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球由于人口的剧增和对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致使已在几个主要方面向人类出示了黄牌,形势是严峻的: 一、人口猛增的巨大压力 据统计,全球人口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周期越来越短。从10亿增加到20亿,经历了100年的时间,而从40亿增加到50亿,只经历了11年的时间。按目前每年递增9100万人的速度推算,再过50年,全球的人口就将突破100亿大关。目前的50多亿人就已使地球不堪重负了,随着人口的继续增加,地球的负荷只能越来越  相似文献   

2.
简议可持续发展与经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导致全球资源持续削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世界面临着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的严峻挑战。这说明旧的发展观已经摒弃,人类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发展观,今后人类生存发展已不能单凭挖掘地球资源来维持,如不改弦易辙,“地球村”将有濒临毁灭的危险。  相似文献   

3.
“21世纪战争很可能源于对水的争夺”。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一个正在逼近的事实。联合国环境署不久前公布的材料显示,目前全球缺水人口达5.5亿,到2010年,这一数字将激增到10亿,而全球缺饮用水的人口达14亿。联合国的统计数字表明,这个蔚蓝色星球上的水资源是有限的。本世纪初,当地球上有10亿人口时,淡水资源是够用的,而目前全球人口激增到60亿时,淡水资源就显得相对匮乏。到2025年,当人口继续膨胀到90亿时,不会“膨胀”的淡水资源就会更加匮乏。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增长、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用水量大…  相似文献   

4.
在未来50到100年内,拥有80到110亿人口的人类大家庭的支持和维护将会变得极其困难。人类的消费速度已经超过了对人类健康起关键作用的众多资源的供给;地球上,人类没有涉足过的地方已经很少了。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化肥生产已经加倍了全球的固氮速度,这在使我们星球遥远地区的土地变得肥沃的同时,加速了持续存在的超营养作用。全球商务的增加已经导致了造成重大灾害的害虫和疾病的传播。研究现存的快速减小且未受人类干扰的生态系统很重要,但是,当务之急是集中精力研究未来的生态系统。因为在可预见的将来,我们的星球将会人口过多,而且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5.
国际     
《教育》2014,(5):15-15
正国际劳工组织:未来几年全球就业形势严峻国际劳工组织1月21日在日内瓦发布《2014年全球就业趋势报告》。报告说,全球就业依然增长乏力,未来几年失业人口将继续增加,其中青年人失业问题尤其需要引起关注。据介绍,尽管全球经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温和增长,但同时全球失业人数将继续增长,就业形势依然严峻。2013年全球近2亿人没有工作,比上一年增加近500万人。全球失业情况将继续处于一个上升的状态。根据目前的形势,失业人口在未来的几年仍然会继续增长,到2018年预计失业人口将超过2.15亿。其中,  相似文献   

6.
发展经济必须要有资源作为基础,资源条件不足,它将会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世界上的资源无论耕地、森林、草原、淡水——以及石油、煤炭等矿产都是有限的,同时由于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粮食、能源及资源的消耗迅速加快,这样有限的资源日趋减少与资源的消耗不断增加的矛盾将会越来越尖锐,对人类的生存和未来的发展影响重大,所以人类必须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勿浪费资源,各种资源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7.
庞晓东 《留学生》2012,(1):31-31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对资源(此处主要指能源、矿产和农产品)的需求、消耗和在这些方面的相对短缺会持续增加。全球范围内,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对资源产品不断增加的需求,由于其规模和长期性,已彻底打破了主要资源产品原有的供求关系。  相似文献   

8.
能源是社会进步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经济的发展速度依赖于能源的发展.然而我们目前使用的大多是不可再生能源,能源的消耗短缺将会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9.
中印俄三国的人口、陆地面积在全球占有很大的比重,目前又是经济增长最为强劲的国家,三国经济改革有共同之处,又有很大的差异。三国国际竞争力比较,中国最强,印度、俄罗斯次之。三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中国在经济总量、发展速度、宏观经济运行质量、产业竞争力、与全球经济联系、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优势明显,中国与印度可持续发展压力大,中国环境污染问题尤为突出,中国能源消耗量大,印度能源进口依赖性强,特别是石油70%需要进口,俄罗斯拥有明显的资源竞争优势,在人力资源供给方面,中国和印度强于俄罗斯。  相似文献   

