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游戏产业是数字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承担着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的任务,也承担着文化走出去的重任。当下,国产游戏成为文化传播的新载体,国产游戏出海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新途径。以国产游戏出海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为切入点,采用SWOT分析法探析传统文化对外传播视域下国产游戏出海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并分别从政府、行业、企业三个层面提出创新发展策略,进而为数字化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周翔  洪星月 《中国编辑》2022,(12):15-20
本文基于生态性的可供性视角探讨我国数字文化出海的创新路径,从场景可供性、感知可供性、认知可供性和社交可供性四个维度审视技术在数字文化传播中的生态性角色,并思考如何构建我国数字文化对外传播生态。场景可供性层面,布局数字传播体系,融入当地生活场景和文化生态;感知可供性层面,优化传播过程中的身体接触和感官体验,延展文化感知维度;认知可供性层面,通过AI形象、社交机器人等与用户建立连接,通过亲密关系的建立去深化认知、打造共通的文化意义空间;社交可供性层面,通过打通多级社交链实现文化的社会化和本土化,从而完成文化传播的“闭环”。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在当前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做好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是做好对外传播的基础;坚定文化自信,精准阐释中华文化是做好对外传播的关键步骤;坚定文化自信,成为中华文化的优秀对外传播者.  相似文献   

4.
林玮 《出版广角》2022,(16):50-54
中华文化数据库的建构需要传统出版业提供丰富的资源,更需要基础、逻辑和传播形态的古今融通。在内容上,出版业的数字化要注重商业性与公共性的协调;在体系上,中华文化数据库的文化性和体系性应充分借鉴传统典籍文献汇编经验,破解“知网难题”和“古籍难题”;在传播上,中华文化数据库要注重文化创新以及其对公众日常生活的嵌入。中华数字文明应以一种官方、学界、商界与公众四维共存、相互制衡的理想文化生态为前景。  相似文献   

5.
6.
在新媒体环境下,依托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终端设备的不断普及,短视频发展势头迅猛,短视频平台成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主要阵地。本文试图在国际传播视域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读,以中华文化短视频为研究对象,运用后经典叙事学流派中的数字叙事理论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华文化短视频数字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7.
王平阳 《今传媒》2023,(4):104-106
影视作品是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全球化发展为中国影视作品“出海”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诸多挑战。不同于跨文化传播,转文化传播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提倡各文化主体平等交流互鉴,强调文化共生、文化互构与文化转型。从转文化传播角度解析中国影视作品的“出海”方案,对传播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基于转文化传播视角,从文化共生、文化互构与文化转型三个维度,分析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影视作品“出海”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博物馆数字化是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数智时代,数字技术在变革博物馆发展模式与路径的同时也重塑着博物馆文化传播的主体、客体与对象。从研究文献看,我国博物馆数字化研究队伍已形成规模,但协作性较低,研究视角具有多样化特征;研究发展历程可分为初始期、集聚期和平稳期三个阶段,研究网络不断拓展;文物保护数字化、博物馆运营管理数字化、文化资源展览展示数字化和博物馆数字文创是博物馆数字化的四条主要路径,数字化有助于博物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助力文化创新并促进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9.
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文化传播离不开政策语境、技术语境和文化语境构筑的多维复合语境。同时数字技术在赋能红色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以数字技术赋能主客协同、资源整合与媒介延展为主要内容。然而,在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文化传播实践中,萦绕着传播主体话语权弱化、思考能力下降和协同难度增加;传播内容同质化、娱乐化以及侵权与失真;传播媒介单一、影响力下降以及融而不合等诸多困境。为此,可通过主体联合、内容整合、媒介融合等路径加以破解。  相似文献   

10.
妈祖是海内外华人倍受尊重和普遍信仰的宗教传奇性人物,结合新形势,本文力求从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规律出发,探究妈祖文化传播新优势、新做法、新形势,以期更好发挥妈祖文化传载中华文化的作用,凝聚人心,促进两岸统一.  相似文献   

