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楚歌不都是以“兮”字为标志的屈骚式作品 ,结构短小、体近屈骚的作品也不为楚国独有。杂言歌诗是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歌诗形式 ,句式长短错落 ,以“兮”字为主要标志的歌诗是杂言歌诗中的一类。春秋战国时期的杂言歌诗冲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形式 ,句式长短错落 ,自由活泼。至春秋中叶 ,西周雅乐已经是昨日黄花 ,代之而起的是以郑卫之音为代表的新声。燕赵之讴、郑卫之音、吴楚之风相对于西周“雅乐”而言都属于新声 ,句式长短错落、形式活泼自由的杂言歌诗 ,就是配合新声出现的新型歌诗形式  相似文献   

2.
屈骚鲜明的语言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其缘情重丽的特征。比兴、设韵、错落、对偶、铺陈,以及语气助词“兮”和结篇所用“乱”皆使诗篇形式华而,情长意绵。其语言艺术与中国传统诗词也有着诸多共通性,并且表现出国人共同的诗歌审美心理特质与情趣追求。  相似文献   

3.
《楚辞》的艺术精髓可谓主要表现于其丰富的想象和特殊的"兮"字句式的运用,"兮"字语用功能的丰富性使楚辞语言的表现极具情感表现力,故常为后人所取法。综观屈宋之后,效其法者众多,但句式基本趋于单一,缺少灵动变化。故自朱子以降,多遭诟评。然对楚骚精神的继承,实自初唐四杰已蒙变新,特别是拟骚句式的运用,亦生新变巧,化用"兮"字句式,虚实相兼;又兼融对问、抒情、议论、叙述等表现方式。初唐四杰赋的拟骚实践及其拟骚倾向在楚辞接受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可以说亦开后来赋"祖骚宗汉"之先。  相似文献   

4.
巫·舞·兮     
《楚辞》中大量出现的“兮”字,并不是屈原的创造,而是楚国巫风歌舞促成了“兮”字在《楚辞》中的频繁使用。固定地用“兮”作歌辞中的衬声字,并且运用得那样普遍,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特有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依调填词的前提是先有乐调,乐调且需重复使用。在汉魏六朝宫廷雅乐中,乐调重复使用的记载不胜枚举。今传可以确定的最早的依调填词作品在六朝雅乐歌词中。虽然不能说依调填词的源头在雅乐,但程式化的雅乐显然对依调填词本身有促进之作用。唐宋词调依调填词的基本形式是一字一音,其间虽然会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十分有限,这可以从大量的同调异体作品中得到证明。而词调的一字一音配合方式与传统雅乐歌词的声词配合方式基本相同,还依然保留着我国古老的"声依咏"的歌诗传统。  相似文献   

6.
敦煌曲子敦煌曲子是唐、五代流行于敦煌一带,由诗、乐、舞构成的一种演出形式。诗是曲子所唱之词,今人称“曲子词”。敦煌遗书保存有唐、五代之作数百首之多,其形式具有以下特点: 句式:长短不齐,随乐句之长短而伸缩,近乎杂言体诗,远比整齐划一的五、七言诗活泼和接近口语。句数:每首若干句,皆随曲牌所含乐句之多少而相应增减,有个基本的限定。押韵:同乐句之划分相适应.歌词之亦须与乐句合辙,故有韵脚之设。押韵处,就是乐句之结句处。平仄:乐句之中各个乐汇有时值长短与音势升降之不同,故词章各句内之语汇亦须选择平仄合谱的字以与乐音大体叶应。  相似文献   

7.
《吊屈原赋》是贾谊留下来的千古绝唱,其文"恭"与"敬"的一字褒贬,强烈的正反对比,"兮"字的后置句式,繁音促节的篇章,骚、赋、吊三体的糅合,透射出贾谊调遣词语、选用句式、择取修辞格以有效表达自己情志的语言功夫。真率地展示了一个古代愤青的锋芒。  相似文献   

