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战国策派 ,抗战语境中的文化流派。借助“历史形态学”提供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该派认为 ,西方文化的根本精神是以“地缘国家”为归属 ,“个性焕发”、“国命整合”为基本内容的民族主义。改造中国文化 ,就在于吸收浮士德无限进取的精神 ,呼唤英雄主义 ,改造国民性。笔者提炼了该派学说的基本理念 ,认为其学术性格中对“时代的意义”的强烈关注 ,以及广阔视野的“理想主义”值得学界重视。  相似文献   

2.
论文在胡塞尔现象学的视域下,立足于“战国策”派主编的《战国策》半月刊和《战国》副刊上的文章,分别从意向性质料、意向性特质、意向性充实的角度对“战国时代重演论”进行意向分析,进而探寻其中折射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并试图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客观真实的“战国策”派。  相似文献   

3.
“无为而治”政治思想是老子哲学、老子学说的核心内容,其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以无事取天下,清静无欲,以正治国,柔顺谦恭而不逞强,崇尚节俭等。“无为而治”的治国原则作为一种宝贵的思想财富,为后世不少的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和仿效,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权建设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当今,“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于领导和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民族主义”文艺和“战国策派”文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是相提并论的,被斥之为具有“法西斯主义”倾向的流派。研究证明,它们是两个性质迥异的流派。通过对其成员组成、文艺观、时代观以及理论渊源几个方面的辨析表明,“民族主义”文艺派是为国民党政治统制“代言”;“战国策派”文艺则为中国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殿堂中赢得一席之地而“立言”,同时还是实现该派“战时文化反思和重建”主旨的一支重要力量,自觉承担着五四以来改造国民性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人文主义哲学家尼采鼓吹“超人”哲学、“强力意志”,打碎旧传统,‘‘重估一切价值”,其矛盾的思想对中国20世纪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影响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初期,鼓励了中国青年“救亡图存”、“立国”、“立民”;二是40年代“战国策”派歪曲利用尼采思想,宣扬法西斯主义,鼓吹战争,反人民反和平;三是80年代初期帮助中国青年奋发图强、发扬独创精神,投入到改革洪流之中。正确辩证地解读尼采的“超人”哲学思想,有助于我们构建今天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
“权力意志”是尼采哲学的核心概念。它是尼采的世界观、生命哲学、社会政治观点的基础。“权力意志”、“狄俄尼索斯”、“永久循环”是尼采独创的三个哲学概念,它们构成了尼采学说的基本哲学框架。在评价“权力意志”时,要考虑到它的内涵的复杂性,辩证地对待  相似文献   

7.
本从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出发,进而分析了其“超人”学说、道德观和价值观。“超人”思想在当代青年中有着创造价值和自我超越的积极影响;也有鼓吹天才论,反民主、反平等、反群众的消极腐朽的观点。通过对尼采道德观、价值观的批判,树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讨论了《战国策》前、后“之”用法的演化,《战国策》前,“之”不仅出现的频率高,而且意义相当纷繁。《战国策)后,“之”字虽然使用频率高,但其功能、意义有了显著收缩,从而显示出书面语强大的规范功能。  相似文献   

