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逍遥游”——人在天地自然中的精神漫游人教版第四册所选《逍遥游》为《庄子》一书的首篇,主旨是讲人生的境界。在庄子看来,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作“逍遥游”。那么,什么是“逍遥游”呢?先说“逍遥”的语义。在《庄子》一书中,“逍遥”一词的含义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状态或内心状态。《庄子》一书中,多次使用到“逍遥”一词,有时单独使用,有时和“彷徨”一词对举使用,但词义始终不变。如“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庄子·逍遥游》);“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大宗师》);…  相似文献   

2.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妙文,历来被推为庄子散文的代表作。它的主旨可用一个字来概括——游。游的最高境界应该是“逍遥”。何谓“逍遥”呢?尽管历代庄子注家解释不一,但对逍遥的自由自在、无所依托本质是毫无异义的。在《逍遥游》一文中,“逍遥”一词除了用作文题外,还有一次在文末出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这里,“逍遥”与“彷徨”对举,根据文意,“彷徨”所表达的意思侧重于“身游”,与之相对,“寝卧其下”的“逍遥”该是超乎寻常意义的“心游”、“神游”了。“神游”是庄子的理想境界,理想境界的追求势必决定了庄子的理想世界、理想人生甚至理想的文字表达,从而折射出庄  相似文献   

3.
《逍遥游》中庄子谈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乐》篇中谈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也。俄然觉。则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它们说明庄子的最高人生境界是物我两忘与物我同化.归于自然便是庄子的自然人生。  相似文献   

4.
马荣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1):101-103,107
以如何在现实的人间世之中达到对人性的终极关怀,庄子将“逍遥”引入了人间世。同时,庄子的《逍遥游》也是一种给予重重束缚下人生以一种自由的希望,因此,本文即从郭注成玄英疏探讨庄子《逍遥游》的境界及意义,从“顺万物之性,游变化之途”阐述对庄子的思想世界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通过《逍遥游》一可知,庄周所认为的逍遥游即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彼且恶于待哉?”概括来说就是“无己无持”。而我认为庄周没有达到这一境界。  相似文献   

6.
庄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奇人,他的文章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奇文,这种奇,在其代表作《逍遥游》里表现得最为充分。一、主题奇。《逍遥游》的主题,用该文中的话来表达,就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既要“恶乎待”,又要“游无穷”,方算得上真正的“逍遥游”,这听起来够奇特够玄乎的了,但具体理解,其含义实际接近于我们常说  相似文献   

7.
与庄子《逍遥游》中倡导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境界不同,钟表游丝之“游”正是为了“约束”而存在。即使如些,也不妨碍我们以此作为起点,开始一段机械钟表的逍遥“游”.  相似文献   

8.
《逍遥》以鲲化为鹏而“图南”开篇,这与题意及收篇的“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存在着十分明显的矛盾。自晋郭象《注》到令人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释》,都未能对此作出符合庄子原意的令人信服的解说。通过对《逍遥》文本结构的读解,并结合《庄子》全书中关于“游”的思想的考察,提出以下观点:鲲鹏不是“逍遥游”者,不是庄子理想的人格形象,而是庄子要否定对象;蜩、学鸠与斥Yan不是像有些学者认为的是“下土”、“世俗的人”或“侏儒之群”,它们是庄子心目中的“游”者,是庄子肯定的对象。  相似文献   

9.
教学《逍遥游》,不禁对庄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种“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鲲鹏展翅,扶摇天外之感。翩跹之余,竟想到几个庄子。晋庄子苏轼《石钟山记》:“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此庄子,指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魏绛的谥号。  相似文献   

10.
《逍遥游》一文是庄子的名篇。何谓“逍遥游”?作者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就是说,既不要依赖什么,又要能游于无穷,才算游得逍遥自在。而这“无穷”,恐怕不仅指空间方面,而是同时也指时间方面。怎样才能做到呢?庄子又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三点。“无己”、“无功”、“无名”三者是相通的。不求立功,自然也不求名。既不求立功,又不求立名,必然是淡视自身,近于“无己”。在这三个提法中,“无己”是最彻底的,因为它要求泯灭物我界限。这是关于庄子“逍遥游”理论的简述。  相似文献   

11.
《大宗师》篇所描绘的“寥天一”人生境界,给人以心灵羁绊大解脱的慰藉愉悦,假使单就这意义上看,《大宗师》置于内篇之中,自有其独特性,似乎不可或缺。但以《大宗师》篇文字与内外各篇相较看,就如读没一字无来历之诗,通篇都有似曾相识之感。文字重出者如“夫盲者无以与乎眉目颜色之好,瞽者无以与乎青黄黼黻之观”(《大宗师》)与“瞽者  相似文献   