8.
《吊屈原赋》是贾谊留下来的千古绝唱,其文"恭"与"敬"的一字褒贬,强烈的正反对比,"兮"字的后置句式,繁音促节的篇章,骚、赋、吊三体的糅合,透射出贾谊调遣词语、选用句式、择取修辞格以有效表达自己情志的语言功夫。真率地展示了一个古代愤青的锋芒。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早期诗歌的表达形式,《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兼有杂言;楚辞以六言或四言加“兮”字为基本句式,亦兼有长短句。诗歌进入汉代而有五、七言,到东汉末,五言发展为“诗坛正宗”(郑振铎);魏以后,七言代替了杂言。诗歌一经定型为五、七言,便产生了诗歌的格律。由不定型到定型,由定型到格律化,是诗歌表达形式发展变化的轨迹。 五、七言诗是什么时候兴起的?近世学者多说:“五言出于乐府,七言变自楚声”。这是比较笼统的说法。七言变自楚声,大体不错。五言诗具体面论,则人言言殊。原因是,论者多注重“言”,而忽视了“律”;多注重“辞”,而忽视了“乐”,因而五言诗产生、  相似文献   

10.
《九歌》“兮”字并没有也不可能“代替许多职责分明的虚字”,它仍是一个有声无义的“泛声”。“兮”字具有使声气舒扬的作用,它在诗中有规律地出现,可造成鲜明的节奏感。《楚辞》正是利用“兮”字与诗句的巧妙组合,创造出各种不同效果的“兮字句”节奏,以满足诗篇对节奏各自不同的要求。《九歌》一律采用将“兮”字置于句中的甲型兮字句,则是出于歌诗“应律合节”的特殊要求——使诗歌自身的节奏与音乐舞蹈的旋律节奏相谐和。  相似文献   

11.
从屈骚精神的生死观入手,对《野草》进行三段式的主题划分,再论《野草》的内涵,挖掘作品中的古典精神及传统源流。《野草》传达的“悲世”、“深情”可追溯到屈骚精神,将舶来与继承完美结合并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度。作品以“过客”为中心线索,“查拉图斯特拉”为物质外壳,“梦”为表现手段,屈骚的“生死反思”为精神内核,是对传统母题的反思与咀嚼。  相似文献   

12.
一、缘起《文心雕龙·辨骚》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第一篇对屈原及其作品进行全面评价的文章,它对汉以来屈骚评议的是非得失作了全盘清理总结乃至拨乱反正,既概括了屈骚对以《诗经》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从思想内容到艺术表现手法的继承创新是“取熔经意,自铸伟辞”,又明确指出其在文学史上“衣被词人,非一代也”的崇高地位。屈骚实际上已和  相似文献   

