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冰 《广西教育》2012,(42):54-54,70
这两天,我以前的学生回到母校看我。其中一位学生很真诚地对我说:“梁老师,很感谢您初中三年在每一次日记作业中给我的旁批!让我明白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言语之间充满了感激之情。是啊!曾经内向的他,有什么都写在日记上,每次我改日记都在旁边针对他所写的内容作了旁批,久而久之,日记就成了我们之间的独特的交流方式。在他失败时有我的鼓励,在他成功时有我的掌声,  相似文献   

2.
我的面前摆着一部又大又厚的书,书名为《他山集·斯人刘广》,从书脊上看,这本书是刘广编的.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是刘广先生借学生的日记、信件集纳而成的对刘广先生的人生之旅及人品之评价,即他的学生对刘广先生教书育人、传道授业的评价,以"他山之石"展示"斯人刘广"的人文特点与精神风貌也算一个创举.书中不乏情真意切的歌颂,也不乏后生可畏的鞭挞.这无疑是刘广先生关于一位语文老师一生从教的全面、客观却另类的总结. 刘广是我就读师范学校的同班同学,在我的印象里,他是个内敛、文静、读书用功的贫寒学生,课外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尤其喜欢写日记.他的日记不是"流水账",而是有思想有情节甚至有故事,相当于写一篇作文.这样坚持不懈的日记写作让他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若干年后他以日记为依托,创作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那时我年轻》.  相似文献   

3.
前几天,班中一位学生写了这样一篇日记:今天,我发现舅舅头上有几根白头发,舅舅就让我帮他拔白头发。我说:“一元一根”。舅舅说:“一元就一元。”于是我一根一根开始拔,一边拔一边数,没想到一不小心拔了一根黑头发,疼得舅舅嗷嗷直叫!有意思的是,他还在旁边配上了几幅图画,把给舅舅拔白头发的场景给画了下来,看了真让人忍俊不禁!我禁不住在他的日记上写道:“日记很有趣,图画更精彩!”这位学生开心极了,拿着日记本到处炫耀。这一下可炸了锅,班中学生纷纷效仿。一些画画好的学生都采用了这种日记形式:有的学生写体育课上踢毽子,旁边就配上了踢…  相似文献   

4.
吕叔湘先生不仅以他的学识,更以他的严谨的治学精神为人们所景仰。凡是和先生有过接触的人,无不为他的精神所折服。 我和两位同志主编的一本成语大词典,出版社希望请吕先生题辞。我向先生表达了这一要求。先生笑笑说,你们真敢要我题辞?你们敢用,我就题。我正感到有点摸不着头脑时,先生说,  相似文献   

5.
《广东第二课堂》2006,(7):37-37
可能每个人在学生时代都有过被老师批改日记的经历,皮皮鲁也是。但他有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写两个版本的日记,一本是交给老师看的“假账”,一本是给自己看的“真货”。两个版本的日记对照着看,妙趣横生又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6.
这次向大家推荐一本有趣的图画书——《蚯蚓的日记》。儿子说,这是他最喜欢的书(之一),我认为他不只是说说而已,从行动上也可以得到证明——它是儿子主动说要看次数最多的书之一。一本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图画书,值得说道。  相似文献   

7.
这次向大家推荐一本有趣的图画书——《蚯蚓的日记》。儿子说,这是他最喜欢的书(之一),我认为他不只是说说而已,从行动上也可以得到证明——它是儿子主动说要看次数最多的书之一。一本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图画书,值得说道。  相似文献   

8.
正提到日记,一般学生和老师都不怎么愿意,原因很简单:一方不愿写,另一方也不愿看。每到检查学生日记的时候,我都愁死了:两个班,八十本,任务不小呀!当然也有人会说自己给自己找事做,这多累呀!最初一开始时,我也有这样的烦恼。检查日记时,一个查,一个简单的好,就算了事了。其实,老师的态度也影响着学生,随手的一个"查"或许是可以让检查的时间加快,任务变轻,但也给学生传递出这样的讯息:反正老师也是随便看,那我  相似文献   

9.
我同张中行先生相识,始于 1992年。当时我到北京修改教材书稿,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大院里经常看到一位颇具学者风范的老者。我问出版社的一位朋友:这位是谁 ?回答说:“你不认识啊 ?这就是张中行 !我们都叫他‘行公’。”我感到惊喜——哦,这就是张中行 !我对张老久存崇敬之情,当时正在读他的新作《诗词读写丛话》,书前有人教社张厚感先生写的序文,读后更加深了我对行公人品和学识的了解,因此很想向他当面请教,但每次相遇总见他行色匆匆,始终没好意思开口。那年秋季的一天,经朋友引见,在张先生的办公室有过短时间的交谈,张老以刚…  相似文献   

10.
余近日以一瓻誼借讀上虞羅振玉先生之扶桑兩月記。是記作於民國前十一年,即清光緒辛丑年。辛丑二字想為國人所能記憶。辛丑之前為庚子,是年八国聯軍進攻北平,即於辛丑年迫成不平等之辛丑條約。自辛丑至今。已閱二十八年。羅先生於辛丑之冬奉張之洞劉坤一兩公之侖東渡扶桑,考察教育。雖其所記教育狀,甚為粗略,然其中關於日本當日情形頗可以為吾國今日之借鏡。爰分項摘錄以便比較。  相似文献   

