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教育信息化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其内涵也在同步地延伸和扩展,自概念提出至今,对教育信息化的界定就不统一.从最初简单地认为信息化仅仅就是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到认为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对传统领域(包括产业、管理、组织等)的改造,其内涵也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嬗变.在西方,极少使用“信息化“的提法,他们通常使用ITE(IT inEducation),指的是“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笔者认为,未来教育信息化包涵着更广泛的内涵,需要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它是指利用现代信息网络通讯技术以及数字资源构建社会化数字学习环境,继而引发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模式与教育评价方式的变革、创新以及教育资源的重组和扩散.……  相似文献   

2.
教育信息化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其内涵也在同步地延伸和扩展,自概念提出至今,对教育信息化的界定就不统一.从最初简单地认为信息化仅仅就是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到认为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对传统领域(包括产业、管理、组织等)的改造,其内涵也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嬗变.在西方,极少使用"信息化"的提法,他们通常使用ITE(IT inEducation),指的是"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笔者认为,未来教育信息化包涵着更广泛的内涵,需要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它是指利用现代信息网络通讯技术以及数字资源构建社会化数字学习环境,继而引发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模式与教育评价方式的变革、创新以及教育资源的重组和扩散.  相似文献   

3.
英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最新进展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英国政府将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使用看做是教育变革的核心,从政策和经费上重点支持和发展了教育系统中各个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英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主要是指信息通信技术(ICT)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英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特别是2005年以来,英国公布了e-Strategy等文件,英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取得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面对信息化的趋势,中国教育部作出了“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采用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实现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素养培养,就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信息素养的概念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Zurkowski)在1…  相似文献   

5.
教育的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全面、深入地运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和利用教育信息资源,以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要求。教育信息化包含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过程、信息技术、教育信息资源。三个基本要素中,信息技术是基础,没有信息技术就无法实现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资源是核心,没有教育信息资源,就没有教育信息化过程。下面以美国和中国教育信息化的比较入手,找出差距,提出对策,以促进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ITTE)起源于。教育计算机化”(Education Computing)。“教育计算机化”就是在教育系统或企事业单位的培训系统中运用计算机技术,其中也包括如何在教学和培训中运用计算机技术,并逐步发展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一个专门研究学科。ITTE主要研究如何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以便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更自觉地在日常教学中有效、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这包括对教师的职前技术应用培训和对在职教师的技术教育两个层面,但都以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效果研究以及成功的对教师进行技术教育的做法和方案为主要研究内容。当前,ITTE受到两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是新课程标准的落实需要教师把握新的信息化教学理念,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技术平台,变革教学方式,创设资源环境,提供学习工具;一方面是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着从基础建设向人才培养的战略转移,信息化人才培养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计算机操作技能转向信息处理能力,以信息素养适应信息社会的协作学习和生存竞争。新形势为“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ITTE)学科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7.
2005年是2000年开始的日本新千年计划中“教育信息化”计划的目标实现年。该“教育信息化”计划的目标是:(1)在以往的计算机改善教学的基础上,运用ICT等信息技术推进“充分理解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2)推进以培养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能力与素质为目标的信息教育。具体是培养运用信息能力、对信息的科学理解、参与信息化社会活动的态度;(3)推进学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以改善学校管理工作,减轻教师工作负担。  相似文献   

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发展教育事业,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教育信息化对教学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Internet的普及与应用.以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共享和传输为特征的网络时代必将对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产生深远的影响。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内涵是教育计算机化、网络化、智能化,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信息素养教育,由于信息素养内涵的宽泛性,造成单一学科“信息技术”很难实现其目标这一课程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本文从信息素养概念构造以及课程与教学方法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连行了探讨,笔者认为,学校教育必需提供系统化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与这一目标对应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以及体系化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11.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眼1演。所谓“做大”是指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速度、规模;所谓“做强”是指教育信息化的质量、效率、应用水平等。近年来,在国家“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方针指引下,全国各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做大”与“做强”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两大主题,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按照它的规律行事,既保持必要的发展速度,又注重增长的质量,实现速度与效益相统一,既“做强”又“做大”。一、“做大”与“做强”失衡的现状、危害及原因近年来,西部各…  相似文献   

