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小学自然教学的一些报刊中 ,我曾读过不少关于九年义务教育《自然》第九册第 16课中 ,证明金属是热的良导体、水和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这个实验的文章。我做了一次《热传导》的公开课后 ,对于这个实验也就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新的见解。a 注重实验材料的选用。对于《热传导》中的这个实验装置 ,教科书中选用的是三根铁丝 ,我认为可以改进一下。我们知道 ,在铜、铁、铝这三种金属中 ,最易导热的是铝 ,其次是铜 ,最后是铁。而铝丝遇热又容易熔化 ,所以我们选用铜丝做这个实验为最好。再有 ,铜丝的粗细长短也要适当。铜丝过细 ,接触面小 ,火…  相似文献   

2.
“物体热传导差异”实验按教材第53页的装置进行实验,既费燃料又费时间,有时还不能确保实验成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小学自然教学》1997年第3期王立贤、1998年第6期彭金荣、1998年第11期陈斌等老师进行了一些探索,我在教学中也多次进行研究,最后对该装置进行了改进,效果很好,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3.
学生对概念的掌握 ,就是在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中积累丰富的表象 ;在民主的研讨中进行总结概括 ,以形成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在人教社小学自然第九册《热传导》一课的教学中发现 :仅通过课本中的实验一 ,形成的感知不够丰富、表象不够清晰 ,很难让学生形成并牢固掌握这一概念 ,为此 ,我们精心设计了一组有层次的实验 ,以充分展示出热传导的本质。a .展示出热在“线”上传递。热沿着铁丝朝一个方向传递是热传导中最简单的形式 ,学生也最容易理解 ,所以我给学生准备了一些铁丝 ,为了加深影响 ,体现出层次 ,又把铁丝折成了几种不同的形状 (如图…  相似文献   

4.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分功”。很多人都懂得这句话的含义,作为一名自然教师,我对此还有另一层的理解,特别是在我教完《热传导》一课后,感触更深。 这一课共有三个实验,其中两个是学生实验,一个是演示实验。演示实验——推测空气和水的传热本领是前两个实验的延展深入,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  相似文献   

5.
学了《热传导》和《热对流》两课以后,我产生了一个新问题:米饭是怎么煮熟的?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义务制教材自然第九册十六课《热传导》时,我碰到这样一个问题,课本设计验证水、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的实验中,有的学生即使在观察了课本上所设计的实验后,仍对水是热的不良导体、不容易传热这些概念不甚理解,课本上所设计的实验装置(图一)是将一根铁丝中间截断,把两截铁丝分别插入一个装有水  相似文献   

7.
苏教版《热往哪里传》同自然课《热传导》和《热对流》两课相比较,从提供的教学素材看,是将《热传导》和《热对流》两课内容合二为一,变化不是太大。以往的教学经常是教师提供实验材料,学生按照实验要求,一步一步进行实验操作,然后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整堂课进行得非常顺利,一般不会出现纰漏。现在回过头来反思一下,这样的教学学生究竟能够有多少收获呢?新教材再用这样的思路教,行吗?经过反复思考,决定调整教学思路,按照问题———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思路进行教学。1.猜想可能出现的结果———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学生…  相似文献   

8.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自然》第九册第十六课《热传导》中的实验1,教材的原设计是:“把火柴的一端用蜡或凡士林照图依次粘在铁丝下。在铁丝的一端用酒精灯加热。”在指导学生做这些实验时,我发现学生用蜡往铁丝上粘火柴总是粘不好。往往是费了好大的劲粘上一根,在粘第二根时,铁丝一动,第一根火柴又掉了下  相似文献   

9.
新学期开始,第一节自然课我给学生讲了上课的要求后,就让同学们自己浏览全册自然书,看一看你对哪些知识最感兴趣,看了一会儿,李玉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发现书中有错误。”“哦,是吗?”我惊奇地问,“错误在哪儿?”“第六课《热传导》实验2中把铜丝、木筷等物体放入  相似文献   

