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是一个考试古国,又是一个考试大国。悠久的考试历史形成了中国人倚重考试的传统。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科举社会,为了制衡讲究人情关系的消极影响,解脱人情困境,现在和将来还须以考试作为社会生活的调节阀。考试是一种公平尺度,尽管有其局限,但在公平公正地区分选拔人才方面还是利大于弊。在提倡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时代,不仅  相似文献   

2.
考试社会的域外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若玲 《考试研究》2008,(1):112-120
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考试社会暴露了考试所带来的重压和种种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并引以为戒。他们应对这些问题的共同措施是改革考试制度,进行社会和教育的"综合治理",使之朝标准多样化方向发展。考试社会有其利弊优劣。随着各行各业越来越多地采用考试手段来测量、评价人才,中国正逐步走向一个考试社会。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深入分析考试社会的利弊,兴利除弊,而且应当借鉴他人的经验,以形成一个健康和良性运转的考试社会。  相似文献   

3.
考试应用领域的逐步扩大从最根本上取决于考试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和效能。考试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决定了效能的内容,其应用的方式和程度决定了考试在该领域发挥效能的大小。人们对考试实践有了新的认识,对考试活动的规律和功能有了新的认知,对考试实践有了新的需求,考试的应用领域逐步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构件。考试的应用领域集中体现在生产生活领域、政治生活领域、教育生活领域和和经济生活领域。政治生活领域是考试最主要的应用领域,主要用于拔取治国理政人才。考试的科学化推动了考试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考试广泛应用于经济生活领域是由于该领域对考试产生了新的需求,它与经济变迁联系在一起,是经济发展对考试需求之结果。  相似文献   

4.
关于立法遏制考试作弊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试制度是一项被现代国家普遍采用的选拔人才与社会考核的重要方式,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但考试作弊也如影随形,无处不在,几成泛滥之势。考试作弊作为社会公害之一,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考试作弊一日不除,社会的诚信基础与政府的公信力就难以树立。立法遏制考试作弊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考试社会”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试社会是指考试已广泛渗透到社会各行各业,并把考试结果作为教育机会获取和职业准入的重要乃至唯一依据,作为职业升迁的重要乃至唯一参考,考试成为解脱人情困扰、维护社会公平、稳定社会秩序的有力手段,民众因强烈而浓厚的"考试情结"而深受其影响的社会。考试社会有其利弊优劣,必须深入分析其利弊,并兴利除弊,才能形成一个健康和良性运转的考试社会。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考试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考试现代化面临的是考试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追求公平公正的现代化。在中国全面迈向现代化的征程中,中国考试必须立足国情,基于中国悠久的考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进行改革。其中,考试理念可以借鉴世界先进的考试理论加以更新,考试技术可以与世界接轨;但考试制度则应葆有中国特色、独立自主、守正创新,走中国式的考试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7.
考试的性质随着社会发展的推进而演变,不仅有教育性质,还具有一定的经济性质。从考试的产生来看,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适应了人类社会追求效率的需要。从考试的功能来看,它是一种资源消耗活动,发挥了客观的经济功能。考试具有资源配置属性,考试培训的市场化特征显著,考试行为具有利益追逐本质。考试虽然具有一定的经济性质,但考试的本质属性并非经济属性。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考试规范化管理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人只要有充分发展自我的愿望和要求.他就可以随时享受社会为其提供的各种学习机会,而不受年龄、时空条件和社会条件的限制”。可见,社会考试作为各种专业证书考试、资格证书考试、等级证书考试等各种非学历考试总称的这种考试类型.在社会发展中所担当的使命及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加之.当前多种国外教育考试机构纷纷抢夺中国市场.社会考试开考的各个项目,能否与之竞争立于不败之地?能否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社会考试中考试规模较大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以下简称NCRE)、全国英语等级考试(以下简称PETS)、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以下简称CET4/6)只有在新形势下.建立规范化管理体系,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保持健康、长足、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考试的起源是指考试的发生,而考试的缘起则是追究为什么会有考试。据称我国考试现象肇始于禹舜继位的传说,因为考察禹舜的过程确实包含了考试的要素,另外还首次将这种考察冠以“试”字。如果这就是我国考试的起源,那么考试为什么会在那一刻发生,考试究竟缘何而起? 有人会说,那是缘于治水的需要、选拔氏族首领的需要……我们不妨先读一段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的文字:“令人惊讶的是,人,这个所有历史发展的鼓动者、发明者和推动者,这个所有判断和决策的发出者,这个未来生活的设计者,在现实社会中却必须强迫自己成为一个微不足道的数量化个体。人的本质与人的存在之  相似文献   