12.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以建设、应用和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为手段,促进每一所学校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帮助所有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平等、有效、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教学》2003,(1):8-9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信息机器、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教育系统进行分析和认识的过程。只有以此为指导思想的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信息化。  相似文献   

14.
《现代教育技术》2018,(3):59-65
数字鸿沟经历了从信息鸿沟到素养鸿沟两个阶段的变化,反映了从信息技术的接入差异向人们使用信息技术能力差异的演化。随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推广和普及,信息鸿沟逐渐弥合,而素养鸿沟日益凸显。在深入分析教师"素养鸿沟"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问题,文章从国家、区校和教师个人层面提出了弥合教师素养鸿沟的相关建议,以促进我国教育的公平、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基础教育的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推动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全面整合。信息、知识成为社会中的基本资源,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与传统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信息技术教育,并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教育,实际上是信息化的教育,是当前义务教育的当然任务。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学科,除了要让学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外,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即信息素养。其内涵包括:使学生具备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以及团体协作精神,为学生适应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度发展,学界逐渐认识到蕴藏在教育信息中的巨大价值。文章从信息管理角度出发,将“资产”概念与教育信息相结合,提出教育信息资产这一概念并阐述其概念内涵和物质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对教育信息资产的相关应用前景进行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信息素养已成为现代公民整体素质的重要部分。面对信息化的趋势,我国教育部作出了“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各中小学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而采用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实现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素养培养,就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标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教学目…  相似文献   

18.
在2003年12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召开的全国特殊教育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前后,本刊“视点”栏目先后推出了《我们怎样开展信息技术教育?》(2003年第11期)、《期待E校园》(2004年第2期)两组重头文章,从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与管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特殊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软件开发等方面,探讨了特殊教育学校如何普及和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特殊教育现代化的问题,报道了会议确立的战略目标和部署:“从2004年起,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力争在较短时间内缩小和普通教育之间的距离,逐步实现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最大限度地弥补残疾学生的生理缺陷,开发他们的潜能,同时以信息化带动特殊教育现代化,全面实现‘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特殊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三年多过去了,既定目标正一步步实现和接近,特殊教育信息化的硬件环境、课程环境和资源环境也因此而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不久前,教育部新颁发的盲、聋、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都毫无例外地增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光盘版和网络版的特殊教育资源库也由教育部向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免费发放,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还举办了首届全国特教学校教师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大赛…… 在特殊教育信息化环境逐步形成并不断优化的今天,在当前特殊教育学校实施新的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加快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背景下,在现代信息技术已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现实面前,如何进一步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从而更加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有针对性地提高残疾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生存能力,最大限度地弥补残疾学生的生理缺陷、开发残疾学生的潜能,不仅成为社会尤其是残疾学生家长的迫切要求,也成为特教学校校长、老师日益关注并积极探索研究的新课题。为此,本刊特邀有关领导、专家、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和在首届全国特教学校教师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大赛中获奖的部分老师,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共同探讨这一问题。希望他们的思想理念、经验做法和认识体会能给正在实践与探索中的广大读者,给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特殊教育学校以更多思考与启迪。[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说北京市东城区是北京市教育信息化的“排头兵”一点儿也不为过,因为从东城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2000年,区教委正式启动教育信息化工程,在原区电教馆以及北京市教委在东城区建立的“中小学信息技术传播中心”基础上,成立东城教育信息网络中心。2002年,东城区教委开通东城教育网,在全市率先实现全区网上公文传输。  相似文献   

20.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主要包括信息设施的建设、信息资源的建设、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三个方面。其中,信息设施的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因为没有必需的设施是不可能实现教育信息化的。而信息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只有设施没有资源,设施也不会发挥作用。有人把设施比作“高速公路”。那么,资源就是“车和货”。没有车和货,高速公路也就失去了作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信息素养为目的则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