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鲁迅先生的<呐喊>与<彷徨>中,写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主要有14篇.在这14篇中,鲁迅真实地描述了当时知识分子中封建体制的捍卫者、抛弃者和反抗者形象.捍卫封建体制的<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等,被封建体制抛弃的<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等,封建体制的反抗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在酒楼上>的吕纬甫等.本文就其知识分子的形象进行了逐一分析.  相似文献   

2.
《呐喊》、《彷徨》中的回溯性小说在所呈现回忆的风格上有所差异:《呐喊》中的回忆偏重抒情,《彷徨》中的回忆理性色彩则要浓厚得多。而无论哪一种风格的回忆呈现,其意义往往在小说文本提供的当下语境中被搁置或消解。从《呐喊》中痛苦到要去忘却的回忆,到《彷徨》更加决绝地契入回忆,这个过程体现了鲁迅抗争宿命的艰苦卓绝与生命主体意识的强大,而伴随着这一切的却是作家心灵的另外一面:无奈与绝望。鲁迅正是在这生命的两极状态的激烈对撞中执着前行。  相似文献   

3.
《呐喊》、《彷徨》中的回溯性小说在所呈现回忆的风格上有所差异:《呐喊》中的回忆偏重抒情,《彷徨》中的回忆理性色彩则要浓厚得多。而无论哪一种风格的回忆呈现,其意义往往在小说文本提供的当下语境中被搁置或消解。从《呐喊》中痛苦到要去忘却的回忆,到《彷徨》更加决绝地契入回忆,这个过程体现了鲁迅抗争宿命的艰苦卓绝与生命主体意识的强大,而伴随着这一切的却是作家心灵的另外一面:无奈与绝望。鲁迅正是在这生命的两极状态的激烈对撞中执着前行。  相似文献   

4.
鲁迅生前,如果有人替他开一个“内销”“帽子”展览会的话,那是大有可观的:“世故老人”、“有闲阶级”、“封建余孽”、“二重反革命”、“法西斯蒂”、“买办意识”、“调和论”,等等。这是“活在人间”的“一个常人”所交的“华盖运”。和尚交“华盖运”能成仙为佛。鲁迅小时拜的第一个师父是和尚,凭他这“小和尚”的身世、资历,死后  相似文献   

5.
一般来说,悲剧作品采用平视视角,喜剧作品则采用俯视。正是通过视角的转换,《呐喊》《彷徨》中的大多数小说达到了悲喜杂糅的艺术效果,本文分析了视角转换的三种方式:独特叙事情境的设置、情节和内容的悖反及隐喻功能的运用、从旁观到自省。  相似文献   

6.
《呐喊》与《彷徨》小说是叙事结构剖析文本的个案。围绕元小说创作倾向、双构叙事和复调文本叙事三个方面阐述其成因,凸现鲁迅作为现代小说大师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7.
具象层面与象征层面显而易见的“互”呈现在《狂人日记》与《长明灯》之中,此为“整体性象征”。而象征意境的营造与“象征的抒情”几乎贯串于鲁讯先生《呐喊》与《彷徨》这两部小说中,这是鲁讯先生广泛地吸纳古今中外小说中的象征艺术,将之融贯与创新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论《呐喊》、《彷徨》的“审丑”话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启蒙立场导致《呐喊》、《彷徨》强烈的“审丑”意识,而“审丑”话语又赋予《呐喊》、《彷徨》不朽的思想价值《呐喊》、《彷徨》着重审视了人物之丑、灵魂之丑、人际关系之丑、环境之丑。  相似文献   

9.
《呐喊》、《彷徨》发表以后,以其丰富多姿和深刻精湛倾到无数专家、学者和读者。在此,我就想《呐喊》、《彷徨》在叙事方面使我感到的奇异,说几句既不周详又不深刻的话,因此只能勉强称之曰“简论”。 误导与空白,意义栖于阅读 文本不是一个意义的自在物,它的产生依赖于接受活动。理解和阐释都是一个背景与另一个背景的交流和对话,最高层次的意义产生于这一对话之中,意义栖于阅读。 鲁迅在《呐喊》自序里提到了写小说的目的是“改变他们的精神”,且以此作为人生  相似文献   

