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游记>中的女妖既是男性作家依凭男权本位规范塑造而出的形象,又是几千年封建文化尤其是理学文化深度积淀的产物.对女妖群体的扭曲丑化及结局安排彰显了作者吴承恩根深蒂固的男权意识,表现了他对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女性尤其是敢于践踏礼教、显露个性的女性在文学叙事上的无情.然而,倘若我们对文本作一种现象学式的聚焦与还原,便不难明辨,作者在塑造女妖形象时,在无情的背后实质上蕴蓄着有情,在维护礼教尊严的同时又流露出人的自然本性,显示了一种既轻之贱之又爱之好之,既摒之弃之又欲拥之近之的矛盾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长故事。想想吧,谁要是有机会和一个快活的小女妖做同桌,天天在一起学习,一起玩,那该多风光啊!可惜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份好运气。那就看看这本书吧。《我的同桌是女妖》@车培晶  相似文献   

3.
《庄子》中的孔子有多张面孔,时而是儒家,时而是道家,时而是由儒入道,对这一现象大致有三种解说,一是“诋訾说”,二是“助孔说”,三是“尊孔说”,这三种解说均忽视了庄子的人生理想和文本主旨,而有以儒家之功利观进行评判之嫌,因而未能揭示著者本意。本文试图从“形式即内容”这一理论视角作出新的解说,认为这一现象反映了著者对语言能否准确表达思想持怀疑态度,它是著者相对主义理论在语言观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搜神记》与宋代话本小说中的女神、女鬼、女妖形象有不小的差异。主要在于:前者中的女神多神圣威严,后者则和蔼可亲,前者的女鬼多居于野外,充满足鬼气,后者中的女鬼多居于市井,富于人情味,前者中的女妖形象单薄,后者则形象鲜明,并大胆追求情欲,这一差异的产生有社会、心理、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而宋代市民阶层的兴趣,的审美情越、价值观念对小说创伤的影响是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在再现社会生活图景、反映社会风尚、表现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面貌等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读者可以通过这些形象领略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底蕴和风土人情。文章以《金陵十三钗》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小说中形象语言在原作与译作中的表现形式,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了"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在译文中将多数原作形象进行改写或替换,这样的做法有利于译作在西方世界的接受与传播,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作的文化内涵。通过研究,认为在文学作品外译的过程中,译者在确保准确传达原作语义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原作形象文化异质性的呈现。  相似文献   

6.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精品之作,其中大量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赋予了聊斋故事以鲜活的生命力。女妖在《聊斋》中具有异常显赫的地位,蒲松龄极力刻画了她们的至情至性,花、狐、蛇、鱼各显姿态,个性鲜明。  相似文献   

7.
女妖是希腊神话故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她们是一个介于"人"与"神"之间一个特殊的群体,一群与"文明"相对立的边缘化的"他者"。试以社会学相关原理为依据,对希腊神话中的女妖进行解读,指出女妖的设置是古希腊时期女性的政治地位在文学上的反映,其目的正在于从文化方面教化女性对男性权威的绝对服从,并给当时社会里试图颠覆男性权威的强悍女性以警示。  相似文献   

8.
在奥斯汀生活的时代,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定位是:愚昧无知,天生在智力和能力上低于男性,无法独立,一生只能局限在家庭,做一个谦卑、顺从的妻子或母亲。作为一位女作家,奥斯汀对这样的女性定位极其不满,在小说《劝导》中创造了独立、睿智、在婚姻中不依附丈夫的克劳福德夫人和安妮等女性形象,表达了她超越时代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9.
冯春园 《双语学习》2007,(11M):210-210,212
在作为“三幕日本悲剧”里一幕的《蝴蝶夫人》中,普契尼使一完美的东方女子形象——“蝴蝶”深入人心。而华裔作家黄哲伦巧妙的把这部名剧容入他的剧本《蝴蝶君》,并颠覆了这一根深蒂固的东方妇女形象。本文在解析“蝴蝶”形象的同时从文化背景以及社会背蒂两个方面来探讨西方男人对东方女子形象幻想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小说中有许多“错位”、“变态”、“疯狂”、“扭曲”的女性形象,她们在生存过程中,饱受周围人的遗弃。文章通过对张爱玲笔下主人公被遗弃与变异关系的揭示,分析了她们异化心理产生的社会根源及其反叛的局限性,进而揭示了张爱玲作为一个女性作家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1.
方伟  傅学敏 《德州学院学报》2007,23(1):35-37,70
通过对耶利内克网络形象变异原因的解析,探寻外国作家在当前网络媒体时代中形象变异的原因,以期对当今比较文学中的形象变异研究有点滴裨益.  相似文献   

