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些书,读一遍是不够的,就像张文质先生的《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今天,我又拿起这本书,又一次的感动……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的珍视以及对生命质量的追寻,让心浮气躁的我渐渐地平静下来。静下来。能聆听到文字的呼吸,能嗅到文字的芳香。现撷取几朵“生命之花”奉献给大家。  相似文献   

2.
一、由一朵凋零的生命之花引发的教育思考 2009年12月18日,就读于山东省某中学的初一学生张继鑫,这朵原本鲜活的生命之花在冰冷的寒冬罚零了。暂且不论这朵生命之花凋落的原因是什么,单就学校老师那一句比寒冬还要冰冷的话“他死得很舒坦”就足以让人愤怒了。可愤怒之余,我们更多的还是要反思一下我们今日的教育:淡化生命,漠视生命,不把学生当作人来看待。  相似文献   

3.
花开花落     
秦皓涵 《辅导员》2010,(5):50-50
风吹过,花儿落。一次又一次的风吹风过,一次又一次的花开花落,就像那尘世的心,重复花开,重复花落…… 花开,是人世的开始,一个生命的又一次降临,让世界变得更美;花落,并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另一种美丽的萌芽,就似生命的加油站,储备好精力,再次向那美丽的终点冲刺。  相似文献   

4.
胡明珍 《河南教育》2005,(11):17-17
“一朵自然怒放的花胜过一千种对它有关的描述。”我不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但这句话却引起我无数的幻觉:诸如春天的一朵鲜花,微笑的一张脸庞,可爱的一个孩子……但更多的,使我自然而然地联想起,那些十几年如一日于菁菁校园、浑身散发着书香的教师们。每一位教师都是一朵具体的花吗?一千种对教师的称谓和赞颂,胜过一位充满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教师吗?  相似文献   

5.
人是一个有生命的存在。生命结束了,人也就不复存在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与人的生命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本体的联系。首先,教育源于人的生命需要。人是具有双重生命的存在,“他既有被给与的自然的生命,又有自为创生的自为生命,我们可以称前者为‘种生命’,称后者为‘类生命’。种生命和类生命的区别,可以从我们平常所熟悉的个体生命和社会生命、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自在生命与价值生命、本能生命与智慧生命等等的区别中去理解。”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尼采的意志哲学视角解读福克纳的短篇小说名篇《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指出艾米丽的疯狂行为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生命意志。生命的意义取决于生命的力量和意志的强弱,生命的欢乐是不断的创造,是与痛苦抗争的体验,当生命的意志消褪时,生命也损毁了,作者和读者也只能为此献上一朵惋惜的玫瑰。  相似文献   

7.
论道德视域里的生命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学者断言:21世纪是体验哲学的时代。这种体验,在笔者看来即为生命体验。生命是体验依托,而体验伴随着生命的全过程,它规定着特定的生命且被这种成长中的生命规定着。这里所说的生命,是指人的整体性存在,包含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实体生命与精神生命、感性生命与理性生命各个方面,是一条由生存、实践、超越诸环节组合而成的生命活动之链。德性生成作为这条链上的独特一环,尽管有其特殊的内在生命需要的导向和超越性的精神追求目标,却不能脱离人的现实存在,不能脱离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8.
漏夜读完追忆李玲璞教授的长篇通讯,一个雕塑般的特写镜头在脑海里挥之不去。一只苍老的手,一次又一次固执地举在空中,比画着汉字……那是弥留的生命中,灵魂作出的最后的坚守。这坚守既是李玲璞一生的生命状态,更是他不朽生命的一种崇高境界。  相似文献   

9.
生命语文——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概念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 ,从生活走来 ,向生命走去……———题记语文是文化的载体 ,它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历程 ,自古至今 ,奔腾不息 ,没有一个波澜不是生命的跃动 ,没有一朵浪花不是生命的欢歌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而生活是生命的轨迹 ,语文就在生活中与每个人的生命相随左右 ,陪伴终生。但是 ,半个世纪以来 ,中学语文教学深受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 ,已经越来越偏离了这个方向 ,而滑向了技术主义、工具理性的深渊。语文与人的精神和心灵、与人的生命和生活越来越疏远。长久以来 ,我们的教育陷入要么顾此失彼、要么非此即彼的泥潭之中 ,在我…  相似文献   

