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晓征 《教师》2013,(11):105-106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中职")和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的协调发展。中高职的衔接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培养目标的衔接、学制的衔接、课程的衔接、教学模式的衔接、评价模式的衔接等。本文主要探讨中高职评价模式的衔接,分析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评价模式,并对中高职教育评价模式的衔接体系设计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完善和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中高职衔接职教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本文以广泛中高职衔接调研为基础,结合汽车类专业中高职衔接教学实际,构建了汽车类专业中高职衔接四层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并应用于专业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改革效果,提升了汽车类专业中职学生在高职阶段的技能培养及就业和发展能力,提升了汽车类专业学生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3.
长沙民政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作为湖南省首批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试点专业,通过探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与湖南省5所示范性中职学校与形成中高职专业、课程、教学过程衔接及资源共建共享的优势互补、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建设湖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4.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基于类型教育定位,加强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是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发展通道的重要途径。新时期统筹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资源,落实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必须明确其原则,即坚持培养目标的层次性、能力培养的贯通性、职业素养的一致性、培养模式的整体性。针对当前我国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方面面临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标准割裂、专业体系衔接不畅、课程体系匹配度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脱节等关键问题,需要从整体上规划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标准、构建中高职专业建设协同机制、一体化设计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增强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衔接力度等方面着手推动解决。  相似文献   

5.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关键一环,通过对部分中高职院校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中高职院校调查发现,大多数中高职院校在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上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管理衔接不够通畅、目标定位不够精准、课程设置不够紧密、校企合作不够深入、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等方面。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汽修专业为例,通过调研分析其近年来与铜仁市域内中职学校开展汽修专业中高职衔接办学(如“3+3”“中高职协同”)的情况,提出建立“共生共长、共荣共赢”的中高职衔接共生模型、“衔接紧密、渐进提升”的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层次分明、技能为重”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真正实现汽修专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最终形成基于“全托管”的中高职衔接汽修工匠培养模式,大力提升汽修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6.
中高职衔接是当前我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任务,在中高职衔接所涉及的众多领域中.中高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处于关键地位。通过扩大中职学生升入高职比例、完善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制度、改革现有“专升本”制度、推行本科招生专本共同培养招生考试制度,可以有效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带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评价等方面的中高职衔接工作,有力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7.
高职学生实习质量评价应从方法上绝对评价、过程评价、综合评价三个评价方法出发,根据各专业设计具体应用条件,包括对高职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的绝对评价、对综合专业能力的过程评价、对一些特殊问题的综合评价。构建包括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方面在内的高职学生实习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辛燕 《河南教育》2010,(9):70-71
高职酒店英语课程教学存在教学效果评价模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的问题。高职院校只有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探索酒店英语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体系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改善教学行为,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9.
古文 《考试周刊》2010,(35):19-20
本文基于高职英语分层教学下的学生评价改革,在专业要求基础上形成重视语言运用能力为主的评价体系,评价方式将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使新的学生评价模式更能适应对新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的考核评价。  相似文献   

10.
德国KOMET职业能力测评的开放性、多元性和科学性有助于诊断中高职衔接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现状,从课程内容、课堂教学、课程评价等途径构建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  相似文献   

11.
作为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考试,是评价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我国的素质教育在不断推进,创新教育在不断深入,社会经济也在不断发展,这给中职学校人才考核评价的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对中职学校考试评价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明确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原则,结合广州市贸易职业高级中学开展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实践以及取得的效果,从考试内容、形式及评价类型、主体、尺度方面总结改革的做法,并提出将考试评价改革贯穿于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中。  相似文献   

12.
在对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进行较为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课堂教学评价系统是确保课堂教学评价活动持续和有效开展的重要技术手段。文章对课堂教学评价系统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若干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之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践教学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薄弱环节,科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本文通过分析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认为高职院校应该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思想体系、资源体系、方法体系、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入手,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4.
面对中职学校免试入学后,中职生源质量的较大变化,传统的学业成绩评价方式不适应目前中职学校学生发展的现状,阐述了教学评价改革的基本理念: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学评价应达到有效性;学业成绩的评价应强调过程;评价方法要多元化。据此提出了加强过程性评价;采用多元互动化考评模式;重视实践性教学评价等中职学校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改革措施。以期构建一套科学的、符合中职教育规律的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最终使教学评价结果能激发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和挖掘职业潜能。  相似文献   

15.
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实践教学。针对我国高职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的现状及问题,探讨了高职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的目标和构建原则,提出了包括政府、学校、社会在内的"分层多元化"高职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总体构架与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教师评价研究述评--兼论我国高校教师评价研究的迫切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梳理教师评价研究的历史脉络,并对教师评价研究的总体状况进行评析,认为:教师评价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学教师,由此也导致教师评价研究的内容多局限于教师教学水平评价,忽略了高校教师评价的特殊性;我国高校教师评价研究已经远远落后于现实要求,迫切需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拓展。  相似文献   

17.
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背景下,中高职教育贯通具有思想更新、职教集团支撑、政策保障的特点。中高职教育衔接有效性内涵要素主要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包括思想观念、政策制度、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配备、资源一体化配置等。通过分析影响中高职教育衔接有效性的内涵要素,设计了评价中高职教育衔接有效性的指标体系,提出了实现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评价方式以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问题综论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就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及评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阐述,指出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及评估必须首先处理好新时期高职人才质量观、培养观问题,同时必须构建先进的高职教学质量及评估的保障体系和运作体系.从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出发,重新制定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及评估的新的管理方法,并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装备配置、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改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及评估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运作.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就业导向、工学交替”理念为基础,研究“学岗交融”高职教学模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专业、学业、企业为评价要素,着重构建“以学生为本”及“以职业能力形成为核心”的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和手段.面对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及在课程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材暴露出了育人功能不强、职业教育特色不鲜明、规范性有待提高以及缺乏完善的教材评估体系等亟须解决的问题.结合新时代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要求,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材建设应突破传统的语言类教材编写观念,丰富教材内容的教育元素增强教材育人功能;创新语言学习内容及活动设计,实现语言能力与职业素养的综合培养,突出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的特色;完善教材评估体系,确保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正确方向,提高教材建设的规范性与科学性,为提升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质量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