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华新作《第七天》中有着一个固定的内模式:"寻找"与"迷失"。人们因为"迷失"而"寻找",而"寻找"的终点依旧是"迷失","寻找"和"迷失"是荒诞世界的一体两面,而人的情感则是游走于二者间的内在动力。《第七天》通过对人死亡之后的探寻,完成余华死亡哲学的全部:人的生存被死亡威胁,无论怎样逃避最终也会被其俘虏,死后依旧盲目,在天堂中憧憬天堂,却又逃离天堂。最终余华将关注的焦点回归人的本真,把救赎的希望寄于自我的坚守与内心的聆听。  相似文献   

2.
汪琳 《考试周刊》2010,(30):33-34
《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和《金瓶梅》中的潘金莲,一个是19世纪生活在外省却憧憬着巴黎的医生妻子,一个是中晚明时期身世坎坷,最终在一个金钱堆砌的大家族里迷失自己的五姨太,两者面对"不幸"婚姻各寻出路,追求理想的爱情,最终却都因偷情而惨死。本文试论证:在福楼拜和兰陵笑笑生的笔下,这一结局是否都是其"堕落"命运的必然。  相似文献   

3.
从场所依赖出发来解读《呼啸山庄》中凯瑟琳自我的"迷失"与家园的"回归"。通过对地方认同和地方焦虑的分析,发现地方感的丧失造成了凯瑟琳的"迷失"。主人公因远离"家"而导致自我的"迷失",主人公自我的复归及回归"家"的过程也是重新得到地方认同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于沐阳 《丹东师专学报》2010,(6):121-125,151
1990年代以来,在市场经济的语境下,中国知识分子的角色认同与话语方式又一次面临危机,再一次陷入到了"失语"的窘境。而始终坚持精英立场的张炜在几部长篇小说中为我们提供了为数不多的执着寻找精神家园的人物。《家族》与《柏慧》中的"我"始终固守着最后的精神伊甸园,在抗争中坚持的是高蹈的道德理想主义。《能不忆蜀葵》中的淳于阳立在商海中碰得头破血流之后,开始了不知终点的精神朝圣之旅。这些人物为我们提供了知识分子寻找精神家园的艰难历程,他们的存在也昭示着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依然存在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血液之中。  相似文献   

5.
《神雕侠侣》中因杨过而"误终身"的女子,共有陆无双、程英、公孙绿萼、郭襄、郭芙等人,她们是迷失在"成人的童话"之中的一个个"美丽的"却又"被损害了的"女性形象。本文从解读这些有共性也有个性的女性形象入手,进而观照现代人的爱情观念与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6.
保罗·奥斯特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美国作家,他的写作手法独特,往往采用故事套故事和反传统侦探小说的技巧。在特定的叙事语境中,以偶发事件导致人物生存处境发生变化,人生境遇发生改变来描写人物,塑造了一个个迷失自我,又寻找自我的人物形象。离奇的人物形象,有限的生活空间,诡异的故事情节,这一切在《玻璃城》和《密室中的旅行者》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7.
就像被泡熟的酒枣被叫成醉枣一样,人原本是在迷失中寻找自己,又在寻找中迷失自己,但总会驶向人生的终点,经历人生的酸甜苦辣。有时候,我会很迷茫地站在一处发呆,因为自己都感觉不出自己的存在,迷失在自我中,世界只是一个外壳,什么都承载不了,所有的一切等待着清醒的人们去接受、去挑战,然而有些人勇敢,有些人懦弱,有些人麻木。  相似文献   

8.
尽管在从特洛伊返回伊萨卡岛的十年旅途中,奥德修斯与自然环境、自然事物和自然存在有着强烈的交融,但是,荷马史诗的评论者们却忽视了他在《奥德赛》中对自然再现的意义。文章赞同威廉·克罗农的观点:"人类活动出现在由各种关系、过程和系统构成的网络中。这个网络既是生态的,也是文化的。"本文认为,荷马在《奥德赛》中构建了一个物理环境,这个环境基于他对地中海的天气、独特的日相以及自然万物所具有的精确认识之上。在这种自然环境中,他的行为特征受到了考验、受到了挑战,不仅在生理上成长着,而且在心理上、道德上也成长着。文章采用了有机形态模式、管理者模式和人类中心模式,证明《奥德赛》承认人类生活的多种可能性,即遵照有机形态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值得尊敬的原则而生活;但是,在他返乡途中,奥德修斯主要按照统治和剥夺的原则行动,而这正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这点在奥德修斯对库克洛普斯、波吕斐摩斯、基尔克岛上动物的攻击以及与太阳神的战斗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在返乡之前,奥德修斯回归到他的动物天性,失去了他的文化属性;他再一次准备好去欣赏他的故乡,认可他与故乡诸多居民的关系,包括各种动物和与这些动物生活在一起的人们,尽管它们表面上是低级阶层。通过忠诚的养猪人欧迈奥斯及其父拉埃尔特斯,奥德修斯认识到管理者角色的重要意义,以及从事农业活动带来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互惠互利。《奥德赛》作为一种文体在当代的流行表明,越来越多的叙事反映了从自我中心向生态中心视角转变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迷失的少女》描写了爱尔维娜小姐从一个衰败冷漠的社会和陈腐呆板的家庭环境中摆脱出来的历程。爱尔维娜的选择,别人也许觉得是行为上的迷失和道德上的堕落,而实际上,劳伦斯所要表达的是由"伪文明"向自然本能回归的深刻主题。  相似文献   

