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观察入手讲清概念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首先要讲清正、反比例的概念。教学时,必须从观察分析入手,逐渐引入,引导学生在观察数量变化的过程中自己体会和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开始,我们用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入。一列火车2小时行120公里,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公里?怎样解这道简单的应用题,学生都能回答。我们接着问:8小时行180公里,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公里?4小时行240公里,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公里?5小时行300  相似文献   

2.
正、反比例的判断历来都是大家很头疼的一个知识点,其原因在于这部分知识抽象,难以理解,具体到正反比例关系的判断时更是茫然不知所措。其实,只要我们正确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关系的结构特点,并依此进行判断,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3.
根据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教学要求,重点,难点和关键,教学时可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基本训练:一、认识正、反比例意义的调练.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是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重要基础.训练重点有:1.“相关联的量”.首先认识正、反比例应用题中相关联的量指的是两个数量之间表现为积或商的倍数关系。而不是表现为和或差的关系.练习时,可举例加以辨别。其次,还要懂得两个数量是不是相关联,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有时,两个数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材用扩大、缩小相同的倍数来定义正、反比例,学生由此判断正、反比例往往比较困难,而且这种判断方法和解比例应用题的方法不一致,解比例应用题的书写格式和步骤又比较繁琐,学生学起来也有困难。现行教材用两种相关联的量相对应的数的比值(商)一定或积一定来定义正、反比例,抓住了正、反比例关系的本质特征,判断比较简便。由于学生已有简易方程的基础,在解正、反比例应用题时,根据正、反比例的定义就可以直接列出方程,这样既简单明了,又节省了教学时间,学生易学易懂。 在本单元教学中,从判断正、反比例到解应…  相似文献   

5.
在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正、反比例的概念答题,既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差异,也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利用与同一事物相关的两道例题创设对比情境,使学生掌握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基本方法。 例1.正比例应用题 题目:一辆汽车2小时行64公里,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了5小时。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多少公里? 分析:路程与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变量,速度是定量。因为: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所以本题符合y/x=K(一定)的正比例判断式,用正比例方法解。 解:设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x公里,根据判断式可得:  相似文献   

6.
季敏 《良师》2002,(10)
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反比例。如果它们的商一定,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如果它们的积一定,这两种量成反比例。第二,设未知数为X。第三,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比例式。第四,解比例,检验并写出答案。  相似文献   

7.
为了使学生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掌握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关键,应当重视正、反比例判断的教学。一、使学生熟悉量与量之间是否相关联应让学生理解“相关联”的含义。两种量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两种量之间是有联系的,这样的两种量就是相关联的量。第5、6两节例1、例2,练习十、十二的1、2题,都列出统计表,根据表中两种量具体数值的变化情况,可以判  相似文献   

8.
比例应用题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比例知识,进一步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正确而熟练地解答。 教学中,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解题方法一般是:先判断题目中给出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用X代替一个未知量的数值;再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然后解比例,求出X的值。由于比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较为特殊,而且比较抽象,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作基础,运用迁移规律进行启发、引导。根据比例应用题的结构,将应用题分成两个部分进行分析,再根据数量关系(所求问题用X表示)列出算式,最后得出方程。这样解题,思路清楚,过程简单,简化了教材中的解题过程。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相似文献   

9.
现行小学数学教材的正、反比例应用题,具有一些特点,如果我们能把握住它们,教学起来就不太困难了。第一,教材中正、反比例的例题中,绝大多数练习题,都涉及到每份数、份数和总数的数量关系: 每份数×份数=总数。(1)在正比例问题中,(1)式中的每份数不变[p.44第4(2)、5(2)题除外],在反比例问题中,(1)式中的总数不变。  相似文献   

10.
正、反比例这部分内容,按教材顺序是,教完正比例的意义和应用题后,再教反比例的意义和应用题,最后才综合练习。这样教学,课内外练习的内容都是本节例题的派生,容易养成按例题套解,不动脑筋分析问题的习惯,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为什么学生在学正比例的意义和应用题时,一般能够顺利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正确地解答正比例应用题,但到学习反比例的意义和应用题时,就开始混淆,判断不准的原因。听课中,我也发现一些教师也注意比较,反复讲解,然而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选择了部分学校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将正、反比例教材重新组织,抓住变化规律,突出分析比较,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1.
三步曲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正反比例定义,而且能增强用比例解题意识,提高学生学有所用能力。  相似文献   

