象与社会集体想象物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蝴蝶君》是关籍华裔作家黄哲伦的代表作。通过从形象学的视角分析代表自我势利的伽里玛与代表异族他者的宋丽玲的互动性,剖析西方人眼中作为“他者”的东方形象的产生、流传及社会文化背景,指出其背后所隐藏的虚构性和殖民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方法,细致分析了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多部小说中的异国异族形象,在论证其中他者意识的同时,探究这些小说身份叙事背后的隐性自我书写.  相似文献   

5.
文学文本对地域形象的塑成和传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载体.对本区域内的作家而言,这是一种"自我"形象的塑造,而从域外作家的视角来看,这又是一种"他者"形象.河南人形象在不少外省作家作品中多有呈现,在三秦作家的文学实践中,突出地表现在路遥、贾平凹和陈忠实的作品中.在其文学想象里,河南人形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老百姓,一类是兵匪形象.尽管作家们所塑造的地域形象是一种关于"文化他者"的幻象,是他者想象与他者书写的一种方式,并不一定是现实本身,但一定是所描写的地域人自我审视、自我反思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6.
比较文学形象学关注他者形象与自我的关系.自我在言说他者形象时,也言说了自我的思想及文化.他者的"在场"与"缺席"和创造者对他者的狂热、憎恨都体现在两者的关系之中.如今我们要建构两者的深层对话模式,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者,审视他者的同时也审视"镜像化自我",并对自我进行深刻反思,实现文化的双向交流态势.  相似文献   

7.
《大街》是美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辛克莱·刘易斯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出现了多种中国形象,如中国人、中国器物和中国饮食等。本文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视角入手,通过对小说中乌托邦化的中国形象、"东方热情"影响下的中国形象以及西方中心论下的中国形象的分析,挖掘作者的真实意图,即利用他者审视自我、反观自我,更深刻地揭露作为自我的美国的时代弊病。同时,由于对中国形象的描述掺杂着强烈的个人情感和西方社会对中国的集体想象,刘易斯笔下的中国形象复杂且独特。  相似文献   

8.
三毛一生足迹踏遍了59个国家,其域外题材的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她在作品里塑造了一系列异国形象和自我形象,具有极高的跨文化研究的价值。文章试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视域出发,分析和探讨其作品中的异国形象和自我形象,并对这些形象进行探源,同时对这些形象言说自我和他者的功能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9.
运用形象学相关理论对日剧《月之恋人》中的中国人形象进行了解读,结合社会文化背景分析了作为“他者”的中国人形象:中国社会中的民众群体形象、中国女性形象、在日中国人的形象;同时对注视者日本的“自我”形象也进行了阐释。认为该剧较为客观理性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形象,辩证地处理了“他者”与“自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想象"是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二十世纪末以来,形象学对想象做了新的阐释.认为它应远离复制和再现观念,根植于创造性和虚拟性.但这一限定制约了形象学自身的视野,与当前的创作实际和研究实际产生了隔阂.为解决根植于西方二元对立思维的理论阐发困境,中国古代的想象理论或许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容闳《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李恩富《我的中国童年》、黄遵宪《逐客篇》以及佚名作者《苦社会》进行文本细读,梳理了晚清旅美华人文学想象美国(他者)和中国(自我)的几种模式:容闳自传中的美国和中国分别被建构为文明和落后的形象;李恩富自传中的美国和中国则分别被描述为纯粹的"异"和诗意传统的中国形象;在《逐客篇》和《苦社会》中,美国和中国则主要被表述为一个背信弃约的种族主义国家或苦难的中国形象。晚清旅美华人对"他者"和"自我"的文学想象,奠定了后来旅美华人文学想象美国和中国的几种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在比较文学形象学基础上,把汉族官方文献与壮族民间传说中有关侬智高形象的两种文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语言学、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多门学科理论知识,从自我与他者、社会集体想象等方面探讨汉族官方文献中的侬智高造像的深层原因,追寻壮族民间传说中的侬智高形象塑造的民族心态。  相似文献   

