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的家在哪里?》是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①的一篇课文,反复研读这篇课文,总觉得这篇课文有三处语言表达有问题。此感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相似文献   

2.
传统汉语教学的一个显著民族特色是对诵读教学法的格外重视。这里所谓的诵读,与现代语言教学(包括外语教学)中所强调的诵读的含义、功能不同。现代语言教学中强调诵读,是指在理解语词、句篇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达到培养语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等目的,其教学程序是先教后(诵)读。而传统汉语教学强调的是先(诵)读后教,甚至只读不教;而且,诵读的意义不仅为了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更在于通过反复诵读,达到感悟、品味从而理解语篇意义的目的。这一教学思想集中体现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信条中。  相似文献   

3.
《幼林》是一篇感情炽烈、寓意深刻、语言铿锵的散文诗.根据“教是为了不教”的总目标,这个导读计划的指导思想是:1、通过反复诵读来感受体会课文精髓;2、通过导读,使学生逐步摸到独立阅读散文诗的门径.具体步骤如下:一、阅读课文之前,先回忆一  相似文献   

4.
一篇课文的板书设计,凝聚了教者的巧妙构思,反映了教师的教学风格,是一部精巧别致的微型教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板书是教师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在编写教案时,要经过反复思考来精心设计板书,力求突出重点,形式新颖,善于启发,引人入胜。板书设计不仅利于“教”,还要利于“学”。因此,教者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来,我先后三次教《崇高的理想》这篇课文。回想起来,三次教学,三种教法,三番体会。一教:一课一得八十年代初,语文教学界针对十年动乱对语文教学的冲击,及时提出加强“双基”教学的攻关课题。1983年秋,我在高一教《崇高的理想》。对于这篇阅读课文,在十分有限的课时内,如何落实“双基”呢?我在备课时反复琢磨,确立了这篇课文三个方面的基础知识要点:第一,围绕中心论点运用事例进行正反对比论证;第二,多重复句的分析;第三,成语的理解和运用。在以上三个要点中,我紧扣了第一个要点,结合课文,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分析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师生一道归纳  相似文献   

6.
一、为什么要教这篇课文? 我们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教着一篇篇课文,尽管我们也都知道是在“用教材教”,不是在“教教材”,但我们是否思考过,为什么偏偏要教这篇课文?不难预料,可能的回答会有以下几种:①教材这么安排的,②教师本人喜欢或擅长教这种类型的课文,③教研活动组织方指定的。  相似文献   

7.
《河豚子》是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写作》"文似看山不喜平——叙事贵曲"专题的一篇文本。在反复咀嚼、品味之余,发现其深刻的思想下还有许多语言疏漏之处。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对其中的四处文字进行辨误,从而培养其辩证思维。  相似文献   

8.
童话《动物过冬》是小语三册中的一篇阅读课文,它和本册其他八篇阅读课文一样,全文用汉语拼音注音。教这篇课文,要以指导朗读为主,要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课本的注音反复朗读课文,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朗读指导中要特别注意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体会几种小动物说话的不同语气和神态。朗读指导可按以下步骤进行:预习。要求学生把没有学过的“阵、极、杜、鹃、鹂、窝、垫、岸、眠、刨、既、舒”  相似文献   

9.
以肖培东老师《美丽的颜色》教学为例,提出“用语言拨动学生心灵琴弦”的观点,详细阐述传记文教学的四个策略:于猜读处确立阅读方向;于反复处读出人物情感;于细微处咀嚼作者意图;于反常处把握文本特质。根据文体而教,教“这一篇”传记的文体特质,实现传记文的教学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每教一篇课文之后,总要记下教学体会,写写“下次再教时……”,因此,她的课教得炉火纯青,常教常新。而有些教师教课,常常是教完即了,一教了之,很少坐下来,作些“教后思”,写写“教后记”,做点“再教设计”,有人戏称“教完即了”的教课是“猴子掰棒头”。猴子掰棒头,免不了两手空空。教完即了的教课,常出现“再教如初教”,课上来上去还是老样子,所谓“岁岁年年人不同,年年岁岁课相似”。常言道,十年磨一戏。教课也要殚精竭虑,反复琢磨。教完一篇课文以后,静下心来,作一番“教后思考”,写一些“教后笔记”,做一些“再教设计”,可以扬长避短,升华认识,使我们的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以至于达到教学艺术的化境。  相似文献   