12.
《逍遥游》是庄子思想、也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品。在《逍遥游》中,作者为我们描述了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广大、高远、自由、无可束缚也无可企及的逍遥之游。他的这一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学生来说,是不太好理解的。我在引导学生分析完文章后,和学生有了下面关于‘销遥游”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在《庄子》的内七篇中,《逍遥游》是相当重要的一篇。而“大小之辩”又是《逍遥游》的题旨所在。但前人和时贤对“大小之辩”的理解各不相同,甚至有人由此得出《逍遥游》和《齐物论》二文互相矛盾的结论。这其实是片面、静态理解庄子的“大小之辩”所得出的结论。若从动态角度去剖析和理解“大小之辩”,则所谓《逍遥游》和《齐物论》二文的矛盾是可以被消解的。  相似文献   

14.
初读《逍遥游》我真不知其所云。二读则略有所悟。三读则颇受启发。“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真可谓气势浩大,然而庄子竟莞尔笑之。宋荣子“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誉之境”,庄子曰:“斯已矣。”仍然认为不足为范。“列予御风而行。”修养不可谓不高,但庄子曰:“此犹有所待也。”仍然认为并不值得羡慕。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游是一种忘形骸、无物我且无所待而能游于无穷的至高境界。我们知道,生命不过是有机质存在的物质  相似文献   

15.
一、主题奇。《逍遥游》的主题,用该文中的话来表达,就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平待哉!”既要“恶乎待”,又要“游无穷”,方算得上真正的“逍遥游”,这听起来够奇特够玄虚的了,但具体理解,其含义实际接近于我们常说的绝对自由。所谓绝对即无条件,亦即无所依傍。这是庄子追求的人生之最高理想。从原文可以知道,庄子认为自然万物中大至高飞几万  相似文献   

16.
李波  ;王东志 《现代语文》2014,(9):113-115
《庄子》散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鲁迅语),被誉为第一才子书。而《逍遥游》是其中最具文学色彩的一篇,影响了历代文人学者。新课标人教版将其选入必修课文颇具意义。然而庄子神鬼莫测,其文亦是难读难懂,而《逍遥游》一文的线索又最为隐秘,读之让人如游武夷九曲,摸不着头脑。不要说一般读者,  相似文献   

17.
《逍遥游》是《庄子》开宗明义第一篇,代表了庄子学说的主要思想。一般观点认为,此文反映了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精神的绝对自由,依据就是文中一处结语性的判断:“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但是如果我们不是仅仅着眼于结论,而是把眼光放远一点,对全文的论证过程细加琢磨的话,就会发现,庄子在细致入微地阐发他对人生和哲学的思考时,始终被这样一对概念困惑着:自由与限制。一、小自由与小限制从逻辑学上讲,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小,其外延就越大,反之,其内涵越大,外延就越小…  相似文献   

18.
杨丽萍 《现代语文》2006,(3):114-115
暑期,我有幸拜读了张采民教授的《忘筌·梦蝶》,大作理论高深,基于资力我不能读透,但有一点使我感触颇深,庄子《逍遥游》中提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从大鹏到蜩、学鸠、斥鴳等小生灵,从普通的凡人到宋荣子、列子这样的世外高人都“有所待”,都有所依赖,都需要这样那样的外界条件,都不能获得绝对的自由。只有顺从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无所待”而游于无始无终、不生不死的“大道”,才是理想中的逍遥游的境界。我以为,这是庄子哲学中的一个悖论。小生灵如蜩、学鸠、斥…  相似文献   

19.
一、"逍遥游"——人在天地自然中无限自由的精神漫游人教版高中《语文》所选《逍遥游》为《庄子》一书的首篇,主旨是讲人生的境界。在庄子看来,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做"逍遥游"。那么,什么是"逍遥游"呢?  相似文献   

20.
《逍遥游》的结构并不是什么有待——无己——无待,也并非意义不连贯。历来庄学家注重探微,都没有说对,把《逍遥游》倒过来读,问题就很清楚。一篇《逍遥游》,从头到尾,就是个"大小之辩"。庄子以大鹏自喻,以九万里云风比喻其境界之高远宏大,为"大"而辩护,从而开启了一场"大小之辩"。"大小之辩"是《逍遥游》全篇的线索、主题和宗旨,其核心思想就是知有大小。庄子所推崇的大知,就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最高境界是无己的境界。庄子所说的"知"的不同,就是人生境界的不同。庄子所谓有所待或无所待,不是指存在论意义上的条件,而是指人生论意义上的系著与留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