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创新教育的思想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是教育理念的创新,它需要广大教育工作实现思想上的八大超越:超越“儿童怎会有创新”的陈腐漏见,超越统一性要求的思维枷锁,超越“听话”的传统误区,超越“单打一”的教育改革思路,超越“囚徒困境”的思想顾虑,超越“假、大、空”的思想怪胎,超越“一切在教”的误识,超越不敢试的保守心态。  相似文献   

2.
教育之适应与超越:一种生态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学认为人和自然之间,永远是自然决定人的发展,人的超越只有顺从于人的适应才有利于生态平衡,以培养人为旨归的教育的超越相对于教育的适应只能是第二位的,适应是前提和基础,当前,教育的超越的实现要通过实施具有特定内涵的主体性教育才可达成的。  相似文献   

3.
教育超越论是当代中国教育学人关于现实教育最为重要的学术批判与建构之一。“无人”问题,即教育疏离人以及人的整体生活的问题是超越论反思与批判的对象。教育是“人”的教育,超越论对教育“无人”问题的反动,以构建“实践人”的人性论方案为根基。超越教育“无人”问题之要津在于使教育立足人之实践本性并使人成为超越性存在,实现人在“自我”与“社会”双重向度之超越。就此而言,我们将超越论视为重塑教育之精神与人之可能生活的一种努力。作为对教育“是其所是”的辩护与允诺,具有“智性诚实”高贵品质的超越论对于破除教育中的假象与偏见、反省时代教育状况、辨明教育发展之路向都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重思超越论,是过一种好的教育生活之理性自觉,也是过一种可能生活的一种可能思路。  相似文献   

4.
教育爱是一切教育活动成功的坚实基础,没有教育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没有成功的教育。教育爱在本质上是一种超越血缘、超越私利而源于人类教育本性的崇高的永恒的教育情感。本次课程改革的特点是回归生活、关爱生命、注重人本、发展个性。更注重为师的教育爱。作为教师,拥有了教育爱,才能以人为本。才能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才能不断超越自我。  相似文献   

5.
关怀教育:超越与界限——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诺丁斯的关怀伦理是对传统理性伦理的一种超越,这种超越主要包括:特殊化伦理对普遍化伦理的超越;关系自我对单子自我的超越;伦理情感对伦理理性的超越。从这种新的伦理理论出发,诺丁斯建立了一种以关怀为核心目标的教育模式。研究者在对诺丁斯这种教育理论进行详细解释之后,认为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及其基础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可能“界限”:关怀的正当性;伦理性关怀的可能性;关怀作为特殊化伦理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自由教育历史脉络的梳理,彰显自由教育在历史演变进程中遭遇到的困境与超越.这主要表现为:普通教育对人文教育的超越、现代自由教育对古典自由教育的超越、实用教育自由教育化.  相似文献   

7.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教育,在价值观方面面临着适应与超越的两难选择,教育理念的超前性和教育改革的滞后性之间的冲突使得教育的发展呈现出多元而无序的态势。中国作为迟发展国家,教育必须以主动适应社会发展为基本追求,倘若实践中的超越偏离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导致的只能是教育的僭妄。  相似文献   