12.
《女勇士》是美国当代华裔女作家汤婷婷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被盛赞为振兴美国华裔文学的开山力作。作为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它标志着华裔文学在美国主流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开始。在《女勇士》中,作者对古老的中国神话、传说及历史进行改写,并用异域的文化土壤对其进行建构;有意利用文化“误读”策略,将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女英雄花木兰故事中的人物、情节进行跨文化的移植和变形,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与传统花木兰原型似像非像、努力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当代女性形象,以符合美国价值观。本文拟从比较文学变异学视野来透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花木兰形象在美国语境中的变异表现,探讨花木兰形象变异的文化根源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13.
干宝的小说《搜神记》,刻画了许多异类女子,其中女妖的形象一直被认为不够鲜明。其实,在这些女妖的身上,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男性视角之下对女性的复杂态度:女妖的美丽和主动符合男性对女性的情感和欲望要求;但是,根深蒂固的封建道德意识又使男性从理性角度否定和批判这些女妖,这种态度最终导致了《搜神记》中的女妖大多结局尴尬而悲惨。  相似文献   

14.
吴义勤 《现代语文》2007,(1):125-125
2003年春夏的“非典”可以说是中国人新世纪面临的第一场灾难,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不得不笼罩在它的阴影里。在这一年,山东师范大学的博士招生和全国其他高校一样也只能在一种“特殊”的气氛中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进行,考生们冒着“危险”参加了笔试和面试。那种场景,现在回想起来还很有悲壮的感觉,作为老师,我们真的很希望考生们全都有一个好的结果,但由于山师的博士名额向来有限,最后的结果当时也不敢多想。幸运的是,“非典”给了我们意想不到的名额,我们专业一下子招进了22名博士,算是创了一个“全国记录”。  相似文献   

15.
运用语用学会话分析理论分析了电影《阿甘正传》中主人公阿甘的语言特点,探究轻度智力障碍人士的交际能力。认为影片中阿甘愚人形象的建构方法具有如下身份特征:语言加工障碍、应变能力孱弱、语言结构简单、缺乏群体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16.
走出疯癫文学形象——对《疯癫与文明》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以文学中的疯癫形象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和学术讨论的数量逐渐增多,这显示出学术界对“疯癫”话题的关注。过去对疯癫的理解主要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心理分析角度理解,但福柯的《疯癫与文明》一书把我们的思考带到另一个层面。疯癫并非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本质主义概念,疯癫不是自古就有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不需要被控制的理性,被奴役的理性,不需要理性成为绝对的统治,成为对其他一切的压迫者。我们要有自觉的反对绝对理性的理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从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加拿大蒙作家哥马利的《绿山墙的安妮》中的儿童形象角度来揭示当“成长”进入儿童小说视野后的面貌。在汤姆和安妮中,成长母题不再单单只是表现一种从天真到经验的过程:在狂迷状态下的生命追求所带来的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和要求,以及由此达到的对爱的终极探寻。从而为成人了解儿童,教育儿童,重返纯真带来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文学形象批评开始寻找女性被书写、被定义的历史,在对男性文本的"性别阅读"中发现自己、表达自己,重视女性话语权力,使女性的声音不再被湮没,使男性的文本开始正视女性的真实存在,这为女性身份的定义开拓了新的空间,也为女性形象的重建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赵芳丽 《现代语文》2007,(1):99-101
对鲁迅名篇《祝福》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众所周知,祥林嫂已成为世界文艺长廊中的经典人物,鲁四老爷作为封建势力的代表也被很多人私,但文中出现的四婶、卫老婆子、庙祝、“我”等人物却往往被人忽视,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这些所谓的“小人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发现这些人物虽小,但作用非同一般,形象也不乏精彩,这让我们在赞叹鲁迅大手笔的同时,也更深地领悟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章的深刻精妙之处。  相似文献   

20.
海伦·凯勒是《简·爱》中刻画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作为作者笔下衬托主人公的重要人物,其鲜明的性格、高尚的人格在塑造基督形象的同时也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