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活到老,学到老”,这是人生的金玉良言。既然一般人都要学到老,作为言传身教的人民教师,更应该学到老。在改革开放、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师应自觉地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革新知识结构,才能做好本职工作。记得刚解放时,我还在大学念书,那时就已经开始教育改革了。毕业后我留在教育部门,自然更是天天离不开教改。但年复一年,改来改去,无非是把每门课的内容,调整一下次序,或者做一点补充精减,如此而已,很少开设新课,更谈不上教育体制的大改革了。所以那时的教师,基本上感受不到压力,反正“年  相似文献   

2.
许文兵 《教育文汇》2010,(11):19-19
常言道:“活到老,学到老”,年轻老师需要不断学习,年纪大一点的老师更要通过学习,体现自身价值,促进专业发展。但有一部分学校在有各种培训学习机会时,总是尽可能先安排年轻教师去,中老年教师则成了“替补队员”。这样的做法既不利于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又有可能伤害到一部分中老年教师,甚至会造成年轻教师和年长教师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特别是在今天,更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去适应这个与时俱进的教育环境。作为班主任的我,很喜欢阅读有关班级管理的文章,这些都给了我很多有益的启示,为我指点迷津,帮我纠正错误,指引我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少走弯路,也帮助我形成了自己的班级管理风格。  相似文献   

4.
逃学亲历记     
大人教育孩子总会说:“人的一生,要想有成就,就必须不断地学习。”还会引用那句老话,“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不是不对,而我总觉得如果真的要像在学校里那样“活到老。学到老”的话,我将会变成一个精神病。这还不都是“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害的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郑璘玲 《教书育人》2011,(26):49-50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者。终身学习是基于教师自我发展的学习,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要求教师"活到老,学到老"。从我第一次走上讲台时就发现,"一朝学成,终生受用"的观念已无立锥之地。教师只有孜孜不倦地汲取新知识,不断自我"充电",才能用有限  相似文献   

6.
我已经上初二了,但我仍然在读“少电”,我觉得它已经跨越了年龄的界限,年轻人可以学到电脑技巧,就算是老人,也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资格。我看干脆再办一个“非少年”电脑世界吧,不然再过几年妈妈又该说我幼稚的。  相似文献   

7.
王阳光 《课外生活》2008,(12):19-19
<正>但愿……男孩:但愿我生活在很久以前。教师:为什么?男孩:因为那时没有这么多历史要学。零分学生:这份试卷我不应该得零分。教师:是的,可是再也没有比零分更低的分数了。  相似文献   

8.
3年前,我还是一名代课教师。从代课的第一天起,我就和《幼儿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她便成了我的“良师益友”。那时,我既没有理论知识,更没有教学经验。怎样写教案,怎佯安排幼儿一日活动,一切靠自己摸索。而这时,《幼儿教育》却在无声地指导着我,给我以很大的帮助和启迪。那新颖  相似文献   

9.
她是我的音乐教师,那时很年轻,梳着长长的大辫子,有两个很深的酒窝,笑起来十分清丽。当然,她生气的时候酒窝隐没,脸绷得像一块苏打饼干,很是严厉。那时我大约十一岁,个子长得很高,是大队委员。学校组织“红五月”歌咏比赛,最被看好的是男女声小合唱,音乐教师  相似文献   

10.
在终身教育风靡全球的今天,应该倡导教师率先成为从事终身学习的模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志愿当教师的应该比其他一般人更愿意学习向上。我国教育部“继续教育工程”规划的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政策可以说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付诸实施的一种典范。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天职,理应成为终身学习的先导。社会的进步和公共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现代终身学习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为教师生涯需要不断的进修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奠定了理论依据。终身学习应该成为走进21世纪积极提高包括教师在内的国民素质的战略目标,这是顺应当前世界教育改革潮流…  相似文献   

11.
年过花甲的父亲是我永远读不完的一部书。整个七十年代是我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习阶段。那时教师被称为“臭老九”;学生“交白卷”光荣,“开  相似文献   

