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主体间性哲学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多向互动,使思想政治教育从对象化活动转向交往活动,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丰富并且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理论。  相似文献   

2.
主体间性: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纠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彪 《教育导刊》2011,(1):13-16
当代西方哲学从主体性哲学正在走向主体间性哲学,这一走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和突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诉求主体间性,交往式和对话式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有效渠道。  相似文献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无论从哲学的维度还是现实的维度都具有一定必然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不仅能够克服单一主体性的缺陷,而且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模式、回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活世界以及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休闲范式,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哲学经历了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在这一范式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在确立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无法克服由于自身主客二分带来的弊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主体间性理论的指导下和时代发展的推动下,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超越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向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向。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以来,哲学经历了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在这一范式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在确立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无法克服由于自身主客二分带来的弊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主体间性理论的指导下和时代发展的推动下,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超越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向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向.  相似文献   

6.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新时期一种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原则。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全球化的发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成为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克服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弊端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有了新的发展与突破,主体间性越来越成为一个“时髦”的话题,对主体间性方法的兴起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研究显得十分的必要,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走向科学化、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主体间交往思想是本项研究的指导思想.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走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以及主体和客体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文章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社会功能出发,研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关系,论述关系主体的意义,阐释关系客体的内涵,为研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奠定社会理论基础,为提高其有效性创造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8.
主体间性作为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联系在一起,并科学地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形成现代和谐关系下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对传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扬弃,成为正确处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的新视角,同时也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与有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科学化、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坚持正确的教育原则、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建构理想的教育模式等方法来实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向。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为基础,界定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进而指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功绩和局限性,并提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模式、条件、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主体性认识论作为其哲学基础,以注入式灌输构成其实践背景。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马克思的实践认识论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的理论基础,完整灌输论也要求注重交流与沟通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实施。  相似文献   

11.
主体间性理论作为新兴的哲学范式,近年来逐步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在梳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观点的基础上,对相关概念进行深入辨析,进一步厘清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演进。通过探寻主体间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契合点,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向的必要性提供科学依据,以期通过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哲学和指导思想转向的必然性分析,为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提供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新的哲学范式,"主体间性"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主体间性的核心观点在于消解传统哲学中的一元主体,用对话理性、交往理性代替主体中心理性的基础性论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将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相对于本科生而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加适合自主性要求高的研究生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树立互动意识,加强实践教育。二是发展主体间的平等交往。三是加强网络信息管理,搭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13.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主体性哲学为基础,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陷入了"主体-客体"两极模式的困境.主体间性哲学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观进行了重构,使思想政治教育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从对象化活动转向交往活动,从个人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14.
主体间性哲学奠定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超越发展的理论基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需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缺损的现象和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和生活实践诠释的主体间性价值追求,通过构建民主平等、沟通对话为特征的教育交往模式及评价机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与实效性的协同共振。  相似文献   

15.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超越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从属于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理想追求,是更高境界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了客观性、人性和合理性,它是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超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只把教育者看做主体,把受教育者看做被动的客体,因而其实效性不强。主体间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看做是能动平等的主体,注重教育双方的交流与沟通,强调双方的互动。在主体间性哲学的指导下,通过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党团活动方法的创新以及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提供了哲学基础。按照主体间性哲学思维,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摒弃传统的主体性教育理念,树立和贯彻主体间性教学理念,改革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实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途径和手段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8.
现代西方哲学主体间性理论及其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鸿 《教学与研究》2006,4(12):53-59
现代西方哲学从近代认识论哲学向现代语言哲学的转向,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从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其发生有着深刻的思想文化渊源与社会历史背景。现代西方哲学中很多流派都从不同角度对主体间性问题作了探讨,但由于他们理论本身的局限性,并没有真正解决主体间性问题,主体间性问题必须回到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和交往实践中才能给予真正科学的解决和回答。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教育近年来开始逐步从主体间性的视角来考察问题。从主体间性哲学和以此为基础建构的交往理论出发,探讨交往理论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和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聂莹 《长治学院学报》2011,28(4):110-113
作为教育主体观的新范式,主体间性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崭新的视角,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飞跃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的嬗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继承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立论,超越了其对主体和主体间关系的理解,实现了由"占有式"主体向"交互式"主体的转变,实现了由"我-它"世界向"我-你"世界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