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马秀兰  周丽 《新闻世界》2024,(3):101-103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的传播实践不断焕发新活力。本文以微纪录片《美美与共——“一带一路”上的文明对话》为例,探析其共情传播策略。从共情传播意义看,“一带一路”题材微纪录片能促进民心相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破偏见,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从共情传播条件看,《美美与共》具备“情境:环境条件”“内容:情感条件”“方式:身体共在”三个条件;从共情传播策略看,该纪录片通过“自我”与“他者”双重讲述加强角色认同,通过符号互动,构建共通意义空间,网状化叙事,构建集体记忆等策略,实现共情传播。  相似文献   

2.
转文化传播是对跨文化传播的发展和超越,以多元、平等、间性、对话、融合为特征,是适用于我国国际传播的一种新兴理念。中外合拍纪录片《通向共同富裕之路》具有典型的转文化传播特征,由中国问题专家罗伯特·劳伦斯·库恩担任撰稿和主持,并作为首届“中国影像节”重点节目在全球进行了展映。本文从议程设置、对话叙事和共情修辞三方面分析该片的创新之处,总结当前运用转文化传播范式的中外合拍纪录片在国际传播效能提升方面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破解国际传播话语失衡困局的视角,探讨短视频等新传播形态和平台在跨文化语境下的适配力。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是传播好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以主流媒体、自媒体、普通民众为代表的多元传播主体,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构成了传播“和”文化的内容矩阵,通过价值理解和情感共振搭建审美情境,形成跨文化共情合意空间,自主可控平台的出海则为此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保障。跨文化话语调适的根本目的在于在国际舆论场上建构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理念,从话语实践出发对冲西方话语霸权的内容池,再逐步过渡到多元文化共存和打破原有西方中心主义的认识体系,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视觉设计语法理论,深度研究曾引发海内外国民高度关注的《中国国家形象片》,发现该片通过“再现”功能下的传播内容隐喻设计、主体“互动”意义下的传播距离设置、镜头“构图”设计下的传播信息表达,充分实现了影像表达。因而进入“读图时代”后,新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可通过视觉语法把握影像“再现”“互动”“构图”的功能,来促进观众进行主体互动进而加快认知递进的过程,以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5.
赵雪倩 《今传媒》2023,(10):33-36
本文基于“自我讲述”与“他者视域”融合视角,从纪录片多模态话语出发,揭示了“他我融合”第三视角在主题呈现、话语互动和社会传播三维向度的叙事话语策略,提出了纪录片的跨文化叙事可以通过文本和影像的巧妙叠加、隐转喻诠释与互文重构等策略,以提升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效果,旨在为我国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数字媒介语境下中国叙事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是数字叙事学,考察对象是国际传播语境中的文本实践,核心要义是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文本、新语言、新生态。中国叙事体系构建实际上包含三个内在统一的切入维度:一是形态层,即“文体”意义上的叙事形式问题;二是语义层,即“语言”意义上的叙事语法问题;三是传播层,即“体系”意义上的叙事实践问题。“新文本”旨在从形式逻辑上回应故事出场的“文体”问题,具体包括视觉转向维度的符号呈现策略、情感转向维度的语义修辞策略以及游戏转向维度的情景创设策略;“新语言”主要从语法逻辑上回应故事表征的“结构”问题,具体包括图像叙事、情感叙事、互动叙事三种主要的叙事策略;“新生态”重点从实践逻辑回应故事之间的“互文”问题,具体包括嵌套、转换、协同三种常见的跨媒介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化传播格局和视觉文化占据主导的时代背景中,纪录片的影像表现力关系到跨文化交流与对话的效果。纪录片创作的影像思维体现为以长镜头为主进行忠实记录,以真人扮演或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情景再现,以及通过视觉造型实现表情达意。  相似文献   

8.
宁薇  焦冰洁 《今传媒》2024,(1):88-91
社交媒体环境下,受众情感的共鸣与认同是历史类微纪录片传播效果提升的关键所在。本研究基于共情传播理论,以央视历史类微纪录片《国家记忆》官方抖音账号为研究对象进行内容分析,梳理总结了其在共情传播方面的策略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形式、调动受众参与热情,丰富内容、满足受众情感需求,积极互动、回应受众情绪等共情传播策略,旨在助推历史类微纪录片讲好历史故事,引导受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形成科学的历史认知与价值共识。  相似文献   