12.
我的爷爷是一个退休医生。他十分信奉这么一句话:“活到老,学到老。”爷爷已经75岁了,可还是在学习打电脑。寒假里,经过我的“辅导”,他已经掌握了使用电脑的基本知识,但打字的速度很慢。所以,这些天他常常练习到晚上10点多。他整天自言自语地说:“练习,练习,再练习。活到老,学到老。加油!李宗歧!”开学了,我们班要举行一次班会,主题是:我们的未来不是梦。回到家里,我翻遍了家里的书柜,终于找到了一篇叫《未来的大自然净化液》的文章,可我却没有时间来打这篇500字的文章,怎么办呢?这时,我突然想起天天在练打字的爷爷。我瞅了他一眼,只见他正…  相似文献   

13.
在杭州西湖边的某个凉亭里,写着几个歪歪斜斜的字,并不是名人的题字,也不是墨客所留的诗迹,却是四句堪以玩味的劝世箴言,想去不出和尚与道士或尼姑的手笔,最多不过是信人之类的遗象吧。那四句话呢?便是:“做到老,学到老,学到老,学不了。”我看了这话,不知为什么像刻板样的老是印在脑海里,没法儿把它忘去。同时,使我结成了“生活教育”论。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先生对我青年时期的教育,影响深远。先生对我们的关怀和帮助,使我终生难忘。他坚定了我做教师工作的信念,他使我懂得了教育是为最大多数不幸的人之觉醒服务的,是为中华民族和全人类服务的。陶先生那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是作人师的楷模。他活到老,学到老,进步到老,追求真理到老,他教人进步,教人创造,教人做社会的主人。同陶先生在一起,如坐春风。他总是以开朗,乐观、智慧之光照人。  相似文献   

15.
正教育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生产过程,而在这个生产过程中,把握住学生心理发展需要又是十分重要的。实际上,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教师教育方法不当或是在教师无意的说话或举动中所造成的。曾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某天同桌的钢笔不翼而飞,当时的班主任教师虽然没有说出是我偷了同桌的钢笔,但他的眼光和说话的神情清楚地告诉我,他在怀疑我,那时由于胆小不敢找教师,唯一的奢望就是教师能私下找我谈谈,可事与愿违。那时我觉得自己的  相似文献   

16.
我从小爱学习。我的座右铭是:活到老,学到老,83岁还学巧。1981年,我参加了《黑龙江青年》杂志社举办的“汉语言刊授大学”(大专)。教材简单,也没有举行考试。1985年,我又参加了《法制日报》举办的“律师函授”,1987年在烟台市举行了考试。  相似文献   

17.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一种爱的艺术.作为班主任,更应该爱学生,并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爱.只有真正发自内心地爱学生,不求任何的回报,让彼此的心灵在真情互动的世界中激情燃烧,才有可能编织出教育温情的天空.“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教师需要继续学习,不断去完善自己.活到老,学到老!  相似文献   

18.
廖仲敏 《教师博览》2022,(29):79-80
<正>踏上三尺讲台十多年来,我是如何让自己不断实现精神蜕变,与倦怠、疲惫、“躺平”等“怪兽”作战的呢?如果要用最简洁的文字来概括,那就是阅读与写作。2005年,我如愿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来到一所乡镇初中任教,那时没有电脑,没有智能手机。大山包裹下的校园,每到了夜里就格外寂静。在那些无所事事的晚上,是一份名为《教师博览》的杂志陪我度过,那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教育类期刊。作为学校发给我们的“福利”,只有召开全体教师会议时,教导主任才往老师面前放上几本。那时,我总会仔细地看自己桌上的是哪几期,旁人的又是哪几期,预备日后找他们交换来看。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人类的发展已进入了高速的快车道,知识的更迭日新月异.继续教育、终生学习成为社会的潮流。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更应加强学习,提高知识水平,使自己的思想观念、知识素养、业务能力跟上快速发展的时代。“活到老。学到老”。很通俗地说明了终生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现代教师的职业角色要求教师不能是单纯的“教书匠”。要做反思型、研究型和学习型的教师。但由于种种原因。学校对教师的读书学习看得轻、看得淡、看得软。教师自身也缺乏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依然用“旧瓶”盛“新水”.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读了“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张发仁这样的孩子?”一文後,我觉得不论从哪一方面去看,张发仁都还不算差。现在分下列几点来说明: 一、从学习方面说。“张发仁这个孩子不用功读书,贪玩。”这是从纪家楼小学到老坝口小学一般教师的反映。我觉得学生不用功读书,是不能单怪学生不好,首先要问问自己,你是怎样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你是否经常帮助成绩不良的学生补过课的?从张发仁左一次降级右一次降级的情况里,可见教师们没有很好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