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菊英的出嫁》是男性作家王鲁彦短篇小说中的名篇,全篇萦绕着浓重的女性意识。小说以.菊英的母亲作为故事的叙述者,站在女性的立场和角度展开了女性温情的絮语,情感上表露出明显的.女性倾向。在文本中充斥着的女性叙述背后,父亲犹如一个飘荡着的幽灵一直笼罩在整个家庭上空,他在文本中出现得很少,但是一直影响甚至决定着整个家庭中女性的命运。所以它不能算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女性文本,而这又与作家王鲁彦本人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文人在登高望远之际.几乎都无法避免地会感到心瘁神伤。本文以王粲的《登楼赋》为中心验证了这个命题,作者在文中表现了穷这刻骨的游子思乡之情及壮志未酬怀才不遇之忧,同时本文探究登高而悲的感情根源,渴求建功立业以期不朽的意识乃是这一情结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4.
格非的《人面桃花》中,女主人公秀米的父亲只在开头和后来秀米的回忆中出场过寥寥可数的几次,作者用的笔墨甚少,甚至没有很多的正面描写.但父亲的作用却凸现于秀米的人生中,影响着她的爱情、事业等人生大事的选择.实际上秀米对父亲的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跨越了伦理界限,秀米在潜意识中存在着恋父情结.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部心理戏剧,《推销员之死》向读者展示了威利生命最后二十四小时的思想斗争和造成他悲剧的原因。威利幼年时的遭遇对他的性格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俄狄浦斯阶段父亲的缺场而未形成健全的超我,致使他的本我过于强大,造成他人格失衡。人格失衡是造成威利悲剧的心理根源。文中的关键人物本、威利和辛格尔曼是三位一体的,他们分别代表威利本我、自我与超我,表现了他人格发展的不平衡。人格失衡使威利处处碰壁,无法实现自己"美国梦",并最终导致他的毁灭。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色,极大丰富了马克思关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  相似文献   

7.
“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一诗,传为明代刘伯温所作,是云贵地区重要的民间记忆,改革开放以来更是成为宣传经济社会发展的经典引用。在严密考证下,此诗证实为托古之作,并非出自刘伯温,而系清代以来流传于贵州民间的传说诗谣合塑而成。明清以降,随着贵州文化精英群体崛起、抗战期间贵州文化再发现,贵州文化自信大幅提升,激发出贵州人民“胜江南”的内生动力与文化自信。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贵州加快推进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实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发展,展现出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胜江南”精神面貌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8.
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发生于社会变迁之际他对"美德是什么"的发问。这种对美德的探寻是通过"美德即知识"和"认识你自己"两个命题来表达的。而发问与探索的意义则在于揭示理性在社会变迁中道德秩序重建时的基础作用,在于唤醒每一个公民在重建道德秩序时的主体力量。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将成为我国在道德转型中所需借鉴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9.
"版画中的设计艺术"固然还是版画这种门类,但是它独特的绘画语言又体现了设计中的解构主义和肌理构成的表现手法。所以称其为版画中的设计艺术。尤其是在当今服装设计中,解构主义与肌理构成的结合是设计师们最常用且最难驾驭的一种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0.
艺术大师林风眠,毕生以“调和中西”为艺术导向,在绘画内容和形式上做了不懈探索。从前期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西方现代主义因素特别是“立体派”对他的影响,以及他自身通过结合民间美术得到的绘画形式的创新实践,而在后期的戏曲题材的作品中,他的绘画语言中对东方符号的尝试有了新的突破,他将自己具有鲜明中国人特质的东方情愫注入其中,东方符号生动了,而画家的绘画语言也在延续之中产生了流变。  相似文献   

11.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具有普遍体验性的基础,然而大量变异隐喻的出现,该理论无法解释隐喻为何发生变异。本文作者围绕隐喻从哪里来的问题,从隐喻变异的现象出发,探寻到隐喻变异的源头是语境,从而提出了语境诱导下的隐喻创新理论,很好地解决了隐喻的普遍性和变异性共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晚明文学思想的变化,在理学向心学的转变中有着集中的理论体现。心学实现了"性即理"向"心即理"的转化,使得"情"摆脱了"理"的检查和束缚,人的性灵也随之得到很大的解放。但是,未经反思的"情"很容易滑向"欲",文学由"理"与"礼"的载体变成了个体情欲的宣泄,中国传统文化所赋予文学的伦理责任因此受到冲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