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是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张叉对普渡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斯蒂文·托托西·德·让普泰内就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专题所作的访谈录。访谈中,斯蒂文·托托西·德·让普泰内教授回顾了自己的生活与学术经历,讨论了比较文学学者应该具备的条件,评价了比较文学及其标志性理论框架"比较文化研究"的重要性,探索了中国比较文学学派的建立问题,思考了"美国梦"和"中国梦"的理念,就如何提高中国比较文学的学术水平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最近,一些学者对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质疑(下称“质疑说”),给了我们不少的启发,也促使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希望能展开讨论.“质疑说”约有四点理由:一是说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没有理论体系;二是说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没有权威与有影响的成果;三是说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缺乏科班出身的学者;四是说中国比较文学没有自己的教学研究队伍,多是他学科的“打工者”或“票友”.实质上是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国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的现实性和必要性.然而,我所了解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却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3.
当今围绕比较文学的“危机”有种种争论。一些学者认为,危机乃是源于当初“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命名本身就是名不副实的,它导致了后来种种混乱的产生,使比较文学越来越走向无边与无根。走出危机,首先需要正名,重新回到法国学派。而有的学者则反过来提出了“泛比较文学论”的概念,主张进一步扩大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其实,真正的问题在于,当今关于比较文学学科边界的争论,根源不在于所研究的那些东西是否有意义,而是学科之间画地为牢、占山为王的结果。其实,“未完成”反而意味着变化与新生的可能,围绕比较文学学科现状与未来的种种“焦虑”也就大可不必了。  相似文献   

4.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建设中面临一些问题,引发学者们的争议,诸如什么是比较文学,世界文学的合法性,二者合并是否合理等。尽管如此,“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而培养比较视阈,建立自觉的比较意识,是文学研究在全球化、多元化时代需要具备的必要素养。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当学者们致力于批判比较文学的保守和局限时,著名学者亨利·雷马克将跨学科的概念引入了比较文学的定义,前所未有地扩大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随着学者们将目光聚焦于文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领域,原本陈陈相因的比较文学在学科交叉的热潮中得以迅速发展。近年来,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也出现了一些劣化现象,如文学的主体地位缺失和文学研究的通俗化。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出现,将有利于比较文学学科更为规范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下面的两封信是国际比较文学学会欧洲比较语言文学史组织主席、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亨利·雷马克和本刊一九八四年第一期刊载的《比较文学的宏观和微观》一文作者李锡光的来往信件,信中探讨了有关比较文学理论的一些问题。亨利·雷马克在来信中肯定了李锡光文中提出的“一国之内的文学比较应属比较文学范畴”主要论点,这对于传统比较文学理论来说是有所突破的。为了使这新提法引起国內外学者注意,故予刊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总是和一个人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她就是享誉世界的著名学者、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乐黛云教授。乐黛云教授率先在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建立起中国大陆第一个比较文学方向的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她就像一面大旗,一位领袖,指导着和吸引着中国各界学者介入到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她鼓励,参加,介入,推动。在她的带领下,中国比较文学在多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以自己的方式加入到世界比较文学学术的前沿,让国外学界听到了中国学者的声音;二、把国外最前沿的学术理论引入到国内,活跃和更新了中国本土的学术;三、比较文学的方法给许多的传统学科带来了革命性的意义,促进了传统学科的现代转化工作。目前,中国比较文学已成为世界比较文学第三个阶段的集中体现者。如果没有乐黛云教授的积极推动,中国比较文学就远远没有现在的辉煌成绩。在推动中国比较文学事业发展的同时,乐教授个人也在比较文学原理、中西比较诗学、跨文化研究、跨学科研究、多元文化与比较文学等学术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今年是乐黛云先生80华诞,《邯郸学院学报》全体同仁怀着崇敬的心情,特设"学术名家.庆祝乐黛云教授80华诞"专栏,常务副主编康香阁编审专程拜访了乐黛云先生,并围绕什么是北大精神、对北大的忠诚、走上比较文学之路、世界比较文学的三个阶段和人生感悟等广泛话题采访了乐教授。同时,本刊还刊登了著名美学家,山东大学前校长,山东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曾繁仁教授撰写的《乐黛云教授在比较文学学科重建中的贡献》一文,与访谈录一并发表,两文交相辉映,共同庆祝为中国文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乐黛云先生80华诞,恭祝她健康长寿,永葆青春!  相似文献   

8.
1997年国家教育部进行学科调整,将中国语言文学之下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合并为二级学科后,"比较文学"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并被安放在必修课的位置上。许多高校纷纷开设"比较文学"。许多学者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和课程建设发表了一些精辟的见解。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这一学科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内容体系的形成也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9.
李立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6):105-108
随着比较文学课程在国内外各高校的开设,"比较文学"受到越来越多来自文学界的关注。但在"比较文学"成为热点的同时,当今比较文学研究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包括研究内容不明确,方法不灵活,目标不统一等。这些问题如果界定不清,会成为比较文学发展的危机。当今比较文学研究应回归到鲁迅提出的"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爰生自觉"主张,透过世界文学的视野,用一种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方法提炼出具有普遍诗学意义的文学本质,以更好地服务于文学创作与批评。  相似文献   

