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背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69页,例题内容如下:有35本故事书,借出2本。有35本动漫书,借出20本。(1)还剩多少本故事书?(2)还剩多少本动漫书?课中教师先出示"有35本故事书,借出2本。"师问:"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问题是在求什么?"学生基本都能回答出来。又问:"你会解决这道题吗?"全班齐答:"会!""请你在练习本上写出你的解决方法。"38个学生中,  相似文献   

2.
先看一则教例:《苏东坡改对联》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吗?生:苏东坡是谁?生:对联是什么?生:苏东坡为什么要改对联?生:苏东坡原来写的是什么对联?生:他改对联的结果怎么样?生:这两幅对联什么意思?(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有选择地梳理板书。)师: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开始!(学生读书)接下来,教师就黑板上的问题回到课文朗读材料,学生一作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间相互补充,解决了所有的号,教师颌首点头,一切都在教学设想之中,一篇课文就这学完了。以上“质疑问难”的教学片段我们都很熟悉,目前我们些教师所谓的“质疑问…  相似文献   

3.
治校要以教师为本,育人要以学生为本。如何衡量育人做到了以生为本呢?我想主要有三问:一问学生对当前的教育是否满意,这是一个办学质量判断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思考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好的问题有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又如柳暗花明,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那么,如何才能激起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兴趣?教师的“问”就显得至关重要了。笔者认为“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要有点睛之妙问要有点睛之妙就是指提问时,教师要把问题问在知识的关键处、问在理解的疑难处、问在知识的引申处、问在学生思考的转折处,起到画龙点睛之妙用,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从而理解关键问题,解决疑难问题。如一位教师引导学生这样解答一道题:学校把360本…  相似文献   

5.
<正>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设疑、激趣、导思的综合艺术,是启发学生思维,提升教学品质的重要手段。审视当下的小学阅读教学课堂中的提问,有些过于简单,毫无思维含量,流于形式;有些实在太难,抑制了学生思维;还有些教师不善于捕捉生成资源,缺乏相机而恰当追问,没有推进感。那么,在小学阅读教学课堂上如何优化课堂提问的生态,以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呢?一、基于文本,选好提问的"点"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恰当的问题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  相似文献   

6.
潘婷 《湖南教育》2003,(2):22-22
在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非常有深意,有些却不怎么好,不得要领。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敢问,想问,更应该会问。学生问问题,是从模仿开始的。因此,首先应注意“言传身教”,特别要注意站在学生的角度问问题,给学生作提问的示范,才能给学生提供学习模仿的机会。当学生提出了质量较高的问题时,应引导学生比较详细的讲叙自己的思维过程,比如“你是怎样想到这个问题的?”“为什么这样想呢?”这样做不仅可以让提问者进一步理清自己的思维,以便下次再提出有深度  相似文献   

7.
方旭 《四川教育》2004,(5):42-43
最近,课堂上出现了一种现象:当学生提出课前没有料到的问题时,不少老师都采用了“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解决好吗”的方式。这似乎成了教师抵挡学生突发其问的不败盾牌。扪心自问:假如教师在课堂上有足够的能力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还会采取这种方法吗?这些问题课后都能够得到解决吗?课后我们研究了吗?是否都反馈给学生了?“课后解决”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我们回避问题的“策略”?假如课后也不解决,教师的承诺或建议又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学生满怀求知热情提出的问题,难道就这样“处理”掉吗?我们来看两个案例。案例一:教师声情并茂地…  相似文献   

8.
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有些教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教师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些教师提问过于急于求成,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那么,如何设置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呢?本文结合自己的教…  相似文献   

9.
如何有效实施“问题链”教学,让数学课堂更高效呢?笔者认为在操作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每一个教师在上课之前都会思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但是很少有教师会认真地思考课堂上该提些什么问题,一般地都是在课堂上临时想到什么就提问什么.有些问题提得没有针对性,有点浪费课堂的时间,课堂的随意性就比较大.一节课的重点难点是要依靠什么问题来解决的,要想把问题及时有效的解决,在备课时就要设计好该用什  相似文献   

10.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产生了不少的“流行语”,笔者在听课过程中,就经常“遭遇”一些“流行语”。例如教学《捞铁牛》、《司马光》、《曹冲称象》等课文时,不少教师在课堂结束之前,总喜欢问上一句:“还有没有其他办法?”课堂顿时又变得紧张而活跃起来,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还在七嘴八舌,争相发言。但是,在评课中,这个“流行语”却往往因其“流行”而招致不少非议。有些认为讨论这个问题不是语文课的分内事,有些认为学生发言的热闹是虚假的热闹,有些认为应该让学生在课外讨论等等,总的说来,课堂上讨论这个问题似无必要。本文就以此为例,就究竟应该…  相似文献   