11.
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指引下,数字出版业致力于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加工与传播。数字出版对外传播体系在建设文化强国、数字中国、数字丝绸之路,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创新中华文化走出去路径方面具有重要的文化战略意义。在系统分析数字出版对外传播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从管理与政策项目保障体系、内容供给与发行体系、数字版权保护与治理体系、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数字文化安全治理体系五个维度多元建设我国的数字出版对外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12.
数字出版文化传播力的建构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文化传播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近年来,党和政府提出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用和管理,把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数字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22,(2)
数字技术为新闻的视觉表达提供可能,推动数字新闻生产的视觉转向。本文采取生态化路径考察数字新闻生产的视觉化趋势,以图像的观看、制作和传播三个动态过程为框架,系统性研究数字新闻生产的视觉化特征及其文化逻辑变革。本文提出,数字新闻生产的视觉转向带来视觉手段的重塑、新闻内容的"再媒介化"和渠道与模式的多元化,在新闻组织逻辑、叙事机制和思维方式方面,呈现出开放与透明、平等与个性以及直观与流动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数字转型是21世纪最深刻、最基本的变化。智能手机、社交网络等数字技术的更替交织催生新的文化方式与图景。本文以“媒介技术”为经,以“平台迭代”“日常生活”“数字青年”为纬,通过爬梳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概述2012年末至2022年末的10年数字文化研究。研究发现:在技术可供性的影响下,一系列超级数字平台的出现和更迭构建了融合互嵌的新场景,并带来了新的文化政治意涵;数字技术高度渗透于“休闲”与“劳动”的日常生活中,技术与文化的动态博弈形成独特的“圈子”与“仪式”、“亲密”与“鸿沟”、“情感”与“劳动”;中国语境下青年群体的“数字生活”,以网络流行语、粉丝文化等文化景观连接了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研究认为:数字文化研究发轫于数字技术与当代社会的深度融合,以技术为主线的研究视角更新了传统文化研究的范畴,数字文化研究更多地整合了政治经济学视角。数字文化在走向融合的整体性路径中仍生动地体现了在地及个人的“过往和活生生的经验”。作为一个天然的跨学科接合领域,数字文化研究应更鲜活、有力、深入地介入当代社会研究。  相似文献   

15.
刘福利 《青年记者》2023,(12):80-82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传播共同体是重要一环。在具体传播实践中,可以从中国与其他国家文化相似性的角度入手,尝试建立区域性的传播共同体。本文基于文化接近性理论分析新疆应如何对相邻国家(尤其是中亚地区国家)进行对外传播,同时在中国和中亚五国共同宣布打造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上,尝试提出构建中国-中亚传播共同体的畅想。  相似文献   

16.
数字媒体对文化传播的演进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媒体孕育了各种新的文化景观的形成,改变着人们对文化的认知方式和表达手段。网络传播就具有表达上的随意、戏仿、谐谑和拼贴的游戏化特点,人们常常被越来越多地‘拉’出现实世界,手机传播使文化活动和日常活动变得更方便、灵活、快捷、多变、不稳定和随心所欲。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社会信息化、网络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以新媒体和数字技术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促进乡风文明进步,已成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有力抓手和必要任务.新媒体数字传播能够丰富乡村文化传播的内容和渠道、改善乡村文化的边缘化现状,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推动力.文章梳理了数字乡村文化发展的现状和困境,分析新媒体数字传播对于乡村振兴的助...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正式提出为在新时代构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体系提供思想指引。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应对国际舆论挑战及发挥国家文化软实力作用的时代要求下,构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体系具有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带动中华文化创新创造、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推进世界文明多样性的重要价值。要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体系的构建摆在全局性的战略位置,从提升塑造力、感召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四个层面进行战略布局,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引领全球文明携手共进。  相似文献   

19.
文章探究农村居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参与的演变态势,明确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可及性发展的突破方向与重点任务,提升农村居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获得感。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运用内容分析法重点剖析农村居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参与文献文本,把握其不同要素的演变脉络,进而探究农村居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参与的演变规律与发展趋势。农村居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参与的演变规律主要为行为视角的“普遍”中亦含“特殊”、过程视角的“变化”中亦有“不变”、结果视角的“积极”中亦存“消极”三种,同时蕴含着农村居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参与多元化需求逐渐得到满足、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获得感日益提高的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20.
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为媒介文化的新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正是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当代媒介文化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新景观、新形态.2021年5月7日-8日于淮安举办的"数字技术与媒介文化转型"高峰论坛便聚焦数字技术与媒介文化转型议题,探讨在技术逻辑下文化与社会的数字化现象,并认为文化和社会的媒介化与数字化发展必然导致人类社会交往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