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国潮热”“国货热”方兴未艾,中国传统文化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本文基于民族复兴的背景,探究国潮的内涵、国潮兴起的时代动因、中国品牌国潮设计的发展状况,从国潮视觉呈现、文化IP、品牌内涵与文化认同来探究国潮设计的发展。中国品牌的国潮设计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复兴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2.
高巨华 《视听》2022,(4):58-60
国潮的崛起经历了三个阶段,从老国货到新国货再到国潮,符号修辞渗透其中.老国货中的隐喻对应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含蓄、内敛、谦虚的特征,是文化的隐喻、文化精神的具象呈现.新国货时代,新国货品牌不再盲目模仿国外产品,开始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新道路.而国潮时期,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国潮存在文化认同和消费认同.国潮品牌联名创新营销方式...  相似文献   

3.
经过多年精神文明建设的培育,我国国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回归,这种情绪也反映在市场当中,表现为消费者对蕴含中国传统符号及理念的产品、品牌的喜爱。2018年,李宁公司用充满中国传统元素的设计开启了"国潮",随后通过一系列活动将新的品牌形象传递到消费者群体,成功完成了这一阶段的品牌重塑。本文对传统文化认同背景下李宁品牌重塑的案例进行分析,明晰该公司在各个阶段的的策略和行动,最后提出一般性的路径,以期对本土企业在传统文化认同回归背景下的品牌重塑活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龙”是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代表,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广告资源.现代广告被认为是一种文化事件和塑造社会“拟态环境”的重要信息装置.在广告中使用以“龙”为代表的传统元素不仅能提高广告效果、塑造品牌个性、实现品牌的国际化发展、支撑我国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的战略转型,更能达到宣传祖国文化、提高文化认同、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皇甫晓涛 《传媒》2022,(2):27-29
<正>"国潮"作为文化自信的外在表现形式,经历了中国元素到中国产品、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中国品牌到中国潮品以及"双循环"下的"新国潮"等发展阶段,"国潮"创意观念也随之变迁,从被动"他塑"到主动"自塑"、从诉诸于产品到诉诸于品牌、再到诉诸于文化,已然演变为一种自觉的创意理念。近年来,"国潮"之风悄然刮起,愈演愈烈,大有燎原之势。在抖音上搜索"国潮",可以看到花式演绎国潮的文化达人;在微博上搜索"国潮",会找到上千个取名"国潮"的博主;  相似文献   

6.
周鸿  孙子君 《新闻传播》2024,(3):115-117
我国美妆产品从先秦开始,经过漫长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美妆制作理论知识,形成了“脂”“泽”“粉”“黛”等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美妆体系,但由于西方美妆产品的创新优势,全球美妆市场被欧美产品占领多数份额,国货美妆产品市场占有率一直在低位徘徊。不过,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传统文化也随之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在时代的碰撞中不断发扬、传承和创新,成为当下流行的文化元素和导向之一。INTO YOU,作为一个新锐国潮美妆品牌,将自己定位为“年轻、时尚、有态度”的新时代美妆时尚开拓者,立足国潮文化,深入挖掘消费者内在需求,进而快速成长破圈。该品牌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营销经验值得本土美妆品牌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广告学和跨文化传播相关理论,探讨中国元素与品牌塑造在跨文化背景下的相互关系、本文认为,对中国元素的运用应侧重于对塑造品牌.而品牌的塑造要以中国文化价值为背景.得到文化上的认同.本文提出通过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形象的文化标识.使中国元素能在品牌塑造上体现出更大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等节目的出圈将国潮文化热推向新的高潮。对社交媒体国潮文化相关的文本数据进行分析,以期揭示公众国潮文化认知特点,探索面向公众认知增强的国潮文化推荐策略。[研究设计/方法]获取B站、微博、抖音、知乎、豆瓣、微信公众号六个主流社交媒体约105万条数据,基于文化四层面分类并结合Fast Text、AP聚类构建高频文化属性词的文化分级大纲,利用Text Rank和高频文化属性词集及高频非文化属性词集,表征用户文化兴趣向量和文化资源文化分布向量,从认知同化模式的视角提出国潮文化推荐策略,并使用非参数检验从丰富度和差异性两方面检验推荐结果的有效性。[结论/发现]尽管出圈国潮文化激发了公众概念水平较高的心态文化和行为文化层次,但大多数用户对国潮文化认知存在局限或者无文化认知;此外,所构建的推荐方法相较于基于相似度的排序推荐方法能够更有效地向用户提供国潮文化资源。[创新/价值]分析公众文化认知特点并证实了公众文化认知存在局限性,从认知增强的角度提出国潮文化资源推荐策略,以帮助其获得更全面、更深层次的文化信息,从而提高全民文化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9.
我们有个理念是“有用才是硬道理”,只有具有了满足目标读者群需求的差异化的独特品质,一本期刊才能从众多期刊之中“跳跃”出来,获得读者的广泛认同和信任,就可以说这个期刊在塑造品牌上获得了基本的成功。  相似文献   