11.
<正>园本教研,让教师乐于教、兴于研,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智慧,体验工作的成就感和价值感。走进园本教研,感受在教与研中成长的快乐。一、立足园本教研,提高教师素质1.培训先导,理论支撑组织全体教师利用多种形式进行主题教育培训,有了理论支撑后再进行集体研讨,教师都能积极发言,说出自己对主题教育活动的看法。各班教师在本班内进行班级讨论,制定本班的主题内容。2.立足教研,行为跟进在主题实施的前期阶段,有些班级在实施步骤上出现了问  相似文献   

12.
三、解决问题的学法指导  在语文问题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问题是“解决”寓于“发现”之中的,发现问题,进一步便是发现意义,发现形象。语文问题的解决常常见仁见智,很有个性,并不需要确解,甚至有些语文问题是“不了了之”,因为它不可验证,只要有新奇的创意即可,或者是一种合理的推测或解释或想象。例如学习《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教师让一个学生模仿这篇童话向其它同学提问题,甲学生问:“如果是你,你将向金鱼提出什么要求呢?”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想要求,只要问一句“为什么”,他就会说出要求的理由,问题到此就完了。  语文学习的中心…  相似文献   

13.
从各地教师所提问题中,发现有一些教师同志对于教材的主题,和教学的目的要求,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的问‘什么叫主题?’有的问‘怎样找主题?并怎样确定教学的目的要求?’又说:由于这些问题不能适当解决,便不能适当进行教学,迫切需要解决这一问题。的确,这些问题搞不清楚,是教学上的一大障碍。我想把我个人的一知半解提供出来,望能展开研究,并获得指正!  相似文献   

14.
在新课改习习春风的吹拂下,课堂中"满堂问"的现象已有很大改善,但有些教师对文中问题设计难度失当,提问的数量仍然偏多,问题的指向性偏重于"双基".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5.
编读往来     
老师,您好。我是计算机网络集成与工程管理专业的.这个专业有出路吗?有发展的前景吗?你好。你的问题是一个典型的百科全书式的问题,但当今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恕我直言,这样的问题问老师还不如问百度,因为有些事情是一定要你自己去做的,有些路是一  相似文献   

16.
孙珏 《广东教育》2003,(8):22-23
校本教研的主体是学校,主体最重要的构成部分是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教师探究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校本教研的成败。在下校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现象,有些教师不能说没有创新意识,也有把课上好的良好愿望,但上的课就是不尽人意,经反复指导,仍无改观。这与该教师本身的探究能力不足很有关系。记得有一次与一个教师一起备课,那个教师不停地问:“下一步该提什么问题?”“下一个环节该设计什么活动?”“如果出现某种情况我该怎么办?”一个教师在面临各种问题时,不能总是依赖别人告诉他该怎么做,而是应该通过自己的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现在中学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果我们的教师不具备起码的探究能力,又如何能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呢?  相似文献   

17.
大班上学期,某班开展“我长大了”的活动。教师充满感情地与孩子一起回忆了各自成长的经历。在谈话结束之前,教师问:“长大了,你们感到高兴吗?”“高兴——”孩子们回答得有些勉强。教师又问:“你们为自己的成长感到自豪吗?”“自豪——”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教师满意地结束了活动。您如何看待这一情感教育活动?如果是您,您会采取其他教育形式吗?  相似文献   

18.
大班上学期,某班开展“我长大了”的活动。教师充满感情地与孩子一起回忆了各自成长的经历。在谈话结束之前,教师问:“长大了,你们感到高兴吗?”“高兴——”孩子们回答得有些勉强。教师又问:“你们为自己的成长感到自豪吗?”“自豪——”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教师满意地结束了活动。您如何看待这一情感教育活动?如果是您,您会采取其他教育形式吗?  相似文献   

19.
大班上学期,某班开展“我长大了”的活动。教师充满感情地与孩子一起回忆了各自成长的经历。在谈话结束之前,教师问:“长大了,你们感到高兴吗?”“高兴——”孩子们回答得有些勉强。教师又问:“你们为自己的成长感到自豪吗?”“自豪——”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教师满意地结束了活动。您如何看待这一情感教育活动?如果是您,您会采取其他教育形式吗?  相似文献   

20.
大班上学期,某班开展“我长大了”的活动。教师充满感情地与孩子一起回忆了各自成长的经历。在谈话结束之前,教师问:“长大了,你们感到高兴吗?”“高兴——”孩子们回答得有些勉强。教师又问:“你们为自己的成长感到自豪吗?”“自豪——”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教师满意地结束了活动。您如何看待这一情感教育活动?如果是您,您会采取其他教育形式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