10.
书的故事:《荷马史诗》(八)后来,奥德修斯又经历了很多危险,比如,遇见了海龙斯库拉,又因为同伴偷吃了天神的金牛,被发怒的宙斯用雷劈了他们的船。船上的水手都淹死了,只剩下奥德修斯一个人。后来,在雅典娜女神的帮助下,他才回到了故乡。这时,他在海上漂流了已经整整10年了。在他离开家乡的期间,一切有了很大变化。因为长时间没有奥德修斯的消息,人们都以为他死了。他的妻子珀涅罗珀一直在等他,可是一些人贪图她的家产,都来向她求婚。求婚的人足足有108个,他们整天住在奥德修斯家里,大吃大喝,胡作非为。“快些嫁给我们吧…  相似文献   

11.
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人们似乎已经忘了自己的本真,变得一味去追逐、去索取,物质几乎占据了人们所有的感观、心理空间,而心灵生存空间却在极度萎缩。在人们向前狂奔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停下脚步进行思考,为现代社会处于精神空虚的人们寻找一个精神出口。老子《道德经》中的"道"与《圣经》中的"上帝"作为东西方文化、心理的终极追求,充分体现出东西方对于人生价值的诠释、定位。通过比较《道德经》中的"道"与《圣经》中的"上帝",来对比中西方精神的实质内涵,以期找到人们心灵的依托和归属,为当代人们的精神世界寻找一个歇脚站。  相似文献   

12.
《迷失》作为一部经典的美剧,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彩的剧情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迷失》中渗透着浓厚的宗教色彩,所以本文从《圣经》原型角度分析《迷失》,从而使观众更准确地把握《迷失》中的宗教元素,了解圣经思想。  相似文献   

13.
在《自我的他性》一书中,流心提出"自我的他性"是由于个体在商业实践中的结构位置错位而导致的人格的断裂。文章以维克多·特纳的"结构与反结构"理论来审视"自我的他性",认为"自我的他性"并非"自我的迷失",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自我的重构"。  相似文献   

14.
《迷失》是旅日作家亦夫重要的长篇小说。小说所描写的知识分子既有错位于时代的,又有堕落者和文化侏儒,最重要的是现代知识分子的缺席。在这样的情况下,当代人离诗意越来越远,沦为无根的漂浮者和失去精神家园的流浪者。作家以悲悯的情怀和浓厚的忧患意识,唱出了一个精神"迷失"时代的挽歌。  相似文献   

15.
褚云侠 《语文知识》2013,(1):88-89,100
过士行的剧作《鸟人》是公案意味颇浓的一部剧作,在笔者看来,以"禅宗"与"精神分析"的角度去解读《鸟人》,才是理解这部剧最为有效的途径。《鸟人》是围绕着"自性"的回归展开的,它以一个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题材为载体,勾勒出了众生世界"自性"的迷失与找寻,也承载着作者豁然开悟的微妙过程。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文学艺术中表现丑的艺术品的出现,有些理论家对丑在美学中的归属和地位的把握,由过去的明朗、清晰而重新变得模糊、暧昧起来。《尤利西斯》在人物、结构和情节上都有意模仿荷马史诗《奥德修记》,两者犹如一块钱币的正反两面,但在审美追求上风格迥异,一个追求崇高的美,一个表现生活的丑,显示了漫长的时间跨度间西方艺术史上美与丑的矛盾运动过程。这就为研究丑的产生、发展,美与丑的关系,从而确定丑在美学中的地位提供了一个绝好的个案。本文试通过《尤利西斯》和《奥德修记》的粗略分析,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围绕着丑的归属问题,有人主…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中的"薪"大多出现在歌咏婚恋内容的诗歌或诗句中,"薪"也是先秦婚俗中的一件重要物象。"薪"之所以成为先秦婚俗什物,又被《诗经》的创作者们用来取譬起兴而引出婚恋内容,是因为它在上古抢婚习俗中有着他物无法替代的功能。考察其在抢婚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照明功能、攻防功能和马料功能。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一些穿越题材的电视剧热播,各种体例、各种档次的穿越电视、小说在大、中、小学生中广泛流传着。《穿越时空的少女》《清梦无痕》《绾青丝》……都是孩子们耳熟能详的热门书籍。这个"众中之一"的文体正以排山倒海之势迅速挤占孩子们的闲暇阅读空间,正在向他们的生活渗透。很多家长为孩子迷失在这样的文体里而担忧。(4月25日《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19.
杭建军 《学周刊C版》2013,(24):110-111
我校生本教学已经进行到了第四个年头,这其中涌现出一些以荆志强老师为代表的杰出人物。但是我在这场教学改革中渐行渐远,迷失了方向,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在一次次的伤痛中,只得回头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暑假期间,又捧起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寻找生本改革的理论依据。还读了何建芬老师的《生本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和《生本让我们简  相似文献   

20.
陈丹燕的长篇小说《绯闻》中,王朵莱在寻找爱情真谛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以爱为名伤害他人,因此落入罪孽的深渊而承受磨难。在磨难中因上帝的指引与博爱而感受宽恕之爱、纯真之爱、自然之爱,最终领悟爱情的真谛,寻回迷失的自我,感悟生命的意义。本文以此探寻小说中蕴含的浓烈的基督教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