12.
六年制小学数学十二册第四单元的正、反比例的教学,通常是先教正比例的意义,然后教正比例应用题,再教反比例的意义和应用题。这样的教学顺序,学生学起来容易发生练习仿套和知识混淆现象。由于正、反比例知识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重新安排教学顺序,改为先教正、反比例的意义,再教正、反比  相似文献   

13.
[复习要求]巩固判断正反比例的知识,使学生能正确、迅速、灵活地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复习过程]一、出示课题。提出本节要求(略)。二、复习解题关键和判别方法:1.解题关键。问: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答后板书:解题关键——正确判断)追问:根据什么去判断?(正反比例的意义)再追问:正反比例意义各是什么?指两名学生回答。2.判断方法。师:成正、反比例的两种量,它们扩大、缩小时,各有什么规律?如何根据这种规律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反比例呢?答后出示  相似文献   

14.
小学数学第十册正、反比例的内容与传统教材相比,有较大改革。新教材把比的概念扩展了。这一部分内容揭示了互相关联的两种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渗透了函数思想,既是小学数学中除法、分数和简易方程的发展,又是学习中学数、理、化的基础。怎样才能搞好正、反比例的教学呢?  相似文献   

15.
‘令、迷度汉时间二路程 戈_二___/表1一列火库行艘的时间和路程表表2.行驶一段路的速度和时间表速度引l一川引 犷、入单价x数量二总价时间,卜时 路程(公里)‘{“60{一20 45 }2续。}300x(公里/1300{15。}100 75 .60_」、塑{___性_{____}150 时间(小时)1{2‘3·4}6r 工作、工作_效平”时间,誓二60岁360—=OU6150x2=300 75x4二300 50入6=300\作童一工总二速度(一定)速度令x时间个二路程(一定)、|了||了缩定系一一关扩积乘一乘相单量 凡 『一不一、、必魂是量“总量正比例翌-=k(一定) X(检查复习)路程今 时间个同扩同缩比值一定相除关系反比…  相似文献   

16.
1光的干涉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在光学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托马斯·杨最先在1801年得到两列相干的光波,并且最早以明确的形式确立了光波叠加原理,用光的波动性解释了干涉现象,这一实验的历史意义是重大的,她对近代物理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在高中光学教学中我们常用图1所示来讨论杨氏双缝干涉的有关内容,其中判断P点是明条纹还是暗条纹的条件是:P点出现明条纹的条件是光程差  相似文献   

17.
磁场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对位于磁场中的电流、磁体、运动电荷施以磁场力的作用。电流、磁体从本质上来说都是运动电行,因此磁场对电流、磁体的作用,实质上  相似文献   

18.
声乐训练中,不能只强调打开喉咙而忽视打开口腔,打开口腔是打开喉咙的前提。而人的真声和假声两种发声机能在年龄阶段上表现有差异,其两者之间的过渡在美声唱法中的换气要求是无痕迹的过渡。  相似文献   

19.
文章给出判断点在平面哪一侧的3种解题思路及相应的4种解题方法并且分析了关于两个参数方程是否表示同一曲面的一个例题的常见错解,同时给出正确解法.  相似文献   

20.
正、反比例的判定是比和比例的教学难点,可采用一看、二比、三判的教学方式来突破。 一看,是看定量以外的两个量是不是相关量。如指导学生判定“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的苹果数量和总价”成不成比例关系或者成什么比例关系时,先让学生找出“苹果的单价一定”这个定量,然后让他们看看其余的两个量,即“购买的苹果数量和总价”是不是相关量,即看看其余的两个量与已找出的定量能不能构成“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某一种关系。因为“苹果的总价÷数量=单价”能满足上述三个量组成一种关系式的要求,所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