10.
脚印     
黄泽 《老年教育》2008,(9):20-21
在短暂的生命历程里,每个人都会留下自己的脚印。 如果说人生是一篇稿子,那么脚印便如同文字,每个人都在用这文字记录着自己的一切,书写着自己的人生。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世界上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也没有比生命更值得珍惜的东西了。然而,我想说,生命是一朵璀灿而易凋的鲜花,是一颗耀眼而易碎的珍珠,只要稍有不慎,它就会从我们的眼前,从世界上永远地消逝。看了下面的两则新闻,你也一定会感到一名教育者双肩的沉重吧。  相似文献   

12.
赵丽娟 《河北教育》2007,(11):16-19
生命是可贵的,因为每个人只能拥有一次生命。而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也是丰富的:一次考试的成功或失败,一篇文章带来的启示,一场球赛后的酣畅淋漓。一次认真答题的过程等等,这种种不同的体验预示着生命在成长,因此,用心灵细细感受生命的成长是一种幸福。让我们带着享受生命成长的心态拥抱此时此刻。拥抱每天的分分秒秒吧![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大树的眼睛     
寻艺 《学语文》2007,(1):39-39
校园里.落叶一地。叶子从枝头晃晃悠悠地飘落,几分留恋,却又显得义无反顾。 我不禁蹲下去细细审视这落叶,有的黄到了尽头,似乎真的耗尽了生命中最后一滴养料;更多的,则是镶着几分未尽的绿。而落叶那坚实、厚泽的叶面以及那记载着艰难沧桑的脉络清晰可见,无不透露着她们并没走向生命的终结。  相似文献   

14.
遵从生命     
冯骥才 《辅导员》2010,(11):8-9
一位记者问我:“你怎样分配写作和作画的时间?”我说,我从来不分配,只听命于生命的需要,或者说遵从生命。他不明白,我告诉他: 写作时,我被文字淹没。一切想像中的形象和画面,还有情感乃至最细微的感觉,都必须“翻译”成文字符号,都必须寻觅到最恰如其分的文字代号,文字好比一种代用数码。  相似文献   

15.
生命是一种主体内在体验到的生命而非外在给予的,教育就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而不能仅仅是认知;生命是动态生成、创造的过程而非静止、既成的对象,教育对生命的滋养与提升既“可能”又“可为”;生命具有着非理性的特质,“直面生命、为了生命”的教育及其研究就不应忽略包括“直觉”在内的一切非理性思维方式或方法的运用。这些就是生命哲学所揭示的生命本质对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这棵树是活着的吗?那只小鸟呢?还有那朵小花?事实上,我们知道当一个物体吸收养分的时候,它就是活着的,就有生命。一朵鲜花,沐浴着阳光和雨水,靠着水、空气、阳光和土壤中的养分,生长开放。  相似文献   

17.
浮生若茶     
李雪峰 《教书育人》2008,(11):73-73
那些不经风雨的人,平平静静的生活,就像温水沏的淡茶,平静地悬浮着,弥漫不出他们生命和智慧的清香。而那些栉风沐雨饱经沧桑的人,坎坷和不幸一次叉一次袭击他们,他们就像被沸水溯了一次又一次的酽茶,在风风雨雨的岁月中沉沉浮浮,溢出了他们生命的一脉脉清香。  相似文献   

18.
远方啊远方     
没有远方,我们就会缺失生命的高度和深度;没有远方,我们就会缺失人生的底蕴和气度。浮云会变幻,流水会击岸,一次次的。远行让我们体会到生命的况味。人生就像.一朵睡莲,成功是浅浅地浮在水面的那朵看得见的莲花,这朵花是否能开得灿烂美丽,取决于水面下那看不见的根系和养分。心怀远方,活在当下,直挂云帆济沧海,希望才会永存!  相似文献   

19.
眼泪的分量     
4月12日 晴 倘若一滴雨露能够拯救一朵枯萎的鲜花,倘若一抹清泉能够挽回那些干涸的生命。那么,我们轻轻地洒下的眼泪,是为了留住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  相似文献   

20.
浅析"生命美学"的理论偏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生命活动是一种既有意识、又有对象的活动。从对“生命”的阐释和通过对“生命美学”中两大“逻辑支撑”的逐一分析,可以层层驳斥“生命美学”对生命的看法。“生命美学”的产生具有一定历史必然性,但是它只是对现状的一种思索与启迪,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精神萎缩,因而不能构成为一种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