10.
鲁迅《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中有许多无性格人物描写,无性格人物描写有一定的美学依据且在作品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收14篇小说;《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说集,1926年出版,收11篇小说。鲁迅说过,他是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来写小说的,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川鲁迅这两部小说集在艺术上,吸收和借鉴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把外国小说的经验与中国古代小说的传统结合在一起,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民族化的基础,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揭开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2.
一部小说作品成熟的标志之一,是叙述视角的成熟。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他的小说几乎每篇都是"精品",正如有学者所言,"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1]。仔细阅读《呐喊》和《彷徨》中的小说,会很明显地发现鲁迅采用不同的叙述视角来组织安排他的小说叙述,具体可分为三大类:一、零视角或无限制性视角;二、内视角;三、外视角。  相似文献   

13.
《呐喊》、《彷徨》是鲁迅极具代表性的两部小说集,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相当高度。有学者研究后发现两部小说集中存在着"看/被看"和"离去—归来—再离去"两种结构模式。通过比较分析后,作者发现"离去—归来—再离去"模式下存在着一个更深层的结构模式——"审问/陈词"结构。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看/被看"这一结构模式的启发下,试对"审问/陈词"结构进行分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14.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收14篇小说;《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说集,1926年出版,收11篇小说。鲁迅说过,他是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来  相似文献   

15.
鲁迅小说《呐喊》、《彷徨》思想内涵的宏大、深刻与丰富,艺术技巧的独特、卓越与圆熟,及其影响之广泛深远,早已为难以数计的内容翔实的论著所阐发。——众多研究者几十年来的辛勤的劳动、细致的分析、深刻的感受和明哲的见解,把《呐喊》、《彷徨》的巨大成就展示于天下,虽然展示得还不是完全的充分和完全的准确。 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承认另一个事实: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呐喊》、《彷徨》成就巨大,但不完美,它有着自身的缺陷,并且有必要强调的是:《呐喊》、《彷徨》艺术创作上的缺陷并不是不足以影响它整体上的成功的。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缺陷,而缺陷不影响其整体上的成功时,我们不必吹毛求疵;反之,我们则应准确恰当地揭示出缺陷的存在,从而最充分地认识事物整体上的成功。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小说,除取材于历史、神话、传说的《故事新编》外,只有《呐喊》《徬徨》两个集子.它们虽不是《红楼梦》式的鸿篇巨制,但却类乎《聊斋志异》式的短小精悍的佳作.解放以来,有的已经改编成电影、戏剧上演,如《祝福》《阿Q正传》《药》《伤逝》等,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究其原因除编导、演员的可贵努力外,不容置疑,原作的丰富的思想性和高度的感染力,却是基本的.  相似文献   

17.
试论《呐喊》、《彷徨》的文化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呐喊》、《彷徨》在文学史研究中一直被认为是“五四”新文学的经典性文本,代表着新文化的“反传统”特征,其实这并不完全符合这两本小说集的实际。《呐喊》、《彷徨》既表现了新文化的价值立场,也保留着一定的传统文化的价值立场。这种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错综纠缠,体现了鲁迅一种特有的文化情结,构成了《呐喊》、《彷徨》价值判断的多元性和思想意蕴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呐喊》、《彷徨》这两部小说的环境描写有自己的特点,具体表现为:社会环境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具体生活环境的人格化、物质化倾向和自然环境的主观色彩、地方色彩三个方面。鲁迅非常重视环境描写。  相似文献   

19.
悲剧性和喜剧性是美的两个重要范畴。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描写了下层社会一系列不幸的人们的悲剧,这些悲剧的主人公和传统悲剧理论的概念是有较大出入的。西方美学理论认为悲剧源于崇高,英雄人物的死亡才产生悲剧。恩格斯也认为悲剧是“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冲突。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说:  相似文献   

20.
早在一九二五年,鲁迅在谈到文艺创作时说:“世界日日改变,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时候早到了;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的文场,早就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论睁了眼看》)鲁迅正是以一个“凶猛的闯将”的姿态,为开辟“一片崭新的文场”而从事小说创作的.他以文艺为武器,投入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鲁迅把他的小说作为政治斗争和社会革命的武器.他说:“我也并没有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我是怎样做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