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互联网时代的"嘻哈"文化表现为一种形式上的模仿、一种个人欲望的诉说,反映出了互联网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转向,即空洞的精神内容与表现方式的形式化.本文通过对《中国有嘻哈》这档网络综艺节目,从歌词内容、歌曲形式、舞台效果、导师评价等方面进行文本分析,研究"嘻哈"亚文化进入市场之后的生存环境、发展形势,由此得出,即使是逐渐露出光芒的青年亚文化,仍是在追逐市场及迎合主流中失去特色,成为商业市场缺乏营养的促销品.  相似文献   

2.
3.
为了扰乱而扰乱,为了变形而变形,采取将主语与一个新的名词联系起来再加上标签从而让事物脱离其原有目的的行动,并不能使某种亚文化变得卓尔不群.而在深层次上的更生迭代,汇小众带大众,则是亚文化登堂入室的现实之道.《说唱新世代》作为一档专注于说唱音乐的亚文化类综艺节目,打破了人们对说唱文化的刻板印象,引起广泛的情感共鸣,在新一...  相似文献   

4.
张琦 《视听》2021,(6):46-47
B站以海纳百川式的文化包容为青年亚文化群体提供了狂欢舞台,其自制的音乐类网络综艺《说唱新世代》继承了这一特性.该节目多元化的叙事主体在高自由度的叙事活动中共同建构叙事线索;多种青年亚文化元素共存,融合创新的叙事风格,提升了青年亚文化的传播力;双线并行的叙事结构丰富叙事情节,再现叙事主体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5.
朱晋仪 《视听》2021,(4):43-44
与西方学派亚文化研究时期相比,我国青年亚文化所根植的社会文化语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条块分割的主流与非主流二元对立界限被打破,亚文化开始撕去风格、狂欢与仪式抵抗的标签.随着网络综艺和网络文化的逐渐成熟、青年表达方式的延展和社会主流文化的多元包容,脱口秀成为青年解放个性、释放压力、承担社会责任去标签化的亚文化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6.
刘美琳 《视听》2021,(7):36-37
随着Z世代青年逐渐成为主流人群,主要依靠互联网传播的青年亚文化在与主流文化的碰撞中经历了抵抗和被收编的过程,催生了以青年亚文化为主题的网络综艺.本文以综艺《说唱新世代》为例,分析传播青年亚文化的网络综艺如何在媒体融合时代另辟蹊径,取得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7.
付晓晓 《新闻世界》2014,(7):266-269
中国大陆主流媒体在报道灾难事件时常采用英雄叙事的话语策略,塑造关于灾难的特定话语。不同历史时期的灾难话语因具体社会情境而变化,与意识形态密切勾连。在依附于意识形态的总体逻辑之下,灾难报道的英雄叙事可以起到遮蔽社会失序状态、动员社会大众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近来,网络综艺逐渐进入用户视野并深耕亚文化融合,收视良好、话题不断的成功案例日益增多.在青年亚文化传播视野下,哔哩哔哩作为亚文化青年的聚集地受到了青年群体的追捧.本文以哔哩哔哩原创综艺《说唱新世代》为例,探析该节目在青年亚文化的新态势下的表现形式和其用户构建群体认同的新表征.  相似文献   

9.
1932年《申报·自由谈》在黎烈文的主持下进行改革,成为中国杂文创作的大本营,鲁迅与它关系密切。鲁迅借助时政、文人、革命、青年等多个主题扫描了近代中国的全貌,紧扣时代的脉搏,在纷纭错杂的变化中,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读鲁迅的杂文,有如阅读一部别致的中国近现代思想史。  相似文献   

10.
孙佳琳 《视听》2021,(3):35-36
近年来,基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网络综艺在传播领域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本文基于伯明翰学派理论,以《说唱新世代》为例,探赜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抵抗以及被收编现象.  相似文献   