9.
楚图南和战国策派对与抗战有关的文化问题多有阐述。在前者看来,民族文化要紧密关联现实,有宣传鼓动性;后者则认为需贯穿进"力"的理念以彻底变革其柔弱品性。对尼采政治思想的理解,前者看重叛逆性和革命性,后者看重其"超人"思想。对悲剧和英雄的理解,前者要求每一个人抛弃悲观主义而拾起悲剧精神;后者力倡英雄崇拜。楚图南主要是从群众、集体而非个人的本位出发,战国策派更多的是一种宏观和学理上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新书架     
《尼采兄妹──一个德 国悲剧》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0 年12月出版 尼采说伟人因为被人误 解方才成为伟人。尼采的生 平及其学说被人歪曲误解要 超过尼采本人的想像力:两 次世界大战德国士兵经常在 战壕里捧读的“圣经”就是 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 说》,法西斯的元凶希特勒 与墨索里尼公开声称是尼采的信徒,希特勒两次朝拜尼采档案馆并亲自从私囊里拿钱向尼采档案馆捐款: 1945年苏联红军占领魏玛,查封了尼采档案馆,宣布尼采的思想是“法西斯学说”。 谁为尼采学说披上法西斯主义的外衣,推是制造尼采成为“法西斯圣人”…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古代说服理论的视角,以《战国策》内容为例,研究说服成功的策略选择,认为说服成功主要是以严密的逻辑思维作支撑,而说服内容的针对性是说服成功的重要根据,说服方法的灵活得体是说服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叙事照应方法缘于其继承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先秦典籍的内容和叙事方法。他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运用人物对话的照应叙写重大事件,将人物对话照应与叙事相结合,三组人物对话照应形成了刘邦韬光养晦的策略,环环相扣的许诺人物对话照应导致了项羽“击破沛公军”失败;他运用类似事件的前后照应,塑造人物形象,如项羽、项伯、项梁等,从而使整个叙事文字前后衔接,故事完整,天衣无缝,并增强了人物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13.
《史记》"赵之阿东国危"的文字与《战国策》有异。但仅据后者以否定前者,理由并不充分。战国时期较为固定的"东国"称谓主要与楚、齐有关,不涉及赵国。如果将"国"理解为宽泛意义上的土地,则"阿"、"东"二字应当连读。但"阿东"称谓不合地域命名的一般规则,因此,《史记》之"阿"确为"河"之讹。而"国"字对文意影响不大,可不改。  相似文献   

14.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不仅是历久传诵的优秀历史散文之一,而且还是做思想工作的成功范例。通过对该文的解读,从中领会触龙在国家危难之际是如何应用"说"的艺术魅力,巧妙地做通赵太后的思想工作,一举达到了进谏的目的。就做思想工作的艺术而言,其说服力与说服方式的完美结合很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春秋战国时期伐交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春秋战国时期的伐交理论是以丰富的战争实践为基础,以"慎战"和"全胜"战略思想为指导,以儒、法两家关于"王道"和"霸道"的激烈争论为背景而产生的。主要观点包括:在"慎战"和"全胜"战略观指导下的"重交"思想;利义并重的"与交"思想;自强为先的"自恃"思想;谋交并举的"重谋"思想。  相似文献   

16.
针对春秋战国时期混乱的社会局面,孔子和墨子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仁爱”与“兼爱”的共同点在于他们的合理价值内核及最终的理想境界是没有分别的,他们真正的区别在于:“仁”的包容性大于“爱”;墨家主张爱无差等,儒家主张爱有差等。  相似文献   

17.
“九州”原为虚指,后来才逐渐具体化为九个大型的行政区刊,关于九州的资料仅见于战国时期,献诸说很不相同,大致可分为《周礼》派九州说与《河图》派九州说,为辨异解疑,笔列举了大量古籍献资料进行辨析、考证,认为《河图》派九州说之九州多能在山东境内泰沂山系一带找到地名来源;而《周礼》派九州说,则是战国时期由于疆土扩大和对历史的遗忘而误读《河图》派九州说之产物。  相似文献   

18.
《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它是一部记述荀况一生的言语行事,成书于先秦晚期。在先秦的诸子散文中,句末语气词的使用频率很高,本文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分析战国时期这部文献中句末语气词的使用情况,总结其中的规律和特点,并进而管窥先秦句末语气词实用的一般状况。《荀子》中的句末语气词较多,经过调查,《荀子》三十二篇中共使用14个句末语气词,分别是也矣焉乎与(欤)邪(耶)哉耳云夫然为尔已。还有一些是几个语气词连用的情况。本文以《荀子》作为研究对象,做穷尽性的调查,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  相似文献   

19.
五行说原本是一种朴素的物质观,在春秋后期,逐渐走向抽象并在数术占卜中扩大了范围。战国前期田氏代齐政治背景下的"百家言黄帝"的社会思潮促成了土为中位的五行结构说的形成。邹衍将五行说引入历史用以解释朝代更替,在齐倡导五行相生,在燕倡导五行相胜,后来《吕氏春秋》采撷五行思想,展示了战国末年的五行大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中国和印度的交往很早以前就开始了,学术界有"商代说"、"西周说"、"战国说"等很多的推测,在中印两国交流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史家对于交流有不同的记载,从搜集、阅读史书中记载中印文化交流史实的角度,探究史书作者的著述意图,解读作者记载的目的,领悟多本史书带给人们不同中印文化交流记述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