13.
“士不遇”是汉人屈骚解读的突出主题。汉代的仿骚、悼骚作品往往通过对屈原经历遭际、思想行为的演绎和选择、议论和评价,突显出屈原怀才不遇的命运悲剧;流波所及,文坛上出现了大批以“士不遇”为主题的散文和赋。共同汇成了汉代文坛“士不遇”的洪流强音。“士不遇”悲情既是屈骚所固有的情感内容,也是汉代士人对自己乃至千古士人悲剧命运的思考结果与屈骚悲情共鸣所撞击出的耀眼火花。经汉人的屈骚解读,第一次把“士不遇”主题彰显于汉代文坛而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自此,在中国文学史上“士不遇”主题的重要地位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4.
对《风》与《骚》的篇章、句式、韵律、内容等4方面之体制进行比较论析。篇章体制方面:《诗经》篇幅短小,大多分章节,二章诗具对称美,无标题;《楚辞》篇幅宏大,不分章节,思想感情内容在结构上亦具对称美,始立标题。《诗经》对答之体对《楚辞》有影响。句式体制方面:《诗经》以四言为主,间以杂言;《楚辞》亦有少数四言诗,多为带"兮"字的七言句,五言、六言句大量产生。韵律体制方面:《诗经》在用韵位置、疏密程度、用韵格局与关系等方面甚为灵活;《楚辞》多用偶句韵,以四言二韵为定制,有全篇一韵到底者。多用高呼度韵脚和鼻韵尾韵脚,形成屈骚悲壮激切之声韵特征。《诗经》韵律多呈自然美,《楚辞》韵律多呈人工美。内容体制方面:《诗经》以音乐为标准划分内容为风、雅、颂三类,少数诗篇则三体皆备;《楚辞》不标风、雅、颂三体之名称,但精神实质则含有风、雅、颂三体之特征,无"形"有"神",内在与《诗经》相一致。总之,《诗经》与《楚辞》体制存在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5.
对<风>与<骚>的篇章、句式、韵律、内容等4方面之体制进行比较论析.篇章体制方面:<诗经>篇幅短小,大多分章节,二章诗具对称美,无标题;<楚辞>篇幅宏大,不分章节,思想感情内容在结构上亦具对称美,始立标题.<诗经>对答之体对<楚辞>有影响.句式体制方面:<诗经>以四言为主,间以杂言;<楚辞>亦有少数四言诗,多为带"兮"字的七言句,五言、六言句大量产生.韵律体制方面:<诗经>在用韵位置、疏密程度、用韵格局与关系等方面甚为灵活;<楚辞>多用偶句韵,以四言二韵为定制,有全篇一韵到底者.多用高呼度韵脚和鼻韵尾韵脚,形成屈骚悲壮激切之声韵特征.<诗经>韵律多呈自然美,<楚辞>韵律多呈人工美.内容体制方面:<诗经>以音乐为标准划分内容为风、雅、颂三类,少数诗篇则三体皆备;<楚辞>不标风、雅、颂三体之名称,但精神实质则含有风、雅、颂三体之特征,无"形"有"神",内在与<诗经>相一致.总之,<诗经>与<楚辞>体制存在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6.
历代仿骚作品始终没有偏离《离骚》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忠君恋阙的主题。黄道周《续离骚》《续招魂》二文在艺术形式上继承屈骚;其题材内容则标新立异,抒写失怙之痛。黄道周以孝子事亲之情取代了屈骚忠臣事君之志,看似远离屈骚的题旨,其实是一致的。屈原是黄道周道德人格的楷模,因此黄道周追步屈原,以孝子比照忠臣,以孝子事亲比照忠臣事君;这一题材内容的开拓,是以黄道周忠孝一体的孝道观为前提的,并体现其致力于孝子而忠臣的道德养成的自修轨迹。  相似文献   

17.
曹植之所以能开创赋体新境界,成为一代赋家,与他对屈骚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本文以曹植的《橘斌》与屈原的《橘颂》相比较,从中见到曹植在题材内容,表现方法、语言形式等方面对屈骚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8.
二 秦汉文学 1.汉赋的发展阶段与体制特点 [提示]汉赋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汉初高祖时至武帝初年,是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辞赋追踪楚辞馀绪,是骚体赋时期。这时的赋体制上模仿楚辞,虽尚铺陈但篇幅不大,富于抒情色彩,句式整齐而通篇用“兮”字。(一)武帝初年至东汉中叶,是第二阶段。这一时期赋家众多,赋作云涌,达于鼎盛,是汉大赋时期。其体制特点是篇幅规模巨大,结构宏丽,句式参差,韵散间出,以铺陈为主,“兮”字词逐渐消失,散文意味浓厚,以问答方式展开内容。东汉中叶至东汉末是第三阶  相似文献   

19.
汉魏六朝散体赋中的乱辞承自屈原、宋玉作品,并在功能、形式、称名上有所变革,体现了诗、骚、赋三体之交融。在功能上,屈、宋作品之乱辞,并非皆为归总篇旨,汉魏六朝散体赋中的乱辞,亦除归总篇旨外,还有画龙点睛、提升境界等功能;在形式上,屈、宋作品乱辞非皆"变章乱节",汉魏六朝散体赋中的乱辞,则多采用与主体部分不同的骚体句,有的在句式和语言风格上还出现了新变;在称名上,汉魏六朝时期一些赋卒章有"歌曰""诗曰""辞曰""颂曰""已矣哉"等,与"乱曰"名异而实同。  相似文献   

20.
腰坑葬俗几乎可以说是商代殷人墓的标志性要素之一,这种葬俗伴随着商族的征伐、统治,逐渐在中原地区、山东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等地流行。西周中期,山东地区的腰坑葬俗出现了暂时的消衰,西周晚期重新盛行,范围扩大,形式也发生了变化。春秋战国时期是山东地区腰坑葬俗最为盛行的时期,战国中期以后逐渐消失。这些变化以商周王朝更迭为背景,体现了商周文化不同的政治风格、族群文化心理和交流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