11.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苏教版教材的一篇课文。它语言简简单单,主旨明明白白,这样简单的课文,我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呢?我反复阅读着这篇课文,当我读到“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这一句时,眼前一亮,作出了一个大胆的选择,那就是彻底抛弃以解读文本的  相似文献   

12.
《手》这篇課文我没有教过。在备課的时候,我首先通过反复阅读来熟悉这篇教材。读了一遍两遍,虽然能粗略地掌握課文的一些主要內容,可是对課文的思想内容理解得很不够,至于分段的問題,課文中一些有关农业生产方面的語言的理解問題,有的比较模糊,有的自己也不懂。再读了几遍,并反复思考,向同志們請教,才逐步搞清眉目。我想,自己在閱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教学中学生也必然会遇到同样的甚至更大的困难。因此,我首先找出这篇教材的特点。这篇課文的特点是:1.語言简炼明确,生动形象;2.用具体的事例说明問題的写作方法,对指导学生写“具体”有很好的作用;3.节段过渡非常自然,联系也很紧密,便于培养学生逻輯思維能力;4.有利于加强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13.
记得曾在一篇教学报上见过这样一句话:“教育者的技巧就在于能够机智地、敏锐地看到孩子的那种要求上进的心理,给予信任,加以适当的引导。否则会窒息了受教育者的天赋和才能。”这些话鞭策了我,启发了我,促使我在农村中学十几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反复探索、总结经验...  相似文献   

14.
人教社出版的《教案》及一些教师用书,将本课教学时间定为1课时,但我不能,我的学生不能。用这么少的时间来学习这么一篇极有文化内涵的课文,顶多算是教过了一学期24篇课文中的一篇,学生是无法“浸润”其中的。我将时间定为2课时。可教什么、怎么教呢?反复阅读全著和相关资料后,我心中有谱了。我把教学内容确定为三个板块:1.介绍《边城》故事情节。2.《边城》导读。3.课文赏析。其中前两个板块为重点,第三个板块为难点。这并没有脱离讲节选课文的常规老套,我还想为讲授添一抹亮色。经过思考,我为每个板块拟定了一个题目,分别是:《那船那人那…  相似文献   

15.
教一篇课文,大家都说要“依纲据本”,但具体到某一课、某一篇课文或某一部分教学时,却不知如何“依纲据本”。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这些问题常常解决不好。五年级下册《秦兵马俑》第二段的教学,同样要处理好这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考一篇课文"教什么",几乎是所有中学语文教师常常遇到的难题。归根结底,语文教学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教什么",二是"怎样教",三是"教得怎么样"。从某种程度说,"教什么"决定了应该"怎么教",并影响着"教得怎么样"。针对一篇课文设计好"教什么",这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之一。  相似文献   

17.
<剪枝的学问>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一个情理交融的科普故事.文章以"我"的心理变化为线索,选取了冬、春、夏三个季节各具特色的景象,巧妙地把剪枝这一科学知识融合到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之中.备课之初,我不禁心生困惑:科普故事类的课文重点是教什么?以科学知识为重点,容易上成科学课、劳动课,有喧宾夺主之嫌;以了解内容为重点,就会偏重阅读理解,落入内容分析的窠臼.教课文,还是教语文?反复思忖之后,我选择了后者.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阅读课本》怎样使用?编者提出:现行教材中的独立阅读课文不再占用课时,供学生课外阅读。利用省下的课时和每个学期的机动课时教学《小学语文阅读课本》。这样,教学所需的时间问题解决了。但每学期所补充的9篇课文是集中教好呢还是分散在各组里教好?经过反复讨论,权衡利弊,我们认为还是把这些课文分散到各组去教为好。这是因为,一、我们不能把补充教材看成教材之外的教材,更不能把  相似文献   

19.
老舍先生的散《猫》是一篇经典章。综观许多优秀教师的教案,总脱离不了猫的特点,在“古怪”“可爱”上做足了章。近日一老师参加评比,在帮忙备课的过程中,经过反复讨论、思维碰撞,大家都有一个想法:跳出“古怪”看“幸福”。  相似文献   

20.
祝宇  李朝霞 《现代语文》2011,(8):102-105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祭文。作者通过记述一些家常琐事,表达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融抒情于叙事之中,感人肺腑。教学时,教师一是应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和自己宦海浮沉的人生感慨,并领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二是应指导学生结合朗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