11.
王丹宇 《声屏世界》2017,(10):33-35
在网络综艺节目同质化严重的今天,寻求内容陌生化和新鲜感已经成为各类网综发展转型的必须手段.本文以现象级网络综艺《中国有嘻哈》为例,从娱乐倒逼亚文化标出、节目中标出项翻转形成风格到最终重构亚文化地位这条逻辑链入手,深入分析了该节目将地下嘻哈文化融入中国主流流行文化市场的方法规律,试图为网络综艺的内容发展提供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12.
网络娱乐八卦视频是当今风靡网络的一种原创视频,其主要观众是青年,呈现出特有的青年亚文化特征。本文选取《关爱八卦成长协会》为例,结合亚文化相关理论,对其内容和形式的创新点进行分析,试图探寻网络娱乐八卦的创新路径,并对其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互联网生产、生长的《人生一串》系列纪录片完全颠覆了中国纪录片创作的传统,给中国纪录片创作带来了新变化。纪录片创作必须遵循互联网思维规律,要以用户为中心,以青年亚文化审美趋向建构其叙事策略,搭建用户关系,创造独特的审美空间。以纪录片创作构建新时代的网络文化生态,提高网生代人文水平。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媒体有关"熊猫烧香"事件报道的考察,透视媒体如何代表主流文化设置这一黑客亚文化事件的报道和阐释的框架,并从中解析主流文化与黑客亚文化的关系状态,揭示媒体构建的黑客亚文化镜像在主流文化对亚文化的规训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媒体对形成黑客亚文化的各种复杂的社会和文化因素有意无意的忽略或遮蔽,无助于主流文化对青年亚文化的积极疏导.  相似文献   

15.
包韶睿 《东南传播》2016,(1):101-103
当下大众传播社会盛行消费文化。以电视脱口秀节目为例,其话语在被消费的同时也成为各种消费者的"发言人"。因此以消费者视角关照电视脱口秀节目的话语体系具有意义。《金星秀》自开播起屡次刷新中国脱口秀节目收视记录,取得收视与口碑双赢。通过分析发现,它的主要消费群体是"90后"甚至是"00后"的当代青年。因此本文以《金星秀》为例立足于青年亚文化视角从话语空间、话语权力、话语形态入手分析电视脱口秀节目的话语体系,寻找青年人的媒介需求所在,探索电视脱口秀节目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十万个冷笑话》是近年颇受瞩目的网络动画,由此衍生的动画大电影也取得了不俗的票房和口碑。《十万个冷笑话2》大电影延续了网剧系列的独特风格,表现出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特征,主要体现为对传统叙事模式的颠覆,对传统、经典文化符号的挪用与再创造。这些特征呈现的网络狂欢解构了宏大叙事,背后体现出网络青年亚文化群体的自我言说与认同,为我们了解网络青年亚文化群体并对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7.
2009年下半年韩国偶像剧《原来是美男啊》在网上蹿红,剧中讲述一个摇滚乐队四位成员的成长以及他们之间的爱情纠葛。《原来是美男啊》充满了鲜明的青年亚文化风格,但是该风格背后所遮蔽与掩饰的是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表达,是对宗教与爱的隐蔽认同。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3,(20):42-45
本文从互联网的特性出发,分析互联网对耽美文化的影响,并由此管窥互联网的使用对青年亚文化的利弊:一方面耽美文化在互联网交互、即时、匿名、多媒体化、准入门槛低、传受一体化等特征中,得到催生与推广;另一方面,互联网又因自身的碎片化、浅层化、娱乐化、消费化的特征,使得耽美文化出现为消费文化瓦解与收编的倾向,其抗争的文化内涵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19.
张勇丽 《新闻世界》2012,(1):148-149
好莱坞商业灾难大片《2012*以夸张的角度、惊险刺激的视角、华丽铺张的场景向观众展示了一场“晾天动地”的世界末日景象。除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震撼之外,《2012》中的华人正面形象的塑造也为人们所关注。但通过对影片内容的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2012))中的华人形象并非光辉伟大的,好莱坞电影对华人形象的西式解读仍然存在误读和丑化现象,从中透露出一种意识形态和文化政治偏向,只是表现这种偏向的方式更加隐蔽而已。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