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乡土不仅仅代表的是故乡的土地,其内涵指的是故乡,因此乡土象征着一个地域的特征。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故乡,自古以来描写故乡的诗句不胜枚举,如“飞鸟返乡兮,狐死必首丘”就表达的是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还有这句“人之于乡土,犹树之有根,水之有源”更是表达了人们对自己故土的深厚情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乡土资源的合理利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2.
在刘震云的作品中,很大一部分是以"故乡"为背景,进行乡土审视。出身于乡土的他对"故乡"审视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对有着重重糟粕积淀的乡土现实的批判;一种是对乡土古朴的道德情操和生存方式流露出丝丝温情。作为一位有着深刻历史责任感的作家,其批判的力度远远大于温情。  相似文献   

3.
藕与莼菜     
故乡,是我们祖先漂泊旅程中落脚的最后一站,因此我们命定就和这最后一站有着难以言说的渊源。故乡,就像一条脐带,源源不断供给我们精神养料,让人在孤寂、不遇中时仍心有所属。“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是古人对故乡的思念方式;在现代,人们用精美的白话散文来寄托心思。本期美文展厅中,我选取了四篇有关乡土的散文,它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阐发了对乡土的感情——有借物抒情的,有记人的,有文化性的,也有怀念亲人的。个中滋味,有待同学们去细细领会。主持人:小卫  相似文献   

4.
倘若从生命文化构成角度进行考量,我们人类的每一个生命存在个体毋庸置疑地来源于“故乡”或“乡土”,无论这样的“故乡”或“乡土”曾经令你充满爱怜、敬仰、眷顾,还是怀揣颓丧、恨意、弃绝,都不可能从我们的内心深处将它彻底删除,也无法厘清它对于我们整个生命历史的深刻纠缠。这不仅是我们的命里注定,也是我们“血脉”延续的明证,更是我们无法摆脱的“心理原型”或“精神原型”。只是,人们对于“故乡”或“乡土”采取了不同的态度,有些人选择了飞黄腾达后的衣锦还乡,有些人是在功成名就之后荣归故里,有些人则因为远居异国他乡只能依持儿时的记忆对故乡展开深情的回忆和无尽的缅想,还有一些人是历经身心的漂泊灵魂无所归依后最终选择回到乡土并在自己的故园里终老一牛。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乡土小说作家中,师陀称得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乡土小说大都取材于中原故乡的农村或小城镇,他在这些作品里,凭“一颗自觉的心灵”和“不愿与人为伍的独特艺术性格”描绘了别具特色的中原乡土世界,表达着自己对于故乡和乡土中国的独特体验与感受。  相似文献   

6.
乡土是生命的起源,乡情是中国文人独特的情感寄托。早在弘文学院时期,鲁迅的同学对他就有“斯诚越人也”的评语。(沈瓞民《回忆鲁迅早年在弘文学院的片断》)鲁迅的故乡浙江绍兴,山水秀美,民风古朴,文化积淀深厚,孕育了鲁迅割舍不断的故乡情结,也塑造了鲁迅忧国忧民的文化性格。从《故乡》与《社戏》看,鲁迅对故乡的情感是复杂的,爱恨交织难以一言蔽之。一、现实的故乡与理想的故乡五四时期的乡土小说,尤以鲁迅的乡土小说创作引人注目。鲁迅对乡村描写的独特性与深刻性,表现在一种“忧疑”的文化态度。他直面乡村的愚昧和病态,也依恋乡村的质…  相似文献   

7.
<正>【设计意图】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说道:“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我们中国人历来有乡土情结,但是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故乡的情结在学生心中越来越淡薄。笔者曾在课堂上提问:你的故乡在哪里?很多学生流露出不知道如何回答的神情。多数学生的回答是:“故乡就是自己出生的城市。”城市,似乎少了“泥土”的气息,少了熟悉,少了扎根,少了柔软。于是这个城市“故乡”变得那么模糊,似乎不值一提。而那个遥远的村落仿佛不是他们的故乡,而只是一个一年只回去两三次的陌生存在。  相似文献   

8.
安徽潜山的乡土社会是张恨水在经历了复杂的空间旅行后发现的真实故乡。张恨水对故乡的观察采取了"乡下人"与"城市人"的双重视角,站在城乡二元结构的立场上来回忆、书写故乡,在呈现故乡优美田园风光的同时又能指出乡土社会的弊端,从而使张恨水的故乡记忆呈现出内在的矛盾性。张恨水的故乡书写真实地再现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现代转型,抒写了转型时期乡村游子的特殊乡愁。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乡土小说作家中,师陀称得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乡土小说大都取材于中原故乡的农村或小城镇,他在这些作品里,凭"一颗自觉的心灵"和"不愿与人为伍的独特艺术性格",描绘了别具特色的中原乡土世界,表达着自己对于故乡和乡土中国的独特体验与感受。本文从作家与乡村的关系这一角度入手,通过文本去体察作者在作品里所表现出的对乡村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言说特色,从而了解师陀面向乡土世界时所呈现的独特姿态。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新文坛涌现了一批以描写故乡农村和小城镇生活风貌为主的小说作家,逐渐形成了乡土文学的创作热潮.翻开二十年代乡土文学作品,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乡土气息,这是作品所展示的乡土风貌和表现的乡土情感的融合,它与乡土作家们生于斯长于斯并执着描写的故乡大地息息相关:鲁迅勾画绍兴的鲁镇未庄;冯文炳描写湖北的黄梅城关;沈从文总忘不了湘西那片神奇的土地;台静农常将故事放在安徽霍丘;蹇先艾梦萦着贵州的遵义老城;徐玉诺关心着河南的鲁山农村;王鲁彦笔下可以看到浙江镇海的人情风土;  相似文献   

