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2 毫秒
1.
坚持"实践取向"是教师培训的必然诉求.当下的乡村教师培训虽力图体现实践取向,但与"实践取向"的真实意蕴存有偏差,致使运行中出现"去乡土化""经验性""外铄性""技艺化""唯认知论"误区,客观主义取向的教师知识观、理论中心取向的教师实践观、城市中心主义文化取向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模仿复制论"是其根源.现实超越可基于乡村教师专业特质全方位提升乡村教师的"乡土素养",以乡村教师个人知识为架构通过视界融合之力促其成长,理论与实践的关联与融合提升乡村教师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心理健康教师能力的"能力观""胜任力观""基本素养观"的基础上,提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应该具备六种核心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观、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咨询辅导能力、心理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3.
<正>观课和议课的作用是促进教师之间取长补短和互帮互进。要想议好课,先必须会观课。如何观课呢?为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提升教师从课堂中获得全面、准确信息的能力,教师就必须掌握恰当的观课方法。观课是获取课堂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研究的必备技能。为解决教师如何观课的问题,本文从"备课""教师""学生""效果"四个维度对观课的方法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分析,形成了科学性兼实用性的"四维观课法"。  相似文献   

4.
打造教师的一双慧眼——谈“三维目标”教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维目标"是当今世界各国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共同元素,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有效教学"的根本诉求.界定"三维目标",是对传统的"双基论"和"学科观"的超越;"三维目标链"的研究,是一场教学思想的革命."三维目标"的落实取决于教师的洞察能力,因此需要在真正的教师研修活动中不断地锤炼心智,重建概念,改造我们的知识观、学生观和教学观,打造教师的一双慧眼.  相似文献   

5.
工作胜任特征是指与优异的工作绩效存在因果关系的行为特征。国外教师胜任特征研究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展于80年代,在90年代达到完善,并且形成了教师从业资格取向和教师专长构成两大理论趋向。前者关注教师从业资格问题,以法国学者奥瑟(Arthur)等人的"边缘职业概念"理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关于最重要教师品质的调查研究以及戴尼克(Dineke)的教师胜任特征模型为代表。后者强调专家与新手的教学专长在教师教学能力上的区别,代表性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斯腾博格(Sternberg)提出的专家型教师教学专长原型观。  相似文献   

6.
教材不是单纯知识点的堆积。对"教材"概念意涵的认识差异体现了不同知识观、学科观与教学观的角力与互动。重建"教材"概念、优化教师的教材研究、维护"一纲多本"的教科书环境,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创新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外语课程改革进入关键期。小学英语教师胜任力成为影响外语课程改革全局的关键因素。为了更好地探析并揭示当前小学英语教师胜任力的内涵维度,通过自制调查问卷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本地区小学英语教师胜任力由"个性特质""教学能力""教学组织策略""职业态度""科研能力"和"学生观"六个维度构成。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师要明白"文体""教学文体""文体意识""文体能力""文体素养"几个概念的含义与关系,正确理解"淡化文体"的真正内涵,以明晰自己的"文体"认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文体素养"的培育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9.
《上海教育》2012,(Z2):82-83
什么是有效作业?是教师精心设计的还是教师精讲精练的?在对作业的探索过程中,我们渐渐发现,教师和学生在作业问题上存在极大差异。如:教师眼中的好作业与学生眼中好作业的差异;教师布置的作业与学生可操作之间的差异;教师作业单一性与学生多方需求的差异;教师作业批改、评价方式与学生认可度之间的差异。因此,背离学生"作业观"和心理需求的"精心设计""精讲精练"的作业,鲜有能达到既定效果者。我  相似文献   

10.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儿童观的转变、儿童研究运动的兴起、新的儿童教育理念的传播以及改革学校呼声的不断高涨,为"儿童中心"论在美国的兴起准备了条件本文旨在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考察这一时期美国教育界的相关思潮,分析"儿童中心"论的兴起和在早期阶段的主要含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公立学校课程改革的论争中,帕克运用赫尔巴特学派"集中"的概念较早明确提出了儿童是学校中心的观点,儿童研究运动的代表人物霍尔提出了"儿童中心的"学校理想,而杜威则通过比较新旧教育的差异,将"儿童中心"作为新教育的基本特征。在同样使用"儿童中心"概念的教育家的思想中,这个观念所指陈的问题不同,其含义也存在明显差异。对"儿童中心"论兴起背景与过程的探讨,有助于更合理、更充分地把握这个观念的准确含义及其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