11.
赏析此诗作于1962年1月24日,在同月12日的于右任日记中说:如死在台湾,“愿葬在五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可以时时望大陆。”又说:“远乡是何乡?是我之故乡。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祖国统一,是诗人一生所失志追求的。阅读此诗,给人一种悲怆深沉、爱国情挚的感觉。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于右任先生久居台湾,不得回归桑粹,但是海峡波涛却隔不断他望大陆、念故乡、思亲人的深情。于右任先生在临终前两年,写下了这首感天地、泣鬼神想望大陆的诗篇。该诗前两节来用重章复沓的手法,进行反复咏唱,达到了抒发真情之目的。鲁迅先生曾说…  相似文献   

12.
纸条一:现在我已经读六年级了,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我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在我的抽屉里有一本我自己买的漂亮的日记本,我在上面写日记,从来不给别人看。可是前几天我忽然发现妈妈在看我的日记,当我告诉她以后不要看我的日记时,她却说:“我是你妈妈,看看日记有什么关系?”为此,我还和妈妈吵了一番,我不想让我的隐私被别人知道,  相似文献   

13.
大师走了,国之瑰宝启功先生永远地走了!惊闻先生仙去的噩耗后,我忽地忆起了先生的一件小事,然而于本刊却又是一件很大很大的一件大事,现在我把它记在这里,权作对先生远行的一点点致意。这已经是几近二十年的事了。我们编辑部要办一个新刊物《现代远距离教育》,这确实是一个新生事物,校领导及全体编辑部人员很是高兴。在万事俱备之后,同人们就议论开了,请谁来题写刊名呢?看法还是一致的,请名人写,这样可壮声威。请谁呢?一同志说:请启功先生。真是谈何容易,我们请得动么?太高看我们这份还未面世的小刊物了。就是润笔之资数就不小,算了吧。众说纷纭。最后一位同志说,也不妨去碰碰,给题呢,则我刊之大幸,上上大吉;不题呢,也理之当然。就在这碰碰看的心理支持下,我去了北京。  相似文献   

14.
"妈妈,快读给我听听。"儿子举着一本日记本急匆匆地跑过来。我接过一看,原来是几年前一时心血来潮给儿子写的成长日记,不知怎的给孩子在抽屉里找到了。儿子知道这是写他的,但日记上的字迹比较潦草,刚上二年级的他看得云里雾里,于是就跑来找我了。  相似文献   

15.
端木美 《留学生》2010,(1):54-55
应该说.虽然我敬仰季老先生已久,但是我与先生没有师生缘份。我本没有资格为先生写纪念文章。但是.我还是有幸与先生有几天之交.得到过先生的谆谆教诲,在《留德十年》写成出版前.就听到他谈战后,回国经瑞士的故事。在我的记忆中.这是不应忘记的一个片断。如今.为了重温这位可敬的老人与瑞士的一段机缘.为了感谢他对我的教诲,我还是写下了这篇短文。  相似文献   

16.
美丽的谎言     
为了保护学生脆弱而又敏感的心灵,巧妙撒一个“谎”又有何妨?谷连鑫同学这两次单元测试成绩都很好,出奇的好。他以前可是个成绩平平,经常违犯纪律的学生呀!今天正好在路上遇到他妈妈,她惊喜地对我说:“郭老师,鑫鑫这一段时间可听话,可用功啦!我们正想去谢谢您呐。”我告诉她我也正为谷连鑫这段时间的巨大变化而纳闷呢!他妈却啧啧称赞我:“这不是您教育方法高嘛。自从上次您当着我们的面夸奖他之后,他就把一切都记在日记上了,后来他主动给我看了。下午我把日记给您送到学校去,想再和您交流一下。”我这才想起两个月前和谷连鑫父母的那次…  相似文献   

17.
个人秘密是个人的权利。保留个人的秘密,尊重他人的秘密,是文明的表现。--校园流行语妈妈,别再偷看我的日记了,好吗? 您知道吗,我们班的同学大多有两个日记本,一本是给老师和爸妈看的,上面写的并不是真心话;另一本记录着我们的小秘密,是不会给任何人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事,有些可以对人说,有些只能留在心底。妈妈,您难道没有自己的秘密,您会告诉我吗?  相似文献   

18.
庞老师:其实我一直想和您好好聊一聊,我有很多很多的话想与您说,但我不敢,也怕耽误您的时间。……本来想写信向您说的,可我不知该如何写,只好把我的一些模糊日记给您看(希望您抽个时间看),我想说的都在里面了,看过后我想您会明白的,希望您不要把日记的内容说给我的父母听,算是再次帮我保守秘密。谢谢。我已经标好序号了。学生:小A2000年8月这封信是一女学生小A写给我的,虽然时间已过了两年,但每当我一看到这封信,平静的心会再次掀起波涛。因为这可不是一封平常的信,它是学生双手捧给我的一颗真挚的、像玻璃般透明而易碎的…  相似文献   

19.
作家、藏书家叶灵凤先生抗战初期离开上海时,留下了1万余册书,后来全都失散。多年之后言及当年藏书,他说:“每一本都有一个故事,每一本都有我的青春岁月。”我有一本邵燕祥先生的诗集《给同志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3月出版。同年6月友人买来寄赠给我,屈指算来至今已半个多世纪了。这本书也有一段值得一说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题记1首先我借用了鲁迅先生的标题,因为没有其它文字更适合此文,笔者认为。2.我自私地仅把此文献给我那还未到来的十七岁生日。我有一本很时兴的日记本,带密码的那种。但我很少在上面写日记,真正的日记。真正的日记是给自己看的,而日记本里写的无非是今天阳光灿烂,我和谁谁一起写作业,做游戏……我讨厌这些。所以我把日记写在心里,真正的日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