11.
在"商州三录"中,贾平凹首次以散文化的方式对故乡风土人情、社会历史进行了全景呈现。《商州初录》和《商州又录》侧重于撷取典型的故乡人事、描绘故乡风景,再现乡土之美。《商州再录》侧重于借由生活内涵和文化意蕴更加丰富的乡土传奇,对故乡在时代变迁中所遭遇的种种复杂问题予以社会反思和文化探询。在"商州三录"的创作过程中,贾平凹一方面完成了故乡书写方式转变,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对故乡作为其文学创作根基和情结的充分自觉。  相似文献   

12.
彷徨与诉求——论阎连科的乡土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厚重的乡土作家,阎连科对故乡的情感是复杂的:一方面是对乡土陋习的理性批判,另一方面却是对故乡的眷恋和倚重。近年来,阎连科试图在乡间社会中挖掘生存的本相,以此来拯救日益萎缩的现代生命。阎连科在乡土世界的辛勤耕耘,虽然使他在当代文坛上占据了一个特殊的位置,然而其建构却难免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3.
林小叶 《语文知识》2013,(2):100-101
乡土小说自其产生以来,一直交织着作者的乡情与理性。在题材选择、民俗风情的描写等方面,"五四"乡土小说和京派乡土小说有很多相同之处。然而基于不同的文学观,作家即使处理相同的故乡题材,他们的作品中对故乡的抒写也有较大的差异。启蒙的文学与文学的启蒙两种不同的文学追求,决定了"五四"乡土小说与京派作家不同的文学视角,不同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4.
福克纳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以故乡为背景来创作的。本文试从乡土观的角度分析他的短篇小说《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理出杰弗逊镇上的人们同爱米丽小姐之间一种深厚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并探索福克纳对待传统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废名(冯文炳)的小说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写故乡风土人情的;另一类是写知识分子生活的.于前一类,他着力尤勤,尤具独特的艺术风貌.他的这类小说虽写故乡风土人情,但却不同于当时一般的乡土小说.乡土小说通常是以揭示乡土现实真相,促进现实改变为指归的,而他的小说却有着传统田园诗的那种隐逸情韵,特别是一九二五年《竹林的故事》出版以后的作品更是如此,因此人们称之为“田园小说”.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学田园小说的第一位垦拓者和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的田园小说的局限性是很明显的,但无论时势如何升降沉浮却又是难以抹煞的,因此有必要加以审察.  相似文献   

16.
彷徨与诉求--论阎连科的乡土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厚重的乡土作家,阎连科对故乡的情感是复杂的:一方面是对乡土陋习的理性批判,另一方面却是对故乡的眷恋和倚重。近年来,阎连科试图在乡间社会中挖掘生存的本相,以此来拯救日益萎缩的现代生命。阎连科在乡土世界的辛勤耕耘,虽然使他在当代坛上占据了一个特殊的位王,然而其建构却难免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7.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和中国作家沈从文都以乡土为背景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古都》和《边城》中,两位作家将各自故乡风景和民俗带到小说故事发展中,使读者体会到他们各自故乡的自然风景和乡土人情之美。他们以各自的美学意识,用彩墨将家乡挥洒成一幅美景名画,在画卷中挥洒自己对家乡和民族的情感。  相似文献   

18.
在海外华文文学领域,王鼎钧的怀乡散文以独特的抒情艺术,在台湾乡土派散文中独树一帜。王鼎钧怀乡散文的抒情艺术大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故乡的时空追忆;二、沉郁的情感抒发;三、叠加的精神底色。  相似文献   

19.
全国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乡土文化资源则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课程资源之一.在本地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一代文宗”纪晓岚故乡这一乡土文化资源,使乡土文化资源与语文教学实现有效整合,以提高学生兴趣,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20.
我是故乡的一捧泥土即便双脚纵横天宇之间脚丫中仍磨不去乡土的气息我是故乡的一口溪泉即便在污泥之中也能提炼出我清纯的一滴甘甜我是故乡的一阵风不畏人间沧桑用一颗赤热的心吹绿人间纵然有天我将远航也请您为您的儿子保留一片晴空因为我永远属于你———故乡属于你——故乡$朝阳文学社@钟名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