9.
郑荣 《采.写.编》2023,(3):160-162
历史纪录片将镜头对准过往的人、事、情,其“纪实性”与“再现性”承载着厚重的中国故事,“影像性”与“共情性”创造出雅俗共赏的魅力,从而决定了历史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意义。文章系统总结出了历史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优势特征,提出了当前历史纪录片存在的问题,继而从讲好中国故事的角度提出了历史纪录片叙事策略,从崭新视角审视历史纪录片创作与传播价值,为此类纪录片更好地策划和创作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符号在相异文化间流动,他们通过跨越文化元语言集合的符号活动进行彼此间的交换和理解。在移动社交中,短视频更能实现直观、通俗的传播需求,进而能高效地聚合多重符号意义。本文以"英国小哥看中国:解码新时代"系列短视频为例,通过符号叙事研究探讨短视频文本中运用了哪些跨文化符号?短视频跨文化符号叙事的过程是怎样完成的?本文基于对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的叙事分析,揭示了共同解释项的跨文化锚定、跨文化符号的视觉传达、文化间同质性符号建构等过程,我们认为:第一,短视频跨文化传播中的中国文化符号已生成多样化的新符号,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动态聚合才能构成一个完整意义的全文本,进而得以实现民族凝聚、精神激励、价值整合的跨文化符号传播功能。第二,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传播应当特别关注非语言符号的叙事功能,符号互动的核心在于"意义的互动",短视频的跨文化叙事使多层次、多元的文化能够被转化为灵活动态的符号文本,进而通过发出者和接收者的文化间互构生成可沟通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11.
陈婉颖 《传媒》2023,(14):94-96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舆情治理成为媒介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如何利用新闻短视频来纾解网络舆情成为媒体机构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在解析“共情”内涵的基础上,探索如何在共情层面做好新闻短视频的叙事,从叙述者视角阐释、视觉语法、叙事语境三个维度梳理出强化互动和通感的共情叙事逻辑。最后指出了网络舆情中新闻短视频共情叙事应注意的问题,以期为新闻短视频在舆情治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通过对普通人的真实记录,利用纪录片的视听语言、空间叙事,通过自叙和他叙等影像功能,以柔性叙事代替刚性宣传,讲好中国故事,在国际传播中实现社会共情,向世界展示美好、温暖、可敬的中国形象,是笔者拍摄纪录片《义乌有个“阿依乐”》的初衷。然而,要讲好这个故事实属不易。  相似文献   

13.
当下,城市广电积极“走出去”,致力于中国文化、中国故事、中国声音的传播,正逐渐成为国际传播的生力军。从讲好“城市故事”到讲好“中国故事”,城市广电面临全新的挑战。“共情叙事”充分发挥城市广电的资源优势,用小视角、平民化的讲述方式,以情感的沟通、理性的说服、价值的认同为信息符号,激发海外受众的共鸣,是城市广电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一个创新突破。  相似文献   

14.
李政 《青年记者》2017,(20):76-77
纪录片是一种与电影相伴而生的影像叙事文本,也是一种影像建构的历史话语.①综观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故事化”是其经久不衰的呈现技巧之一.从学理层面讲,“讲故事”属于叙事学的范畴,其本源来自于对神话及民间传说的研究.按照法国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的观点,叙事包含三个层次的概念:叙事话语、故事和叙述行为,在叙事文本和想象世界之间存在着“顺序”“时间”和“视角”三种关系.②叙事者采取何种视角、使用何种语法规则,以及如何呈现事实来建构故事,直接关系到叙事客观效果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让历史文化“活”起来的关键在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电视媒体要立足于影像化、网络化、信息化的传播生态以及接收新语境,创新传播手段,以共情叙事升华情感力量、以场景营造强化情境张力、以跨屏互动扩大情感共鸣,运用共情传播、电视“活化”的方式,使历史文化资源真正“活”起来。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化时代,纪录片承担着促进人类相互沟通和理解的文化使命,有助于全球化格局中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以第29届阿姆斯特丹节获奖作品《摇摇晃晃的人间》作为案例,对其叙事展开分析,以期对当下中国纪录片实现"中国故事"的跨文化对话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7.
马龙  刘逍然 《传媒观察》2023,(1):102-110
从跨文化传播到转文化传播,文化在传播过程中顺势而为,蜕变呈现出相互交织的态势。本文从理论、实践探索、案例分析三个层面,基于“洋葱模型”理论,对转文化传播视角下的非虚构内容作品进行观察与分析,面对全新的传播挑战提出可供参考的解决策略:内容创新、叙事策略改变、激活潜在受众群体等。《文化相对论》作为2022年最新推出的跨文化交流节目,从节目形式、内容设置以及传播路径上都进行了“转文化”实践,提供了塑造相融相通性文化价值观的研究样本。  相似文献   

18.
杨华雪 《视听》2023,(5):81-84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提供了全新的路径,受众对纪录片的观看习惯和审美角度也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因此,纪录片创作需要在内容、形式、传播等多方面积极寻求突破,不断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文化类纪录片《“字”从遇见你》在叙事层面通过年轻化、短小化、现代化的表现手段,不断探寻汉字之源,在视听呈现上通过高科技的数字技术、风趣与严谨并存的解说词设计、拟人式的动画手段不断呈现汉字之美,同时在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上进行宣传,实现分众化传播,为我国文化类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提供了全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兼谈《世博零距离》创作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纪录片是真实地记录和表现人或者事物历史和现实存在状态的一种视觉艺术形式,或者说是一种具有艺术和社会学意义的多媒体语言。从本质上说,纪录片就是叙事。叙事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叙事的内容,即“说什么”,是故事层面;二是叙述的方法,即“怎么说”,是表达层面。一部记录片的叙事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故事是怎么讲的,在纪录片中结构通常是叙事最直接、  相似文献   

20.
王海燕  柴雪彬 《今传媒》2024,(3):106-109
“拉伊卜”作为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的吉祥物,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尤其得到了我国受众的喜爱。本文运用符号学和传播学相关理论分析发现,“拉伊卜”形象是基于文化内涵的“像似符”建构和基于视觉共通的符号解构,经过拟人化和叙事化的视觉修辞后走向受众,受众基于“饺子皮”等形象与“拉伊卜”形成视觉共通,从而实现受众破圈以及彰显体育精神、国家形象和地域文化等视觉说服效果。“拉伊卜”的成功出圈得益于技术赋能传播的全过程,对于体育赛事吉祥物的创作与传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