10.
完善国家治理,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除需要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努力外,还需要在制度方面提供支持。作为一种完善国家治理、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制度,考试对推进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发展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深刻影响。当今社会是一个考试的社会。在考试社会中,国家治理需要考试,考试促进国家治理,考试在促进国家治理民主化、法制化、文明化、科学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1.
科举制度作为发动革命、巩固政权的重要工具和人才选拔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太平天国对其在形式和实质上了进行许多变革与创新,这对自身的政权建设和清政府的科举制度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突破了学校教育对科举制度的依附,对我们今天的考试制度改革、特别是高考制度的改革也有很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举制度历经1 300年的发展演进,成为中国古代最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及其衍生出的科举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对古代中国社会和当代中国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诸如王维、司马光等重要官吏和文化名人都来源于科举考试,其所确立的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原则至今仍是各级各类考试的基本原则。从文官选拔制度、向学风气和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原则三个方面入手,作者尝试分析中国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以及读书向学、科举入仕的个人价值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念,并结合科举制度,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升学考试制度和公务员考试制度中存在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中国科举制度史相关问题研究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3.
试律诗,又名"省试诗"或"州府试诗",清人多称之为"试帖诗"。作为科举文体的一种,很多人认为它与明、清八股文类同,并无多少艺术价值可言。其实通过对试律诗题材、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试律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诗的审美传统。而诗歌所流露出的举子心态也正体现了其在强大科举攻势下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14.
科举制度之所以能够在一定的社会中形成并长久地实施,是因为它是以公平性为基础的。重新审视科举制度,我们不难发现公平性渗透在科举考试的各个环节之中。  相似文献   

15.
科举制在古代中国社会结构中占居中心地位,它与古代中国社会结构发生着深层次的互动。科举社会学是以"科举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或研究领域,它着重探讨科举制的社会建构过程、科举制内部的社会系统、科举制的社会功能及其实现机制,其研究价值在于其对科举学学科的价值和对现代考试改革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明清以来,由于科举制度逐渐僵化腐朽而一直遭到抨击,指斥,至清末新政时终于被废止了,然而,科举废除后却给晚清社会和清政府的统治带来了严重后果。有鉴于此,朝野内外不断有人提议恢复科举,连一度坚决主张废除科举的梁启超也公然发表这种看法,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呢?本认为科举制度其实不仅仅是一种官考试制度,实际它又是一种社会整合机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上下沟通、互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一旦新的替代体制尚未确立,就贸然弃用它,势必产生一连串问题,如今科举制度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以考试选才这种方式仍为世界各国所沿用。  相似文献   

17.
从对科举制度的渊源、开启、定型、革新和终结的历史考察中可以发现: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关于科举制度的评价。有人认为,科举制度是人类所发展出的选择公仆的方法中最奇特、最令人赞赏的方法,也有人认为,科举制度是人类所发明的最恶劣的知识枷锁。由此观之,科举制具有典型的两面性因而其影响也具有典型的双重性。这种两面性和双重性对于当今的有关制度建设具有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18.
科举作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早已在百年前退出历史舞台,但考试选才这种方式依然存在,科举学因此具有强烈的现实性。科举“追求至公”具有超越时代的先进性与普适性;科举促进社会流动对改善当今社会结构具有积极示范意义;科举立法缜密确保考试权威公正亟待当今考试法治借鉴。科举学研究的现实意义不仅体现在对当今教育考试制度建设的启发借鉴上,还可延展到教育乃至政治领域的许多方面,从科举的公平性、社会流动、考试立法等角度谈古论今,仅是科举学研究的现实意义之“冰山一角”。  相似文献   

19.
科举研究的范围主要涉及历史学,教育学,政治学,文学,社会学等各个学科领域,任何单一学科都无法覆盖或囊括科举研究的所有内容。简略介绍近年来日本,韩国和美国研究科举的主要著作,便可“科举学”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学问。科学研究已有成果的“科举学”理论的关系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关系。提出“科举学”决不仅是将已存在的大量科举研究进行叠加和组合,而是为了构建一个内容广博且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专学体系,力求提升研究者之“学”的意识,探寻科举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以求解科举研究的最大值。  相似文献   

20.
陈东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史学家。在他丰硕的中国教育史研究成果中,不仅对科举考试制度本身作了探讨,对科举的不良影响及其弊端进行了抨击,而且对废除科举考试制度提出了自己深刻的认识,从而使科举考试制度史的研究成为其中国教育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