10.
<正> 当今,国际比较文学的主潮,是愈来愈明显地向着理论化的方向发展。中国比较文学,经历了三、四十年的沉寂之后,而今,一经复苏,就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很快地汇入了国际比较文学的这一主潮。而且,我国老一辈专家和为数众多的中青年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世所瞩目的成绩。比较美学在我国的蓬勃兴起,就是一个重要标志。比较美学,是一种跨越国家疆域和民族界限的美学研究。时代赋予我们的学者以国际公民的身份,使他们“以世界性的认识和眼光”去研究美学。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法国比较文学学者基亚的《比较文学》和谢弗雷的《当代比较文学方法与视野》为研究文本,从两者的目录编排入手,比较了两本书的构架、层次、对比较文学的不同定义、对总体文学的不同理解、对翻译研究的不同角度,从中追溯比较文学这门年轻而开放的学科在几十年间的发展历程,因而阐述了对比较文学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与世界比较文学的理论体系一样面临重新建构的问题。针对近年来关于比较文学规范与理论体系的主要争论,探讨了西方学者所提出的比较文学“失范”问题与二次危机论。认为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应当超越20世纪中期的“菲勒斯一西方中心”的理论模式,在全球化语境下,建立代表新学术思想的理论体系是比较文学发展新阶段的主要标志,也将是中国学者对于世界比较文学理论的最大贡献。新理论由学科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与实践论4个部分构成,重点讨论了各部分的主要内涵,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理论体系提出了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3.
比较文学教学是比较文学学科的命脉,已成为当今国际国内比较文学界同仁的共识:比较文学学科史的第一页是由比较文学教学写的;绝大多数比较文学学者都是教师;有影响的比较文学著作也多是比较文学教材。因此,本文对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的模式、功能、地位与前景的探讨,实际上就是对比较文学这门学科在中国的生存方式、价值与前途命运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人们对比较文学名称的误解,对它的理论中的"跨越"性特征不确定,把其中的文化研究当作当下文化研究热潮中的文化研究,从而导致比较文学失去了学科界限,给比较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力。本文试图通过对比较文学的名称"、跨越"性特征和其中的文化研究进行辨析,来确定比较文学的学科界限。  相似文献   

15.
美国比较文学学者厄尔.迈纳的著作《比较诗学》自译介以来一直在国内广受好评,然而我们不能忽略其局限性。在本文中,笔者试图从文学自主性这个角度谈论《比较诗学》研究方法的不足。由于迈纳将其研究限定在文学自主这个前提之上,这使其结论出现了一定的局限性。本文论证,比较诗学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我们突破文学自主性,将跨学科和文化的视野纳入到比较诗学的研究中来。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比较文学研究在我国重新崛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除了各种专门的著作和译著以外,我们还能在报刊杂志上,读到数以百计的各类比较文学方面的文章,其中不仅有比较文学理论方面的探讨,还有大量的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文学理论和思潮等方面的具体的比较研究.比较文学已经成了我们文学研究中的一个潜力很大的方面军.  相似文献   

17.
循着艾田伯思维路线,对《比较不是理由》进行细读,认为艾田伯通过对比较文学危机的诊断,建构出了其理想的比较文学。对我们现今的比较文学的建设和发展,仍有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四川国际比较文学学术研讨会1991年9月17日至18日在乐山市召开,出席大会的有德国、瑞典、澳大利亚等国学者和国内代表共五十余人,会议收到论文三十余篇。 会议由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曹顺庆教授主持,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杨武能教授致开幕词。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四川省作家协会、北京比较文学学会、《中国比较文学》杂志、《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等十余  相似文献   

19.
比较文学存在的理由首先在于它跨越了国别文学之间的界限,也就是它的国际性,这一特征决定了它比其它学科与封闭性和宗派性更不相容;另一方面,跨越国别文学界限的前提又恰恰在于不同国家的各族文学自有其独特性,如果各族文学大体相同,比较就不可能进行.自从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H·M·Posnett)第一次用“比较文学”命名他的专著到1986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回顾这一百年来比较文学发展的历史,应该说比较文学的国际性大体只局限于西方文化体系内部;由于西方中心论和殖民主义的统治,比较文学这一学科几乎泯灭亚、非、拉各民族文化特色为己任.在比较文学极为兴盛的本世纪20年代末,著名的法国比较文学家洛里哀(Frederic Loliee)就曾在他那部名著《比较文学史》中公开作出结论: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方文学的交流、促进已成历史趋势,比较文学研究也正当方兴未艾。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在西安召开了有中西学者参加的国际比较文学讨论会。本文是作者提交给这次国际学术会议的论文,曾引起中西学者的重视。它还将被推荐到慕尼黑国际比较文学年会上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