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义务教育教师流动依旧突出地表现为职业内单向流动、职业外流失严重、流动杂乱无序且纠纷增多等不合理态势。其根本原因不仅在于其正式制度的缺失和不健全,更在于一些非正式制度的不合理,如观念意识偏差、传统家庭本位思想、教师职业道德与信仰式微、不良习俗惯例,等等。为此,必须塑造正确的教育观念意识;消除传统本位思想的不良影响;重塑教师职业道德和信仰;革除不良惯例,构建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等等。通过正式制度构建与非正式制度重塑两种路径齐头并进,方能有效促进教师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2.
2011年起,S县启动了流动教师制度,实行教师交流轮岗,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强师到弱校,可促进流入学校青年教师成长。三年来,S县为流动教师搭建可展示自身价值的平台,流动教师制度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强弱学校师资,也存在着部分家长的抵触。对学生作教师流动制度的客观而又理性的满意度调研对教师流动制度和政策调整极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教师人力资本产权制度从根本上决定了教师资源配置状况及其流动问题,因而必须根据教师人力资本的具体特性予以合理安排。我国现行义务教育教师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存在诸多问题并导致了教师流动的不合理:所有权错置导致教师管理条块分割而难以适时流动、剩余索取权谬误导致教师收益权失真而流动失衡、剩余控制权配置不当导致教师流动权残缺而流动失序等。为此,必须正确界定教师法律身份,明确其人力资本国家所有权;改革教师聘任制度,统一聘任实施主体;调整剩余索取权安排,统一教师人力资本收益标准;建立教师定期流动制度,规范剩余控制权行为;补偿教师流动成本,健全剩余处置权。  相似文献   

4.
在阐释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制度化缘由的基础上,从功能目标、理论基础、类型结构、组成要素、运作模式与配套政策六个方面对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制度进行了科学设计,并对该制度有效实施应该如何规避七种衰减性失真实施行为——曲解式实施行为、减损式实施行为、附加式实施行为、替换式实施行为、架空式实施行为、僵化式实施行为与观潮式实施行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新制度理论认为,正式制度只有在与非正式制度融合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当前,影响和制约我国城乡教师流动的非正式制度因素主要包括国家、学校和社会层面等。为此,政府应该从政府文化、学校及教师文化和社会公众认识等三个方面推动城乡教师流动非正式制度的建设,实现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论城市非正式教育制度对流动儿童教育发展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敏 《教育学报》2006,2(2):75-79
在我国当前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非正式教育制度对流动儿童的教育发展产生了广泛的负面影响。其一,流动儿童的教育利益受到损害;其二,学校教育中出现了以“身份”为标尺的“第二种评价标准”,这严重妨碍了流动儿童的教育发展。对此,人们应高度关注城市非正式教育制度在教育发展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县域内教师流动整体上呈现出以"逃离"农村为特征的"单向上位流动"格局.通过对已有的教师流动归因研究进行整合分析,得到了引发乡村教师"逃离"的"三纵两横"分析框架:从纵向看,促进教师流动的原因可整合为教师个体、教育与学校系统、社会系统这三大从微观到宏观的系统性因素;同时,三大体系的要素又可横向划分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两大分析路径.其中,具有本土化意涵的非正式制度不仅对乡村教师"逃离"具有在地化的解释力,也是目前教师流动研究中的薄弱点,是未来可期突破的理论着眼点.基于"三纵两横"的分析框架,初步搭建出解析乡村教师"逃离"的非正式制度路径,锚定了深化这一分析路径的本土化思路,并从文化视角提出了进一步剖析的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8.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义务教育不断均衡发展的今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使命——加快流动、增强教育活力,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流动存在着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城乡不平衡和校际不平衡。教师的流动意愿存在着地域、职称、学历、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差别。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教育行政方面、观念偏差、学校缺乏沟通、教师的工资待遇存在着城乡差别等。构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机制,教育管理者要树立以教师流动促进教育均衡的发展观,学校要有实打实的执行力,从改革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和建立农村教师、薄弱学校教师特殊津贴制度着手,全面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使教师全员流动要成为一种常态。  相似文献   

9.
张雷 《山东教育科研》2010,(11):21-23,35
教师流动作为教育资源再分配的一种有力形式,可以促进师资的合理配置,保证教育的均衡发展,最终实现教育公平。但是目前山东省的教师流动呈现一种不合理的、单向上位的趋势,这对于教育的均衡发展起到了消极的影响。本文立足我省教师流动的现状,深层挖掘教师不合理流动的诱因,并提出了构建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申蕤 《文教资料》2013,(24):83-84
义务教育是典型的公共产品.促进教育公平,提供均衡的教育资源是政府的法定职责,但眼下中国的教育现实难言乐观.在促进教育公平的各因素中,教师因素是最关键的环节,只有教师在不同学校间无障碍流动,均衡师资才有可能.本文从短、中、长期角度分析、探索了教师流动的各种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1.
拥有一支高质量的农村教师队伍是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准确把握农村教师流动的现状与趋势.教师流动是均衡配置城乡教师资源的重要手段.以敦煌市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为样本,分析县域教师流动的特点,对城乡教师流动的模式、现状、流动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旨在对制订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政策提供必要的依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2.
教师教育理论建构中的教师机智讨论批判了教育中"理论指导实践"的机械模式,还原教师实践的真实。教师教育改革与理论建构要凸显教师机智的重要意义,而不仅仅是死的理论学习。通过讨论教师机智与音乐的关系,来表达机智的感性、情感、审美和艺术性,由此讨论机智中的情调,只有理智与情感的有机结合才能养成教师机智。正如赫尔巴特所说,机智是一种行动方式,它首先依赖于人的情感或敏感性,仅仅从遥远的意义上依赖于由理论和信念形成的判断。最后区分了作恶的机智和行善的机智。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教师教育研究》2015,(6):59-65
2009年1月1日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制度。本研究利用2007-2010年全国县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绩效工资制度实施后,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平均工资水平明显提高,相比东部和中部地区,直辖市地区和西部地区教师工资变化更为明显。教师工资的增加主要体现在奖金绩效的增加。制度实施后,教师津贴补贴的县际间差异加大,教师奖金绩效县际间差异减小,基本工资则基本保持不变。而非直辖市地区,直辖市地区内县际间奖金绩效差距缩小更明显。  相似文献   

19.
职教教师资格制度是职业院校教师准入、从业的一种衡量标准。通过对职教教师资格制度国内外演变的脉络分析,得出职教教师资格制度具有国家性、职业性、专业性等特征,对当下中国职教教师资格制度的改革和管理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