8.
“自由、生存、超越”是雅斯贝尔斯哲学思想的核心理念,也是其著名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根本基础。雅氏的教育思想关注人与人之间灵魂的交流和生命的体悟,强调人的主体性的价值和张扬,注重生命信仰与精神陶冶在教育中的作用,揭示了教育对生命本原追问和超越的本真意义。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教育的病态与异化,其根源在于现实和局限性,一是由不尽合理的社会分工和职业结构决定的社会人才使用和选拔机制对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的制约;二是社会生活中的某些负面效应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思想观念对教育发展的消极影响,对自身及社会局限的不断超越,是教育的本质规律和现实需要,应通过强化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创新性,服务功能上的能动性和价值取向上的理想性,去实现教育的自我超越和对社会局限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哲学是哲学家们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它是人类思维的最高理论成果。人世间的真、善、美,生与死,人生的幸福与痛苦,正义与邪恶等无不在哲学家思考的范围内。哲学能启发人的智慧,对哲学问题的思考能使人深邃,哲学对人生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哲学与教育的有机结合产生了教育哲学。教育哲学是从哲学的高度、以哲学的思维和方法看待教育基本问题,或是把教育基本问题上升到哲学高度进行研究的学科。教育哲学是哲学的应用学科。从教育的角度看,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所有的教育理论都来源于教育实践并且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杜威指出,哲学是最一般的教育理论,教育是哲学的实验室。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决定了教育哲学的实践性。从哲学的角度看,哲学是哲学家们基于生活经验,对人生进行反思的结果。哲学的目的在于引导人们追求理想、实现价值,从而选择一种更美好的生活。因此,教育哲学既是批判的,又是超越的,即批判和超越教育现实,追求教育理想。批判和超越是教育哲学的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11.
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意味着忽视和放弃知识教育、能力教育以及现代教育中其他行之有效的做法。素质教育应重视“掌握学习”,“掌握学习”是以学生树立知识的学习、积累和超越的学习理念为主线。以学习的思考、学问的研究、学法的交流、学风的养成、学业的完成为重点,使学生在变革学习方式中不仅是接受、适应已有的一切知识,还要标新立异地改造、超越现有的一切知识,创造一切新知识。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激烈竞争。  相似文献   

12.
创新教育开展得适当与否,可以从诺贝尔奖自身的特性找到衡量的标杆。与诺贝尔奖的特点和要求相对应,中国当代的创新教育应具有广泛性、先导性、原始性、科学性,它不只是面向少数人而是面向社会全体成员的大众教育;它不仅仅是培养创造技能还是培养创新潜能的全面教育;它既是知识创造也是传承知识的全部教育;它是对既有文明的超越可又不能超越基本素质的全能教育。  相似文献   

13.
教育理论功能的局限性及其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理论功能具有延迟性、非惟一性、非全息性、非历久性、非充分性、受滤性等方面的局限性。超越这些局限性的途径,应以有效的方式形成实践的实践观念,教育理论要尊重教育实践,要关注和研究教育中的问题,要增强教育理论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4.
论家长的教育资格与孩子的成长 --亲子教育(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针对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阐述家庭教育是生命的教育,家长进行的应是超越成功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教育历史:迷失在何处?--兼与张斌贤教授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历史是教育本性迷失的过程吗?本文通过分析教育的本性,教育历史发展的复杂性,提出教育历史研究应超越二元对立的研究范式,着眼于实现研究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6.
张謇女子教育思想是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超越,同时,其后期的教育思想对前期也有超越。张謇女子教育思想的主要源流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另一方面,西方文化亦是其重要来源,张謇对二者兼收并蓄并进行整合,其女子教育思想呈现着既旧又新、既传统又现代的特征。张謇创办的各种女校,奠定了中国近现代女子教育体系的基础。其独特的女子教育思想,在中国女子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适应与超越:科技发展的教育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科学、技术和教育三者的发展可以看出教育与科学、技术联系密切,人类历史上的几次科技革命导致了教育的嬗变。现代科技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相应的,教育也必须改变传统的方式,与科技发展相适应。而教育不能够被动的适应,必须应对科技发展的特点和要求,以人为本,实现教育的超越。  相似文献   

18.
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是教育理念的创新,它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实现思想上的八大超越:超越“儿童怎会有创新”的陈腐陋见,超越统一性要求的思维枷锁,超越“听话”的传统误区,超越“单打一”的教育改革思路,超越“囚徒困境”的思想顾虑,超越“假、大、空”的思想怪胎,超越“一切在教”的误识,超越不敢尝试的保守心态。  相似文献   

19.
大教育观念的实质及其对教育创新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教育相对于封闭的学校教育而言。大教育观念主张超越学校教育,促进教育社会化,协调社会影响,加速社会教育化。它要求加强各级各类教育的系统性和灵活性,充分开发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形成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合力。  相似文献   

20.
论创新教育的思想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是教育理念的创新,它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实现思想上的八大超越:超越“儿童怎会有创新”的陈腐陋见,超越统一性要求的思维枷锁,超越“听话”的传统误区,超越“单打一”的教育改革思路,超越“囚徒困境”的思想顾虑,超越“假、大、空”的思想怪胎,超越“一切在教”的误区,超越不敢尝试的保守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