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蚕》一文主要讲母亲为了给子女交学费而养蚕的故事。字里行间处处赞美了为子女求学不辞辛劳的母爱。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母亲的辛劳和母爱的伟大是教学的重难点。为突破重难点。可作如下设计。  相似文献   

2.
《春蚕》一文主要讲母亲为了给子女交学费而养蚕的故事。字里行间处处赞美了为子女求学不辞辛劳的母爱。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母亲的辛劳和母爱的伟大是教学的重难点。为突破重难点,可作如下设计。一、联系生活,初读感知重点养蚕活动距离大部分学生比较遥远,学生难以亲身感知,但妈妈的爱却时时刻刻包围在他们身边。因此我们可以在课前指导学生观察妈妈的一天,回忆妈妈关爱自己的具体事例,在课上组织学生交流,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通过初读画出表现母亲养蚕辛苦的语句。这样引导就拉近了学生与文章的距离,奠定了母爱这一感情基调,接下来的阅读会…  相似文献   

3.
《春蚕》一文主要讲母亲为了给子女交学费而养蚕的故事。字里行间处处赞美了为子女求学不辞辛劳的母爱。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母亲的辛劳和母爱的伟大是教学的重难点。为突破重难点,可作如下设计。一、联系生活,初读感知重点养蚕活动距离大部分学生比较遥远,学生难以亲身感知,但妈妈的爱却时时刻刻包围在他们身边。因此我们可以在课前指导学生观察妈妈的一天,回忆妈妈关爱自己的具体事例,在课上组织学生交流,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通过初读画出表现母亲养蚕辛苦的语句。这样引导就拉近了学生与文章的距离,奠定了母爱这一感情基调,接下来的阅读会…  相似文献   

4.
五年制第六册第四组14课《春蚕》,出自我国著名文学家茅盾的手笔。课文讲的是从前怎样养蚕和母亲养蚕的辛苦,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无比热爱。根据课文特点,建议教学时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5.
语言文字训练与文道统一──《春蚕》教学浅谈重庆市石桥铺小学卢静一、钻研教材,探究“文道”统一中“文”的特点。《春蚕》讲迹解放前母亲在春天里养蚕为儿女交学费的事,表现了母亲勤劳无私的慈母之心。读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这与《春蚕》语言文字的表达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6.
《春蚕》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课文记叙了解放前母亲为供子女上学而辛劳养蚕的经过,赞美了母亲像春蚕一样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课文题目取名为“春蚕”,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春蚕到死丝方尽”正是对母亲高贵品质的真实写照。一、揭示...  相似文献   

7.
导入新课。母亲是平凡的,伟大的,母爱是神圣的,无私的。课文《春蚕》为我们讲述了一位平凡的慈母为供子女上学而饱尝艰辛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共同感受这位母亲对子女深深的爱、浓浓的情。首先,谁能向大家介绍家蚕?整体感知。学生听课文录音,边听边划记自然段,想一想:蚕的生长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分段细读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想: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出示幻灯片:解放前,我们家很穷,母亲就靠养蚕换点儿钱,给我们姐弟俩交学费。教师点拨:“就靠”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齐…  相似文献   

8.
《春蚕》(五年制六册14课)的作者,以严谨的构思,朴实的语言,歌颂母亲春蚕般无私地奉献了自己一生的高贵品质。教学重点是理解养蚕过程,掌握有条理叙述的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难点是如何让学生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这一课要从教材的整体性出发,抓住“想”、“变”、“看”三个思维点,克服教学的程式化。一、扣住一个“想”字,阅读全文,弄清教学思路。这篇课文以《春蚕》为题,借物寄意,同时,通过回想,具体生动地表达了对母亲无限敬爱和思念之情。讲读开始,老师先提出一个问题:“《春蚕》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写的是过去的事还是现在的事?为什么?”学生经过预习,很快就能联系课文回答:写的是过去母亲养蚕的事,因为每到春天,作者常常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难点及分析《春蚕》通过写母亲养蚕为“我们组弟俩”交学费的事,歌颂了母亲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品格。本文的显著特点,是以母亲养蚕过程为序,将母亲养蚕辛苦和可贵精神融入其中。纵观全文,通篇无“辛苦”一词,而母亲养蚕的艰辛贯穿始终;通篇无“热爱”一词,而对母亲的热爱、崇敬与怀念之情饱含字里行间。这自然就成了本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相似文献   

