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当前,微媒体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高校应准确把握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群体的微变化,精准掌握微时代的运行规律。本文在具体分析微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研究必要性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提出了融入“微生活”、增强“微力量”、创新“微内容”、培育“微文化”、打造“微数据”的思政教育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高校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青年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在“微时代”下,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着学生价值取向与认知受到影响、传统教育方式需要改变等挑战。为此,高校可从利用好网络载体、创新思政课内容、发挥日常思政教育作用等方面,不断提升思政教育水平,优化思政教育途径,丰富教育形式,从“微”着手,细致入“微”,做好“微时代”下的“微思政”。  相似文献   

3.
微时代的到来,既给高校思政课教学载体、教学场域、教学方式的革新提供机遇,又给思政课教学的时效性、系统性、秩序性等带来挑战。只有因时而进地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引领微时代。党中央相关政策出台落实、思政课青年教师迅猛发展、微平台低门槛与超便捷性,为微时代高校思政课创新提供了现实可能。推动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必须发挥思政课教师这个“关键少数”的作用,强化微意识,培训微队伍,嵌入微应用,丰富微内容,关注微话语,有效打造微课堂。  相似文献   

4.
"微思政"作为互联网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新的教育模式已在高校发挥其重要作用。高校要紧跟时代发展,建立大思政格局,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使"微思政"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5.
微博作为网络时代的新兴事物,在大学校园内,影响越来越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微博相结合,是大势所趋.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增强“微观念”;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相关部门、思政教育工作者、知名学者校友、学生骨干的“微平台”;建设思政教育的“微队伍”;加强思政教育的“微管理”.只有这样,在微博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实现新的跨越.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时代,视觉文化传播内容、传播主体和传播载体发生新变革,大学生信息获取方式随之改变。新时代视觉文化传播不仅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政教育时效性和影响力,还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亲和力和覆盖面。高校应从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与教育对象的视觉素养、增强视觉文化产品多元快速优质供给、优化线上线下校园视觉文化环境三方面,探寻“互联网+”时代视觉文化传播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7.
与其他课程相比,高校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优势突出,是“四史”教育的主阵地,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是提升思政课建设质量的现实需求,是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要求。“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契合点,“融入”是二者相结合的关键所在。“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紧抓关键课程,着力推动“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要统筹兼顾思政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提升授课效果;要善用“大思政课”,打好“四史”教育融入“组合拳”。“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要绵绵发力、久久为功,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8.
周琳  张杭 《现代英语》2022,(2):91-94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成为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对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英语思政网络平台建设的策略研究探讨通过增强高校师生的"课程思政"意识,建立跨专业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机制,构建微传播时代的英语自主学习及大数据时代的教育管理模式,为在"互联网+"为载体的知识社会创新2.0模式下,高...  相似文献   

9.
蔡悦 《黑河学院学报》2023,(4):37-39+98
人文关怀是思政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本质问题,思政教育面临新的传媒技术的影响,面对诸多挑战,也面对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契机,微时代的特征甚至决定了思政教育变革的方向,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仍摆脱不了人文性,其人文关怀是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根本内涵,并围绕其构建人文性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高校思政教育网络课程开发创新是推进思政教育数字化,实现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网络课程的开发创新需以“面向学习者”为旨归,深入挖掘教学资源,积极响应时代之变,增强思政教育网络课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网络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微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媒体时代,借助网络媒介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途径之一.以“微博”为载体和平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以思想政治理论“微”课堂、校园“微”文化建设、服务型“微”平台建设、班级“微”管理为具体实施路径,实现教育主客体的全方位互动,改变传统抽象化、教条化的单向度教育范式,促进教育双方的深度互动和有效沟通,引导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主动融入现实生活世界的道德实践和体验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可信度,真正做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贴近”,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路径转向.  相似文献   

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信息量小、传统传授的误教误导、教育者自身不足、受教育者的认识误区、不良行为和风气进入高校校园并扩散泛化、教育内容传播和受教育者的年龄呈现逆序现象等问题。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在精神底蕴上相通相融,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应该与时俱进,把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构建“泛思想政治教育课”课程体系。在“泛思想政治教育课”实施上,可以采取将马克思原著内容尽可能地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寓通识教育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开设通识教育类课程等途径。  相似文献   

13.
"全媒体"时代媒体技术变革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话语权与实效性,另一方面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难得的机遇。由于独立学院的特殊情况,"全媒体"对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愈加突出。独立学院只有立足于自身特点与"全媒体"时代要求,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内容、形式创新,实现教育范式从"文本"到"人本"的转换,才能不断破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4.
在多元文化充斥下的当今社会,高校思政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教育无痕”的大爱思想观迁移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无痕教育观”,阐述了“无痕教育观”的内涵和重要作用,并进一步阐述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实践“无痕教育观”的途径和方法,为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高校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要以"高举旗帜、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知行合一"为指导思想,以"加强德育基地建设"为突破点,以"改革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为重点,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为途径,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目标。在改革实践中要坚持"两个课堂三个融合":第一课堂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第二课堂为课外德育教育爱国教育等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课内与课外相融合,校内与校外相融合。通过实践该教学改革模式,培养出一大批思想政治素质过硬、职业实践技能强的大学生,受到社会好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党性原则,这就决定了这种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以"真、善、美"作为其根本原则,同时在具体教育实践中能够把这三种教育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的原则体现为教育方法的科学化,教育态度的人性化,教育目标的现实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善"的原则体现为在教育对象上注重发掘对象的优点、长处,在教育手段上通过发扬长处来"长善救失",在教育目的上要"与人为善"和"治病救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美"的原则体现为营造优美的教育环境,追求教育方法的形象性和感染性,讲求教育语言的美和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17.
“中国梦”的提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创新,是理想信念教育话语体系的重要发展。用“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准确把握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将中国梦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选择科学合理的途径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期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引导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树立目标、奋发有为,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1+2”学生是个新生群体,不能简单地沿用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开展教育工作。本文在高职院校“1+2”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殊意义的基础上,分析高职院校“1+2”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现状和主要问题,摄析离职院校“1+2”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目标在于教育实践中提高高职院校“1+2”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多元化思想的侵扰、利益与信仰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程式化严重、个体归属的分散性和不确定性所带来的不便,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难度加大,效果受到很大影响。以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心理为起点,探究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阶段激发其作为接受主体的兴趣和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悦纳"一词提出的依据。思想政治教育悦纳理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的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认知失调理论是以研究人的“认知”来达到激励目的的一种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二者有许多共通之处。将认知失调理论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