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以后,在中国东北、华北、内蒙、华中、华南的占领区内,执行“以战养战”政策,建立起相当完整的殖民地经济体系,把侵华战费转嫁在中国人民头上。本文仅就日本在华北建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作一简要剖析,从一个侧面论述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北进行搜括掠夺的罪行。  相似文献   

2.
吴兰 《北京档案》2005,(7):40-41
1931年9月18日日,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沈阳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从而揭开了侵华战争的序幕."九一八事变"后,南京政府采取"绝对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三省在短时间内沦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独占殖民地.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日本对我国文献资源之掠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及民国初年,日本利用发动侵华战争之机和采取盗购盗运等方式,大肆掠夺我国文献资源.利用发动战争之机掠夺文化遗产严重违反有关国际法准则,对中国文献资源的掠夺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试谈汪伪政权的中央储备银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 1940年3月,在日本帝国主义操纵下,卖国贼汪精卫在南京成立汉奸傀儡政权——汪伪“国民政府”,形式上勉强把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沦陷区所扶立的南北傀儡(东北除外)合于一炉,由汪精卫自任代理主席,发表了“还都宣言”,建立了号称统一的“中央政府”。 既然是号称统一的“中央政府”,就必然要设立“中央银行”以统一货币发行,控制金融命  相似文献   

5.
(一)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日本帝国主义公然发动了侵华战争,并在其占领区内实行灭亡中国的法西斯殖民主义政策。新闻政策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实行的新闻政策,可用“统制”两字以蔽之,即将我国沦陷区的新闻事业置于它的法西斯军事管制之下。“九一八”后,日本关东军一手炮制与把持的伪“自治指导部”颁布了一个秘密文件《自治指导员服务心得》,强调“对各  相似文献   

6.
伪军,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利用汉奸及国民党投敌分子组织的军队,是日本“以华制华、分而治之”政策的产物。他们在日军的监视下成立,听命于当地的日军占领军并受其严密控制,为日军的侵华战争服务。  相似文献   

7.
伪满政权机构沿革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32年到1940年,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先后扶植起伪蒙疆、伪冀东、汪伪、伪满洲国四个傀儡政权。其中伪满洲国存在时间最长,为虎作伥作用最大,政治影响最坏。揭示这个伪政权机构的设计、草创和强化过程,可以为研究日本侵华史提供部分佐证资料。 一 统治机构的设计(1929·5~1932·2) 1929年~1933年爆发了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日本的财阀、政客、法西斯军人妄图用战争来摆脱危机,于是,形形色色的右翼团体都疯狂叫嚣:“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8.
伪军,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利用汉奸及国民党投敌分子组织的军队,是日本"以华制华、分而治之"政策的产物.他们在日军的监视下成立,听命于当地的日军占领军并受其严密控制,为日军的侵华战争服务.  相似文献   

9.
上海曾是中国最大的米粮消费市场与最主要的米粮集散市场,但“八一三”事变爆发,日军进攻上海,对上海米粮市场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昔日繁荣平稳的米粮转口贸易市场,沦为日军大肆劫掠搜刮国产米粮等战略物资的基地,致使百业凋敝,民不聊生。可以说,上海米粮市场在日本八年全面侵华战争中的遭遇和变迁,是整个中国社会经济遭受日本侵华战争破坏和摧残的一个缩影。因此,研究抗战时期的米粮市场,对于了解、认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及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巨大灾难是很有意义的。纵观这一时期上海米粮市场的变化,以1941年12月8…  相似文献   

10.
为掠夺南京地区的文献资源,日本军国主义成立了专门的机构“中支占领地区图书文献接收委员会”,在攻陷南京后,对南京地区的图书资料进行了大规模的掠夺。战争期间掠夺被占领国文化遗产严重违反国际法。对文献资源的掠夺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进一步侵略和掠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张彦台 《档案》2014,(5):24-27
抗战时期,日本在华北乡村市场推行贸易统制政策与日本国内经济体制的转变息息相关,也是为获取支撑战争所需的各类物资和为防止社会物资流入抗日根据地。其采取的贸易统制政策主要包括:建立统制机关、固定贸易场所和严格统制农产品的收购。这使农村市场的中枢---牙商的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是对农村市场的贸易统制,还是对牙商的剥夺,都暴露了日本侵略者“以战养战”的险恶目的。  相似文献   

12.
李军 《兰台世界》2016,(8):68-71
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在华的经济势力逐渐上升,与中国的经济联系愈加紧密,彼此之间的相互需求使得日本更加关注中国的政治形势的变动,并直接参与其中。日本的进出口市场对来自中国的经济信号的反应也日益敏锐。日本驻华领事在辛亥革命时期对中国北方口岸的贸易报告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60多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一场惨绝人寰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相似文献   

14.
《新华日报》在抗日战争时期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在新闻宣传战线进行了广泛的各种形式的斗争,文艺斗争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这种斗争,和当时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汪伪亲日投降派诱降的活动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共、分裂、倒退的政治阴谋活动是密切相连系的,国民党反动  相似文献   

15.
"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东北农业经济的掠夺,主要手段包括移民侵略、掠夺土地、殖民地性质的农业经营、掠夺农产品、军事破坏与征发等.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掠夺政策下,东北农业经营亏损,生产萎缩,地价下落,农业经济严重衰退.  相似文献   

16.
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正式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使得日本本国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由此,这场战争从一开始便遭到了日本人民和团体的强烈反对,鹿地亘和他所领导的“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国的佛教中心。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同时,也积极向东南亚扩张,从1941年12月至1942年5月仅仅半年,日本便迅速侵占东南  相似文献   

18.
谢慧君 《兰台世界》2005,(8):131-132
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两国人民有着悠久而传统的友谊。即使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时,日本人民也是反对法西斯、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的。在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抗日战场上,就曾活跃着一支日本人民的反战组织——“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  相似文献   

19.
汪伪全国商业统制总会述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全国商业统制总会(简称商统会),是1943年初汪伪政府向英美宣战,参加“大东亚战争”后设立的物资统制机构。对这一机构及其主要活动展开深入探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汪伪统制经济的本质,对研究沦陷区的经济结构、日伪与资本家的夫系等课题也不无神益。一、商统会成立的背景与经过商统会的成立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日伪原有的物资统制政策日益陷入困境,日本被迫实行“对华新政策”,改由汪伪政府出面进行经济掠夺的背景下产生的。其形成经历了一个日伪互相勾结又彼此摩擦冲突,最后达成妥协的过程。1.日伪的物资统制日益陷入困境物…  相似文献   

20.
邵雍 《历史档案》2001,(2):114-119
1894至1895年的甲午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在此前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民间有很大潜在势力的会党有何图谋,会党有何表现,战争的结局对会党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是中国近代会党史应当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发表一些看法,以期把会党史的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