13.
在比较文学形象学基础上,把汉族官方文献与壮族民间传说中有关侬智高形象的两种文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语言学、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多门学科理论知识,从自我与他者、社会集体想象等方面探讨汉族官方文献中的侬智高造像的深层原因,追寻壮族民间传说中的侬智高形象塑造的民族心态。  相似文献   

14.
异域形象学传入中国近四十年的时间中,相关内容以书籍和文章的方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著作所探讨的问题的流变比较全面及权威地记录了异域形象学在中国发展的动态过程。理论研究特点主要包括基本理论的确认、中国化过程和文化转向三个方面的内容。实践研究特点主要体现为,从"他者"形象类型的角度进行分类、文本分析呈现严重失衡的状态。两种研究现状对形象学日后的发展形成了三个方面的启示,分别是形象类型的拓展、理论体系的完善和网络形象学领域的开拓。  相似文献   

15.
卫东丽 《文教资料》2008,(28):225-226
本文借助比较文学形象学原理,主要分析了加拿大华裔女作家张翎三部长篇小说中的异国形象特点和"他者"与"自我"之间的互动性关系.作者在自我认同的同时又展示了一种普遍人性,这种文化超越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郁达夫,曾留学生活日本长达十年之久,与日本结下了复杂的因缘。他创作的一系列小说、散文等作品呈现出十分鲜明的日本形象。文章通过梳理其具有代表性的关于日本形象的作品,来分析这些形象,并探讨作为形象学理论层面上的"他者"形象——日本的意义。主要包括日本自然风景形象、日本女性形象、日本男性形象。希望从中探窥出郁达夫所理解和认知的日本以及对"自我"身份返观的审美心理选择过程。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美国文学中华人负面形象的大量涌现并不是19世纪的必然结果,而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选择性建构,是黄祸论、他者迫害妄想狂、宣泄情绪和政治运作的综合结果。所以,从形象学的角度来看,John Chinaman,My Jo这首诗歌的出现是对华人文化或者社会的想象和幻象,是一种社会集体想象物的复制品,是把华人做差异性描述和他者化后的,采用象征性套语定型化的产物,因而19世纪下半叶美国文学中华人负面形象的出现主要是文化建构的结果,具有被注视性和提供主体反思的特性。  相似文献   

18.
近代来华传教士笔下的中国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图用比较学形象学的理论和方法,考察近代来华传教士笔下的中国形象,他们在社会集体想象的基础上,现根据历史现实、自己的虚构和需要,把中国塑造成一个黑暗、贫穷、停滞、愚昧的形象。本试图从“言说”和“他”的互动关系的角度分析此形象的丰富意蕴。  相似文献   

19.
冯靖茹 《文教资料》2012,(12):21-22
徐志摩丰富的欧游经历和所受到的西方文化的影响使他的作品展现了丰富的西方人形象。在20世纪初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徐志摩笔下的西方人形象表现出独特性和历史性。这些形象在诗人的笔下完成了对自我和他者的言说,是诗人集体想象和个人经验的总结,寄托了诗人的精神家园和救世理想。考察徐志摩笔下的西方人形象有助于我们厘清西方人形象的历史性表征,以及徐志摩对此的个体化言说,也可以就此更为深刻地理解徐志摩的创作。  相似文献   

20.
《一千零一夜》中的基督徒形象可分为三种:被征服的弱者、被赞美的使者和被贬损的恶徒。他们互相指涉、杂糅包容,是阿拉伯人投射自身欲望的想象物。复杂的他者形象表明形塑者与他者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而是形塑者基于自身的历史语境创造性建构的产物。在阿拉伯社会的他者想象中,既有对基督教文明的某种现实认识,也有对两者关系的焦虑与期待,不仅包含了伊斯兰阿拉伯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冲突、抗争与融合,更是形塑者用以确立自身文明属性和民族身份的镜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