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基于PISA2012中国上海和美国的数据,本研究比较了学校、个人等因素对两地学生参与课外补习机构的可能性和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上海学生课外补习机构的参与率和参与强度都明显高于美国.学业成绩对两地学生参与课外补习的时间产生了显著正影响,课外补习在美国发挥着"补差"功能,但成绩较好的中国学生参与课外补习的时间更多;两地私立学校的学生更可能参与课外补习,但课外补习在中国上海有传递家庭资源优势的作用,美国尚未发现家庭背景的显著影响.研究还发现,参与课外补习与家庭成员辅导呈现互补关系,重视家庭成员辅导的家庭也重视课外补习.  相似文献   

2.
《中学教育》2016,(6):43-52
本文使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执行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4年数据(CEPS2014),从家庭资本的角度系统分析了家庭的各个资本对于学生参加课外补习情况的影响。本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家庭资本对学生是否选择参加课外补习的影响,采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家庭资本对家庭的学生课外补习费用支出的影响。结果表明:样本中家庭资本越高,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概率就越高;家庭课外补习费用支出也越高;经过结论的分析,家庭资本对于学生参加课外补习有着重要作用,课外补习维持和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现象,成为家庭资本在代际间传递的重要手段。据此本文提出:政府应提高主流教育的质量,抑制学生课外补习需求,对家庭资本较差的学生给予优惠政策等政策建议,以此来调节课外补习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以及教育经费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采用Tobit模型研究方法探究教育财政投入对家庭课外补习支出的影响及其在不同特征家庭之间的异质性。研究发现:第一,教育财政投入与家庭课外补习支出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第二,教育财政投入对不同性别、不同阶层、不同学段、不同质量学校学生家庭课外补习支出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政府应加大教育财政投入,以缓解家庭课外补习需求,降低家庭课外补习支出;向弱势家庭提供免费课后服务,促进教育公平;加大对非重点校的教育投入,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4.
"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需要精准识别学生选择参与课外补习的深层原因,研究我国中小学生首次参与课外补习时间能够为疏解家长和学生的课外补习需求提供实证依据。本文基于2017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CIEFR-HS 2017)数据,采用生存分析的方法,对我国中小学生首次参与课外补习时间进行了刻画,探讨了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对学生首次参与课外补习时间的影响。研究发现:(1)我国中小学生大多数参加过课外补习,且许多学生在较低年级就参加了课外补习。(2)我国中小学生首次参与学科类课外补习时间明显早于兴趣类课外补习,随着年级的升高这一差异更为凸显。(3)城乡地区和不同阶层家庭的学生首次参与课外补习时间存在显著差异,但这种差异随着学段的上升而逐渐缩小。(4)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对学生首次参与课外补习时间有显著正影响,家庭社会经济背景越好的学生首次参与学科类和兴趣类课外补习时间均越早,但这种差异随着学生学段的上升而减小。"双减"政策背景下,建议政府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校内课后服务品质,更好满足家长和学生对个性化教育的需求;重点照顾弱势阶层家庭,为学习成绩较差的弱势阶层学生提供校内学业辅导帮助;引导家长理性选择课...  相似文献   

5.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4年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中介模型探讨课外补习对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影响以及家庭背景、课外补习和学生非认知能力三者的路径机制,研究发现:参加课外补习的学生非认知能力平均得分明显高于未参加课外补习的学生.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发现,学生参加课外补习有助于提高非认知能力,兴趣类课外补习对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影响效应高于学术类课外补习.兴趣类课外补习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生非认知能力影响过程中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而学术类课外补习并没有显著的中介效应.因此,一方面家庭应更多的选择兴趣类课外补习进行投资,提高学生非认知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美育教育,重视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对于城市中许多中学生来说。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补习班已成为司空见惯的事。为了从教育公平的视角寻找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原因,了解教育补习在教育公平中扮演的角色、公办学校与打工子弟学校不同的教育资源现状、家庭教育资源情况与课外补习教育的相关关系,选取了广州市某区初中公办学校2所、民办2类共4所学校的中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分析了广州市中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现状和原因。研究发现:在补习费用年支出、教辅资料年支出、家庭藏书量、专业补习机构选择等反映学生家庭背景的因素以教育补习的方式影响了教育公平。教育补习具有明显补习效果。教育补习的存在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存教育的不公平与不均衡。  相似文献   

7.
被称为影子教育系统的课外补习在东亚国家相当普遍.本文基于国际学生能力评价项目PISA 2012上海的数据,使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了影子教育对学生数学成绩的影响,并使用再加权倾向得分匹配法(RPSM)估算影子教育的净效应.研究发现:数学课外补习对学生数学成绩具有正向效应;科学课外补习与数学课外补习存在“叠加效应”;语言课外补习与数学课外补习存在“挤出效应”;如果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学生参与课外补习的机会相等,参加数学课外补习可以缩减家庭经济社会地位带来的成绩差异,起到促进教育结果均等的作用.由此,本文建议政府和学校为家庭经济收入较低且学业成绩较低的学生提供必要的课外补习机会,免收其补习费用;倡议大型的教育补习集团设立贫困生补习基金和奖励基金,从而形成政府、学校和社会共同促进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结果均等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使用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2012、2014、2016、2018年五次追踪调查数据,研究我国基础教育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现状与变化趋势.2018年,我国基础教育学生中有32.4%的学生参加了课外补习,人均补习支出4951.13元,课外补习支出总花费3303.94亿元,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学校质量较好的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规模和支出均较高;2010-2018年,我国基础教育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规模和支出呈波动上升趋势,城市、普通校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规模和支出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学生课外补习支出上升更快.建议政府形成科学、多样的人才选拔体系,尽量满足家长和学生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对家庭经济背景较差且成绩落后的学生提供课外补习费用补贴,建立免费的课外补习平台,利用课外补习缩小不同阶层家庭学生的成绩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9.
使用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2012、2014、2016、2018年五次追踪调查数据,研究我国基础教育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现状与变化趋势.2018年,我国基础教育学生中有32.4%的学生参加了课外补习,人均补习支出4951.13元,课外补习支出总花费3303.94亿元,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学校质量较好的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规模和支出均较高;2010-2018年,我国基础教育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规模和支出呈波动上升趋势,城市、普通校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规模和支出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学生课外补习支出上升更快.建议政府形成科学、多样的人才选拔体系,尽量满足家长和学生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对家庭经济背景较差且成绩落后的学生提供课外补习费用补贴,建立免费的课外补习平台,利用课外补习缩小不同阶层家庭学生的成绩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9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数据,利用tobit模型,从需求收入弹性的视角探究我国中小学生家庭对课外补习需求的依赖程度以及学校课后服务对家庭课外补习需求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中小学生家庭对学科类和兴趣类课外补习需求收入缺乏弹性,两类课外补习都已经成为家庭生活必需品。(2)中小学生家庭对课外补习需求收入弹性存在异质性。高收入家庭对学科类课外补习有刚性需求,中高收入家庭对兴趣类课外补习有刚性需求。父母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对学科类课外补习的刚性需求更强烈,农村家庭对兴趣类课外补习的刚性需求更强烈。(3)参加学校学科类课后服务会削弱家庭对于学科类课外补习的刚性需求,而参加学校兴趣类课后服务会增强家庭对于兴趣类课外补习的刚性需求。因此,落实“双减”政策要在供给侧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的同时,在需求侧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帮助高收入高学历父母树立科学育儿观念,保障学校学科类和兴趣类课后服务的时长和质量,加大农村地区学校兴趣类课后服务投入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