10.
美国《全国科学院学报》近日刊出的一篇研究论文指出,人类消耗自然资源的速度将超出地球的再生能力。研究发现,地球需要14个月的时间才能再生出人类12个月内所消耗的资源。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已经超出了生物圈的生产能力。自然资源消耗速度超出地球再生能力  相似文献   

11.
进入21世纪,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让人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能源危机.据专家估计,全世界石油总储量在2700亿吨到6500亿吨之间,按照目前的消耗速度,再有50~60年,全世界的石油资源将消耗殆尽.然而此时一种新能源——“可燃冰”的发现,让人们看到了新希望.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严峻的挑战郑州铁路一中李道熙(-)地球提出的挑战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小小的环球,目前养活着57亿人口,已经不堪重负;但据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102亿。地球资源在开发利用的速度上目前已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到21世纪、地球上...  相似文献   

13.
我国国土将分四类主体功能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要改变依靠大量占用土地、大量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模式,把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提升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的层次,继续成为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成本会计核算方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资源消耗会计是传统成本会计的一种创新,它通过部门之间资源消耗的转移,突出了企业成本会计的战略特性。文章主要介绍资源消耗会计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核算方法,并将其与传统成本会计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5.
拥抱明天     
“据科学家预测,如果人类照目前的速度消耗资源,地球资源将在七十五年内被耗尽……”我一边听着广播,一边不以为然地把一叠算草纸扔过纸篓,准备明天丢掉。  相似文献   

16.
文章针对2000年以来常州市城区新增人口,即城镇自然增长人口,引进人才,乡城流动的农民工,及城乡行政区划变更而形成的失地农民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十年间常州城镇人口年均增长率8.5%,外来人口所占比重略高。在发展趋势上,自然增长率在零增长附近徘徊已成稳定趋势;机械增长惯性会继续,结构上会优化;城市化失地农民会继续增长,但速度会趋缓很多。不同人口群体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显然不同,目前失地农民人口群体更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7.
2006年10月24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北京发布了《2O06地球生命力报告》。该报告指出,如果人类按照目前的速度消耗地球资源,那么到2050年人类将消耗掉相当于两个地球才能提供的全部自然资源。世界自然基金会从1998年  相似文献   

18.
1.人口迁移的类型 (1)按是否跨越国界,可以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国际迁移是指人口跨越国界并改变居住地达到一定时间的迁移活动,如15~16世纪开发新大陆,大批欧洲、非洲、亚洲人口移居到美洲、大洋洲。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各种人员往来会更加频繁,国际人口迁移会成为常态化。国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一个国家内部由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如我国目前的民工潮。  相似文献   

19.
低碳经济对人类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和经济大国,公众的日常行为将会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文章主要分析了公众日常行为中普遍存在的非低碳行为并就如何改进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现在世界人口总数是53亿,且还在以每天25万,每年9千万到1亿的速度在增长。按照这一增长速度,再过40年,地球人口承受力将逾过饱和线,达到120亿。与人口迅猛增长恰恰相反的是,全球可耕地面积急剧递减,每4年就减少相当于我国的可耕地面积。世界粮食人口问题专家莱斯特·布朗提醒人们:“全球粮食产量80年代达到极限,不能再指望靠技术进步来提高了。”然而来自矿物资源部门的报告更令世人担扰,按目前开采速度,再过90年后,这些不可再生的陆地矿物将被开发殆尽,也就是说,等我们的孙子成年后就无矿可开,无藏可采了。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今天正在威胁着人类生存的客观现实。 当陆地资源日渐枯竭、地球“人满为患”时,人类未来的出路在哪里?美国科学家林德博士估计,到2000年世界人口总数的75%将居住在占地球表面约8%,宽为60公里的海岸带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