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从农村服务城市,到城市带动农村。工与农、城和乡,这两大关系正在实现着从未有过的历史性转变,是彻底解决"三农"难题的钥匙。  相似文献   

2.
我国正处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发展"的关键时期,尽管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和产业结构特征已经具备了 "工业反哺农业"和"以城带乡"的能力,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大规模依靠政府投资来反哺农业和支持农村是不现实的.目前,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在我国,如何稳定和逐步增加对农业发展所必需的各项投资,是巩固农业基础的重要一环,仅仅靠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远远不够,迫切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来增加投资.像农业这种投资数额很大,而回收周期长、见效又比较慢的行业,要想成功吸引社会资本是比较困难的.积极运用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农业和农村,是现阶段"反哺农业、支持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农户所认为的"对自己最需要的农业技术服务"和"最需政府部门提供的农业技术服务"两方面进行的聚类分析和排序比较,发现种植业农户自己最迫切需要的农技服务和最急需政府提供的农技服务的排列顺序有所不同。这一方面说明农民最需要政府提供的是自己急需但不愿意付费或无法付费的农技服务;另一方面有些农业技术属于"俱乐部产品",农民可以自己出资一部分。例如涉及宏观的、外部性强的公共产品主要由政府决策和免费提供;外部性不是很强的准公共产品或"俱乐部产品",则可以建立消费者参与机制,让农民享受到更多、更好、更及时的农技服务。建议尽快建立和完善政府农技服务和市场农技服务相结合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4.
在国家制定的以信息化带动农村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指导下,西藏自治区的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建设启动。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西藏特点,按照"统一平台,整合资源;需求导向,西藏特色;以点带面,整体提升;政府引导,市场运营"的基本原则,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理念与技术,搭建公共平台,实现资源平台的统一与整合。根据西藏特点,以科技特派员为主体,借助Android系统的移动终端,建立基层技术服务和管理体系。通过典型应用示范区的建设和以全区各级政府为主导的推动机制,在全区推广建设,确保西藏自治区农村农业信息化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按照农业部下发的《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到2015年,农业农村信息化总体水平将从现在的20%提高到35%,基本完成农业农村信息化从起步阶段向快速推进阶段的过渡.具体指标包括:农业生产信息化整体水平翻两番,达到12%;农业经营信息化整体水平翻两番,达到20%;农业管理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60%;农业服务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50%等.  相似文献   

6.
农村市场信息供给失衡中的政府行为理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市场信息供给失横问题是制约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顽固性问题,增加了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影响了农业生产发展的稳定.从农村市场信息的供给主体-地方政府行为入手,分析了造成农村市场信息供给失横的逻辑机理,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以制度和政策创新来弥补体制弊端的思路,建立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有效监督和制约,从而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  相似文献   

7.
<正>本刊讯自2013年下半年开始,农村中心组织开展了"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方法史"战略研究,为进一步修改完善战略研究报告,及时总结交流创新方法史研究心得,农村中心创新方法团队于2014年3月28日在北京组织召开了"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方法史"战略研究推进会。来自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华南农大、浙江大学等单位的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在会议上,农村中心相关人员首先介绍了"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方法史研究"从构思到写作再到完善  相似文献   

8.
<正>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十八大报告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如何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是各级地方政府面临的关键问题。谨以乐清市近年来在实施农民"两富"(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方面谈些体会。  相似文献   

9.
尽管我国刚刚实现粮食"十三连增"、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但产量、进口和库存"三量齐增"的现实表明了农业竞争力不足、效益不佳;2016年前三季度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98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低于同期6.7%的GDP增速;传统农业发展动能明显减弱、新动能有待培育.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路径.日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成功召开,对我国2017年的"三农"工作做出了系统谋划和前瞻布局,两个会议均着重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此番再度重提,从"着力加强"到"深入推进",夯实了今后农业农村经济的主线.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和政府工作报告的提出,把握农村经济发展趋势,加快农村改革创新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俗话说"郡县夫、天下安"。文章从县域经济的发展入手,提出农村改革创新的措施: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农村金融,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农村教育建设,坚持国家利农方针,切实推动农村创新,加强县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从农村防雷减灾管理工作不到位、缺乏雷电防御科普知识、缺乏雷电防御专业技术服务等三方面分析了当前农村雷电灾害频发的成因。根据农村雷电灾害频发的成因结合农村实际提出了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农村雷电防御机制、建立农村雷电防御的宣传教育机制、建立农村雷电防御的应急救援机制、建立农村雷电防御的技术支持机制等四方面的农村雷电防御对策,并指出了落实对策的关键是政府出台农村雷电防御的强制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基于WTO<农业协定>的规定和我国政府的承诺,我国农业支持的空间已经很小;同时近年来的农产品贸易状况呈现恶化趋势.这要求我国必须用好"绿箱"和"黄箱"政策,在农业支持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主要包括:建立农业保护法律制度、完善农业保险机制和信贷支持、建立农产品缓冲储备体系、建立农业收入支持体系、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三农"问题至今也是今后政府必须解决的头等大事,农村环境问题则直接影响到新农村的建设,影响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影响到中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就必须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4.
<正>为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强化科技服务"三农"力度的支撑作用,水富县紧紧围绕主导特色优势产业,根据农户对科技的实际需求,启动了科技"110"热线服务。科技"110"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科技服务的一个创新和发展,也是推进农村科技进步,普及科技知识,实现服务机制创新的重要途径。近来,水富县政府出台了《组建科技"110"  相似文献   

15.
构建西安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科技支撑是西安农业突破资源禀赋、提升自身实力、实现农村稳定和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建立有效的农业支撑体系必须加快建立现代农业研究开发体系,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以及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  相似文献   

16.
人物     
《华夏星火》2013,(4):7
"做农业很难,但是这个行业却很朝阳,无论从市场需求、政府政策还是农业发展方向,都值得当成一辈子的事业。对男人来说,事业是根本,原生态蔬菜现在就是我的根本。"圆圆的脸、着一件普通衬衫、说话风趣坦率……初见这位出生在农村,年仅29岁  相似文献   

17.
农业新展望     
近年来,在政策利好的推动下,投资农业、转行做农业成为全社会的焦点和热点,从政府到百姓,从企业到媒体都在热切地关注农业。随着联想、恒大、阿里巴巴、万达、京东等实力企业的相继“务农”,农业热更是呈继续升温的态势。那么未来农业发展的走向如何呢?日前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意义重大。会议强调,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坚持把保障国家  相似文献   

18.
<正>相关地方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地方农业支柱企业、农业合作组织和准备申报项目涉农单位及企业负责人: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七年以一号文件形式全力关注"三农"工作。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更为我国农业发展及前景提供了  相似文献   

19.
本文指出了我国当前农业、农村和农民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各级政府未来的"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核心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弥补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缺位,本文提出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为完善的地区,构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核心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该服务体系可以整合各种科技资源,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充分发挥农民的首创精神,利用一切乡土资源进行内部技术创新;可以建立有效的科技推广机制,提高科技推广效果;可以放大农民科技需求,提供部分科技推广资金;能够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转变产业结构.但是在商品化程度不高、更具"公共品"特色的农业生产领域,仍然需要政府公益性科技服务的介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