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图形与几何领域主要是以图形对可测量事物进行度量,侧重让学生在过程中积累经验,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探索中逐步建构和完善度量的认知结构。文章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为例,尝试探索有助于学生量感发展的教学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2.
量感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能力,尤其是在生活中的运用,常常比数学上的精准计算更重要,应用也更广泛。而量感的建立也成为计量单位教学中的难点。要让学生攻克这个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思量如何提升学生对计量单位实际意义的感知,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建立量感?应从每一个活动、每一个细节做起。  相似文献   

3.
陈翔燕 《福建教育》2023,(45):48-49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度量单位、运用度量单位、联系度量单位,使其逐步理解什么是“量”,进而在深化对“量”的感知的基础上构建度量认知结构,发展量感。  相似文献   

4.
蒋智能 《广西教育》2023,(16):61-64
本文以“认识面积单位”教学为例,论述量感素养的培养需要经由“量”的认知发展最终实现“感”的能力提升,提出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经过初步感知、稳步发展、实践延展三个教学实施步骤,逐渐培养和发展学生量感素养的具体策略,包括:通过课前自主探究,唤醒学生生活经验,聚焦课堂新授内容;通过课中多维认知,拓展学生活动经验,发展学生量感素养;通过课后综合实践,增强量感体验,解决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5.
小学数学"积淀"式教学不仅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还注重学生活动的体验和量感经验的积淀。以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为例,通过数学问题、生活情境、活动体验、方法迁移等途径,帮助学生积淀丰富的量感经验。  相似文献   

6.
以"认识厘米"为例,借助丰富的活动体验,让学生感知长度单位及统一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几厘米的量感。  相似文献   

7.
量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量感.文章以“体积和容积单位”教学案例为例,通过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动手实践等活动带领学生真正地走进“量”的世界,通过对量知识的探究,促进学生量感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张银芳 《亚太教育》2022,(4):122-124
量感是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等感官对数和量的感知,在一定程度上是思维的产物。因此,量感的体验和建立更多地依赖经验的积累和理性的叠加。基于此,阐述了教师在教学中如何通过“实惑—实感—实操—实练”四个环节的有效实施,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和比较中感受计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通过具体的操作与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经历单位的产生过程...  相似文献   

9.
徐贤文 《新教师》2023,(4):47-48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因缺乏对体验、感知等教学活动的设计,学生在对量的表征、判断、概念等方面常出现误区,影响量感这一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本文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单元为例,从纠正认知误区、改变教学策略、拓展学习内涵等方面对量感的教学及培养进行思考及阐述。  相似文献   

10.
数学活动经验已成为课程标准的"四基"之一。教师在教学"面积单位的认识"时,通过引发"困惑"、促进参与、化繁为简等手段引导学生经历丰富的"面积和面积单位"数学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让他们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11.
尤良南 《河北教育》2003,(10):30-32
案例: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足球,你们知道足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吗?生:足球的外面是一层牛皮,里面是橡胶层,橡胶层中间充满了气。师:你知道得真多。老师手中的足球哪部分是牛皮做的,谁能把它指出来?生1:(模球外壳的上半部)这就是足球  相似文献   

12.
“量感”是多种感官接触物体后形成的一种感性认识,具有具体、直观的特征,培养学生的量感是小学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从学生原有经验出发,采用多层次的数学活动,有意识地进行量感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数学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13.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57页。教学目标:1.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通过认一认、摸一摸、找一找、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估一估、测一测等活动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发展空间观念。2.结合真实情境经历估测和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度量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量感。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浓厚兴趣,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相似文献   

14.
量感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具身体验要求教师在量感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身体的各项感官,借助身边熟悉的场景,让学生建立丰富的单位表象,逐步形成清晰的量感。教师在提升自身量感、培养意识的基础上,通过具身体验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在丰富具身体验中促成量感的生根、发芽和结果,进而为学生抽象能力及应用意识的形成创造经验基础。  相似文献   

15.
量感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本文以“什么是周长”教学为例,依照量感发展的三个递进水平——感性的量感、理性的量感和辨析的量感,以及具身认知的相关理论,从三个不同维度探索发展学生量感的教学策略。即:在实感具身中体验感性的量感,在实境具身中生成理性的量感,在离线具身中升华辨析的量感。通过丰富的具身体验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量感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长度到面积,是从对一维长度的度量走向对二维面积的度量,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以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面积”单元教学为例,可通过“具身操作、自主探究、想象累加、估测应用”等教学策略,让学生亲历过程,深度体验,从“会而不懂”走向“既懂又会”,积累“量”的经验,让量感内化于心,自然生长,形成素养。  相似文献   

17.
18.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而学生估测的精确度主要依赖于其"量感"。"量感"具有非标准化的特点,容易成为教学的盲点。教师要明确"量感"的价值和意义,注重填补学生知识储备的空缺,用丰富的数学活动培养"量感",用灵巧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计量单位的换算,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估测能力。  相似文献   

19.
量感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面积是学生最早接触的几何概念之一,对面积的感知属于量感的范畴.经验化面积认知、直感化面积认知、定量化面积认知、辨析化面积认知是学生面积量感发展的四个依次递进的阶段.因此在面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观察操作为基础,以直观想象为动力,以量化意识为引领,以转换意识为突破,统筹规划学生面积量感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量感是数学学科教学重要目标和任务,教师借助情境设计、实验组织、合作活动、实践探索、叠加尝试等学习手段,促使学生顺利进入到量感体验环节,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和实践探索中形成量感认知。“公顷和平方千米”属于典型的度量教学内容,是训练学生量感能力的重要素材,教师在教学设计和组织时,要针对学生量感认知培养展开教程安排,以提升量感培养效率和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