10.
社交媒体兴起后,综艺节目内容传播场域得到拓展,观众角色也随之发生转变,综艺节目在历经大众文艺到垂直细分的内容演变后,其价值重心从“意义生产”转向“关系激发”。聚焦圈层文化的垂直类综艺节目想要赢得市场、扩大文化影响,势必要突破圈层禁锢,通过内容深耕激发圈层内部认同,以话语拼贴拓展圈层文化的传播场域,在保持圈层文化独特性的基础上积极与主流文化对话、交流,进而实现更为广泛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革命加剧了品牌和品牌之间的竞争,地方品牌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保持自身品牌的竞争力,抢占市场份额格外引人注目.乡土文化作为现存最好的造血材料和培育平台,能为地方品牌发展注入新的元素,令其保持独特的竞争力.但乡土文化在地方品牌具体运用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如定位、包装、管理、推广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从乡土文化、地方品牌、政府的角度展开研究,为企业在实战中更好地运用乡土文化进行品牌塑造提供一定方法上的指导,有效地解决具体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2.
胡钰 《当代传播》2022,(6):55-58
国潮是近年来兴起的时尚传播现象和文创发展热点。发展时间虽不长,但在现实中已从一个抽象概念成为一股时尚潮流乃至一种普遍社会消费行为。本文从消费文化角度阐释了国潮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和内在动力,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反思,提出了基本理念。国潮要成为“持续之潮”需要把握文创理念的基本规律,以更深厚的传统、更活跃的创意、更前沿的技术、更稳定的品质、更积极的传播,成为中国迈向文化强国进程中的强大推动力和耀眼闪光点。  相似文献   

13.
文化认同和情感认知是城市品牌形象塑造中的两个核心概念,而城市宣传片、城市纪录片、城市微电影等影像化传播方式能够在不同维度、不同层面构建起不同的情感认知和文化认同,为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提供有力支撑。如何通过影像化传播构建城市品牌的文化认同并提升情感认知,是本文探讨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重视作为乡村软实力的乡村文化建设,塑造独特的品牌文化对乡村文化延续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总结浙江省乡村振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分析“竹笛之乡”文化品牌在品牌功能、品牌内涵、品牌的VI建设等方面的要点,研究杭州中泰竹笛文化“品牌化”的发展路径,同时在调查探讨的基础上,研究“竹笛之乡”文化品牌建设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5.
党报的名称、标识、内容设置、版式等有形识别标志,受众对党报的感受、认同、亲近和信任.以及党报的政策权威性、新闻影响力、舆论引导力、文化传播力、市场竞争力和销售能力,构成党报品牌。在当代传播大变局中传统党报如何抉择、创造、奋进?《湖北日报》近三年持续三轮改版,以改革创新实施品牌塑造,初步实现从传统大报、发行大报到品牌大报的嬗变,有效提升着党报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文化“走出去”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有效途径.本文以作为一国文化最主要载体的图书产品为例,借助科学计量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近十年来我国图书出版产业的相关文献,揭示该领域的关注焦点及我国图书出版产业“走出去”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基于文化认同视角的图书出版产业“走出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从我国群众的中国文化认同与外国文化接触情况切入,结合问卷调查SPSS分析、深度访谈等方法得出问题现状,发现我国群众通过不同媒介接触外国文化,从情感、认知、行为意向三个方面对其中国文化认同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虽不足以深刻改变我国群众的中国文化认同,却在一定程度上对其文化认同造成冲击.  相似文献   

18.
回望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走过的十年历程,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出版社的努力下,我国图书对外输出的成绩每年都在稳步上升,特别是近些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版权交易量呈明显上升趋势。虽然说十年来摸着石头过河的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翻译人才匮乏、原创内容落后等,但是我们却可以从成绩中清楚地看到十年前种下的小树现已经茁壮成长起来。细数十年来“走出去”的成绩,我们会猛然发现既有我国出版集团海外并购的壮举事例,也有像莫言、麦家等名家之作红遍全球发行多个语种的骄人战绩。这些成绩的背后,都离不开文化品牌的塑造建设。笔者一直认为在“走出去”工作中,文化品牌的塑造必须从图书内容抓起,有了良好的图书品牌才能升华为文化品牌,才能最终代表中国的形象。  相似文献   

19.
根据实证研究发现,影响中外大学生对华态度的最重要的几个因素为“政治民主”、“科技产品”与“传统文化”。有留学经验的大学生与不曾出过国的大学生对中国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由此,研究指出,我国亟待塑造起与政治、经济、文化实力相匹配的国家形象,人际接触对塑造国家形象的作用不容忽视,鼓励我国大学生出国留学并吸引外国留学生来华对于增强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的效果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传统文化是文化之“根”,影视作品是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本文从传承、升华和解构三个方面分析传统文化在当代影视传播中的特征,认为当代影视作品中的传统文化传承体现在心理结构的再现与认同、精神气质的延续、民俗风情的再现;文化升华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对“家国一体化”思想的展现及对多种文化表征的“杂糅”;文化解构则体现为“戏说”中的古今对话、情感表达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