10.
《春蚕》是著名作家巴金的文章 ,多少年来一直被选入小学中年级语文教材。文中具体地讲述了一位勤劳的母亲饲养春蚕的全过程 ,字里行间充分反映了母亲养蚕挣钱的辛苦。课文的篇章结构条理清晰 ,层次分明 ,贴近学生的认知实际 ,遣词造句通俗平实 ,浅显易懂 ,读来朗朗上口 ,确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课文。随着农村改革政策的放宽 ,许多村里发展了养蚕业 ,使我有机会亲眼看到了村民养蚕的情况。懂得了一些养蚕的知识 ,发现《春蚕》里讲的养蚕方法与现实相比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因此 ,在教学时有必要作些补正。一、蚕儿孵化。《春蚕》中有这样的叙…  相似文献   

11.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随机走进了一位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师正在讲《春蚕》这篇课。我暗自思忖,这篇课年代久远,怎么能让这些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体会到深刻内涵呢?只见小老师抓住课的两条主线,怎样养蚕和养蚕的辛苦展开课教学。  相似文献   

12.
分析教材这篇课文通过写母亲养蚕的经过,表现了母亲养蚕的辛苦。全文以春蚕的成长过程为线索,着重体现母亲养蚕时的艰辛,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敬爱之情,教学时要紧紧  相似文献   

13.
《春蚕》塑造了一个为了子女而含辛茹苦的母亲形象。教学时,可抓住课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 一、扣题理线索。 在初读课文学习字词后,可扣题思考:母亲为什么养蚕?蚕的生命是怎样开始的?蚕上“山”前怎样喂养?蚕结茧后还要做哪些事情?从而划分文章的段落,理清文章的条理。  相似文献   

14.
一、析课题《春蚕》(第七册),这个课题属于写物范畴。但是,课文却是忆母亲,追述母亲“靠养蚕换点儿钱,给我们姐弟俩交学费”的事情。那么,作者为什么要以《春蚕》为课题呢?我认为:课文是以春蚕的生长、结茧过程为线索,表现母亲在养蚕过程中的辛  相似文献   

15.
《春蚕》记叙了解放前,母亲为了供“我”和姐姐上学,每年都要辛苦养蚕的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无比的疼爱和深深的敬意。教学这篇课文,让学生理解母亲养蚕的辛苦和作者对母亲的疼爱是重点,着眼于原文对母亲容貌神情的描写过行阅读分析,是理解这个重点的关键。此文有很多处对母亲容貌神情的描写,这些描写集中体现了母亲养蚕的心境和养蚕的辛苦。  相似文献   

16.
乍读《春蚕》(九义教材小语第六册),只觉语句简明、文脉清晰:再读《春蚕》,才感受到作者不动声色叙述里的情感张力,这种力来自“母亲”对子女的关爱和子女对“母亲”的感激。据  相似文献   

17.
《春蚕》是著名作家巴金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课文并不是一篇纯粹的科普说明文,文中流淌着浓浓的情感,这情感的源头来自本文的主人公——“母亲”。慈爱的母亲靠养蚕来满足自己儿女的最大愿望——供他们上学,将儿女培养成才。在养蚕的过程中,“母亲”付出了极大的热情与艰辛,这艰辛在幼小的“我”看来无疑是一首母爱的颂歌,他由此更加热爱“母亲”,以致几十年后“母亲”养蚕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激起他提笔来写这篇散文。   因此,在施教中,应该披文入情,把传授科学知识和体会母爱结合起来。粗读课文,便可感知该文是按春蚕…  相似文献   

18.
《月光曲》(第十二册)一课第九自然段主要讲了兄妹俩听贝多芬演奏《月光曲》时的感受。教学《月光曲》一文在于运用“导读法”引导学生透过事情的发展。了解贝多芬情感的变化。贝多芬情感的高潮就表现在文中第九自然段。透彻理解这一自然段。不仅能感受《月光曲》这一名曲的内容和意境。更能理解贝多芬给兄妹俩带来的温馨的人间至爱。  相似文献   

19.
《春蚕》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尽管三年级还不要求学生归纳中心思想,但是如果对它的主题思想缺乏认识,学生也就不容易正确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文章通过记叙母亲养蚕的艰辛,赞颂了母亲对儿女深沉的爱,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的怀念和爱戴之情,是一首伟大母爱的颂歌。从课文内容来看,作者详细地描写了母亲养蚕的过程和种种艰辛,把母亲一颗爱子的拳拳之心,呈现在读者面前,伟大的母爱,是母亲不辞劳累的动力。从母亲的神态来看,为什么当蚕儿生命开始后,她是“微笑着”把这些小生命抖落在小匾里呢?是因为这小生命的诞生,使母亲的心中升起了  相似文献   

20.
一堂农村小学语文课上,教师正在导读《春蚕》,课文中那位憔悴的母亲,为抚育儿女而艰辛养蚕的情节酿成了课堂里颇为凝重的气氛。突然,一位穿着破旧的中年妇女推门而入,手捧着两个冒着热气的肉包子,直喊“阿虎,阿虎”。原来是班上张小虎的妈妈给孩子送早餐来了。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