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浅谈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教育之所以要实行均衡发展,是由基础教育的性质、地位和发展现状所决定的.但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存在着区域间、城乡间和校际问的非均衡发展态势.为此,应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对落后地区、薄弱学校实行投资倾斜和政策倾斜、开展远程教育、对口支持等措施,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2011年3月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在北京签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湖南省常务副省长于来山表示:湖南将加大统筹力度,足额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费保障机制,形成经费向贫困地区和落后地区倾斜;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工作作为考核各县区人民政府及其主要负责人的重要内容;认真做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等项目的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改革在地区和部门间实行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倾斜式发展。这一发展模式投射到基础教育领域,就造成了基础教育领域中公平与效率的矛盾。20世纪80年代初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特征是:第一,权力高度集中于管理系统中上层;第二,各管理层级普遍采用单一的高效稳定的科层制管理模式;第三,实行中央——地方——学校垂直领导。1985年以来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深受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旨在促进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发展,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公平与效率的矛盾;这一时期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存在事实上的双轨制;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难以预料的问题。未来的基础教育改革不能再采取“效率优先”的非均衡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首先,我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地区间存在着很大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直接原因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却直接表现为师资力量的差距。很显然,落后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是这些地区教育长期落后的直接缘由。如果允许教师自主无序流动,势必形成中小城市和落后地区的优秀教师不断流向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那样,这些落后地区的教育到何时才能走向良性的发展之路?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怎样才能变成现实? 其次,大多数教师的流动,更多的是出  相似文献   

5.
广西作为民族落后省区,其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难以承担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重任,迫切需要实施农村师资公费定向培养措施。师范生公费定向培养是落实国家有关政策、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促进民族落后地区教育均衡发展、改变民族落后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师资数量紧缺和素质低劣现状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师资的均衡化是实现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区域内基础教育师资配置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间、校际间教师数量与质量的不均衡。在促进师资均衡化的政策实施中,形成了以促进教师流动为主的"配置式均衡"模式。"配置式均衡"旨在通过对现有师资的分配和再分配实现"均质化",却存在着实践困境和根本性的难题。进一步实现基础教育师资均衡,需要形成一种能促进教师与学校共同发展、教师愿意"扎根"学校的"发展式均衡"路径。应通过加大扶持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发展的政策倾斜、立足于本校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素质、增强教师对区域和学校文化的认同等政策变革,形成基础教育师资的"发展式均衡"新路向,促进基础教育质量的均衡。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长期的投入不足导致了印度家庭教育成本分担比例较大、落后地区的教育投入不足、地方教育负担较重、少数几个人口大邦承担了印度基础教育普及的绝大部分重任。针对这些问题,印度近年来通过全国普及基础教育计划来增加中央及地方的教育投入,补贴落后地区,加大教育投资价值的宣传力度,增加中央政府分担比例,把接受基础教育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加以贯彻执行,在普及中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构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指标体系,定量地测度了江苏省2002—2011年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历程。计算结果表明,作为发达省份的江苏,在完成了基本均衡以后,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进一步加大基础教育投入、改善学前与高中阶段优质师资的配置、缩小优质教育资源在地区间、城乡间和学校间的配置差距,是进一步推进江苏省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要率先在县域内实现其均衡发展。县域内基础教育失衡发展的现状表现为城乡差距、学校差距和群体差距。应采取的对策是树立率先在县域内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然后在更大范围内逐步推进的理念;教育投入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均衡师资配置;规范办学行为,关注弱势群体;树立自然主义教育观,避免儿童入学的拥挤等。  相似文献   

10.
通过构建与计算江苏省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指标体系,本文定量描述了2002-2011年江苏省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历程。计算结果表明,10年来,江苏省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但也存在一些待改进的问题。进一步加大基础教育投入、提升师资队伍的质量、缩小优质教育资源在地区间、城乡间和学校间的配置差距,是推进江苏省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通过构建与计算江苏省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指标体系.本文定量描述了2002—2011年江苏省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历程。计算结果表明,10年来,江苏省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但也存在一些待改进的问题。进一步加大基础教育投入、提升师资队伍的质量、缩小优质教育资源在地区间、城乡间和学校间的配置差距,是推进江苏省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美国基础教育财政体制与税收体制紧密相关,联邦、州、学区共同负担基础教育经费。近年来,联邦和州政府对基础教育经费的分担比重逐年加大,并向比较贫困的地区倾斜,以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当前,基础教育发展失衡的现象突出地存在着,县域内基础教育失衡发展的现象表现为城乡差距、学校差距和群体差距。基础教育之所以要实行均衡发展,是由其性质、地位和发展现状决定的。因此,改革现行的基础教育体制、均衡师资配置、规范办学行为、关注弱势群体,才能保证县域基础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杨东平教授在谈到高等教育机会趋于均衡的措施时,认为采取切实措施贯彻基础教育均衡化的方针,努力缩小城乡、地区、阶层之间的教育差距。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应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教育政策,打破城乡二元的传统格局。与此同时.还需要打破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二元格局.对中小学实行平等的教育政策,根本改变教育资源配置向重点学校倾斜的扶强抑弱的做法.转而向弱势学校倾斜。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中国的义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情况比较严重,突出表现为地区间、城乡间以及校际间办学条件差异巨大。日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益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稀缺的义务教育资源应得到公平而有效的分配,应该以全国统一的中小学建设标准作为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切入点,以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作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以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均衡作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和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取得前所未有成就的同时,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与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依然很突出,集中体现在民族地区的各级各类教育、城乡教育和不同民族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现状,多数少数民族社会发展阶段还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所以中央政府要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更加倾斜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和谐社会的教育公平理念,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教育公平视角看我国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公平是一个包含了教育平等并以平等为主要取向的相对概念或范畴,其主要特点是平等、差异和补偿,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在实践领域中的具体体现。根据教育公平平等、差异和补偿这三大原则,实现我国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做到大力推进学校的标准化建设,促进基础教育领域内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的和谐发展,以及对弱势区域和弱势学校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经济上的扶助。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现状、成因、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农村化"、"分级管理"、"多渠道筹措经费…等教育理念的偏失和政策的偏误,导致了我国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以现代公平理念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均衡发展政策理念,改革基础教育财政体制、实行完全政府办学,加强教育支付转移、加大对基础教育投资,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是逐步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我国西部基础教育政策重点和实施成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实施西部基础教育政策,不仅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发展教育促进西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表明了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追求教育公平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政策取向。西部基础教育发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是整体发展水平依然十分落后,还需要在国家宏观政策层面继续加强对西部基础教育发展的倾斜。  相似文献   

20.
均衡、协调、优质发展已逐步成为指导区域基础教育的一种新的理念和发展观。它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根本目标,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区域非均衡状态主要表现在城乡间、校际间、群体间和学生间。均衡发展应从政府切实承担起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关注弱势群体,实现教育公平:协调各相关部门共同推进;加大区域统筹力度,整体推进均衡发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等几方面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