10.
学了《热传导》和《热对流》两课以后,我产生了一个新问题:米饭是怎么煮熟的?米是热的不良导体,又是固体,不像水一样有流动性。难道是电饭煲将热量从底部传导到它的四壁,然后再从底部和四壁同时传导给米?如果是这样,等中间的米熟了,四壁的米不是早烤糊了?一般情况下米饭可都是一起熟的呀。后来我想起每次煮饭时都加了很多水,那么是不是水把米带着循环进行热对流呢?可是米比水重,米沉在水底,水到底能不能带于是我决定做个实验,来证明一下米饭到底是通过热传导方式还是热对流方式煮熟的。我准备了电饭煲、大米、少许黑米、水等。首先把大米淘…  相似文献   

11.
《热传导》(第九册第十六课)主要指导学生认识热的三种传递方式之一——热传导。了解热传导的特征是:热可以沿着物体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不同的物体传热的能力也不相同。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自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让他们初步理清实验设计的思路,学会简单的热传导实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12.
《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一课中,有一个实验是比较土地上有无植物覆盖时抗雨水侵蚀的影响。教材上的图片显示整个是一套组合装置,使用麻烦,效果不明显。我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13.
本刊在2000年第10期刊登了笔者撰写的《利用火花放电探索生命起源》一文(以后简称《探索》),得与广大同行交流探讨。笔者近期又阅读了本刊2002年第1期刊登的《对利用火花放电探索生命起源一文的质疑》一文(以后简称《质疑》),深受启发。笔者又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并对原实验又作了改进和研究。在此愿将实验结果提出来共同研究,并对《质疑》一文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以求对该实验的可行性、可信度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4.
在《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一课教学时,我没有急于让学生去实验,而是在出示实验材料后,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15.
物体材料与传导热能力湖北省竹山县麻家渡镇小学(442212)高建富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自然》第九册第16课《热传导》实验设计介绍如下:1实验材料粗细、长短相同的铝丝、铁丝、玻璃棍各一根,蜡、火柴、铁丝架、泡沫塑料垫块6个、酒精灯。2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6.
针对我的《<野草·雪>主题探索》一文(见一九七九年第二期《南京师院学报》),李采章同志发表了《<《野草·雪》主题探索>的探索》(载于一九八一年第一期《南京师院学报》),提出了不同看法。李文和我分歧的主要之点,在于对鲁迅先生对“江南的雪”的态度的理解;对  相似文献   

17.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第九册《热传导》一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实验,使学生建立“水是不容易传导热”的这一概念。 《教学用书》的实验是“在一只试管里装上水,管底放上冰。为了防止冰浮上来,在冰上拴一小块石头,然后在靠近试管口水面部分进行加热。当水表面都沸腾了,试管底还是冷的,冰只是稍稍融化了一点”。这一实验有其不足之处:一是学生很难看清楚冰在试管底部是否融  相似文献   

18.
一、梦想与反思:新教育实验的缘起最近几年,我和我的一些朋友们一起逐渐地探索出一条适合我们国情的,更重要的是能够让教师和学生比较快地发展和成长的教学研究方式,或者说学校发展的方式。1999年下半年我在太湖之滨做了关于如何做一名理想的教师的报告,后来很多报纸都转载了这篇文章。有的老师给我写信,说那一次报告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他的人生观。在《新教育》杂志社朋友的鼓励下,后来我又写了《关于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等,结集出版了《我的教育理想》一书。这本书所受到的欢迎程度是我始料未及…  相似文献   

19.
一、实验准备《中学数学学习方法的探索与实验》是部属课题《高中数学(新课程)自主探索的理论与实践》(2005.9.20)的子课题,我们希望通过对该子课题的研究与实验,逐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  相似文献   

20.
“煮”金鱼     
《热传导》一课中,有一研究水的传导热能力实验,课本上是按下图方法设计的:为了增加这实验的直观性、生动性,我设计了“煮金鱼”实验,如图:方法是找一较粗的试管,选一条个头较小的金鱼,将试管装水后,放进金鱼,然后将试管上部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起初不少学生反对。这样做,认为太“残忍”,我笑而不予理睬,硬是要金鱼“献身”。刚开始加热时,小金鱼在试管里游动自如,等试管口的水开时,小金鱼不动了,学生个个绷紧了心,认为小金鱼死了;等到我把加热后的金鱼倒回鱼缸,鱼仍旧快活地游着,学生看到后都惊讶地笑了。稍加分析后,他们便清楚地认识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