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互联网思维,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关注融媒体、研究融媒体、用好融媒体对做好新时期人大新闻发布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河北省人大新闻发布工作为例,对融媒体给人大新闻发布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完善对策:一是精准发力,把握舆情端口;二是创新方式,增加传播平台;三是善用素材,创新发布手段;四是市场化运作,打造专业团队;五是横纵交互,构建闭合环状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2.
易欣 《东南传播》2023,(3):43-45
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央视网、《人民日报》等媒体刊发大量新闻图片,以新闻配图、图片新闻、图片专题、图片多媒体等形式对党的二十大进行全方位报道,发挥了独到的作用,取得很好的传播效果。在融媒体传播环境下,报道重大议题新闻,新闻摄影勇挑重担,增加强势,多媒互动,美化版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后,全国广电媒体履行使命、守正创新,打造了一大批阐释新思想、礼赞新征程、讴歌新时代、宣传二十大的精品力作,通过新闻专题、纪录片、理论节目、融媒节目等全方位、多品类、融合播报的方式宣传党的二十大。广电媒体在创新创意、讲好故事、深挖地域特色、技术赋能、融合传播等方面展现出新作为、新气象、新特色、新格局,本文重点分析探讨二十大主题宣传所蕴含的共性、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4.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人民日报》作为担负着深入宣传、阐释二十大报告任务的主流媒体,推出了系列融媒体作品并在人民网设立“党的二十大报道专区”和“大型融媒体报道专题”。从内容生产和知觉传播两个方面来看,《人民日报》的融媒体创新实践呈多模态报道模式。以《人民日报》对党的二十大报道为例,针对出现于文本和传播事件之中的现象,通过研究多种符号整合为一个整体的新闻作品,考察多模态融媒体新闻的模式属性及传播潜力。  相似文献   

5.
詹柳英 《新闻战线》2022,(22):47-49
本文结合四川资阳新闻传媒中心“喜迎党的二十大”系列宣传报道,从策划引领、形式创新、生动写作、精心编辑、多维传播等角度,对传统媒体如何做好重大主题宣传进行探讨,以期对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6.
马为公 《中国广播》2006,(11):18-19
新闻媒体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人们通过媒体了解信息,了解外部世界,通过媒体表达意愿,表达观点;媒体向人们发布信息,不同类型的媒体通过不同手段发布不同类型的信息;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媒体的传播手段和传播内容也是多样性的。这种传媒与受众两个方面的多样性,决定了我们新闻从业人员不仅有责任向受众提供  相似文献   

7.
李伟  闫素 《中国记者》2022,(11):49-50
<正>党的二十大举国关注、举世瞩目,是各大媒体2022年最重要的报道任务。而通过创新传播形式,传播好、解读好党的二十大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耳入脑入心,更是报道工作的重中之重。与五年前党的十九大相比,此时中国的媒体融合已经走向纵深阶段,其中一个明显的变化是,短视频已经迅速成长为用户规模仅次于即时通信的网络应用。随着用户规模的增长,短视频的价值已经不仅仅是娱乐和社交,其信息传递功能、舆论引导功能也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8.
网上新闻发布会是在一个虚拟的新闻发布现场,通过网络将无限分散的与会者组织起来,完成信息初始发布及与会者交流探讨的传播活动。从传播者(新闻发布者)的角度看,网络具有空间大、即时性强等优势,它给予信息发布者以充分的发布空间。而且,发布会本身能减少传播环节,降低传播费用,在时间安排、记者集结等方面自由、高效;从受众(采访者)的角度看,记者采访写作、发稿速率快,信息传递准确、丰  相似文献   

9.
匡野  丁浩沨 《今传媒》2023,(9):28-33
党的二十大期间,“央视新闻”抖音号紧扣各阶段宣传任务重点,综合运用多种传播模式,使大会关键信息以及核心精神得到了广泛传播,为主流媒体重大专题短视频报道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新范式。本文利用文本分析法,对“央视新闻”抖音号85条党的二十大相关报道进行了全样本分析研究,深入探寻“央视新闻”抖音号在大会进程不同阶段所采取的具体报道策略,洞察其创新趋向,旨在为行业报道水平整体提升树立标杆、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大数据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带来媒体传播渠道和内容形态革命性变化,分析新闻在不同渠道媒体采用和传播情况是构建大数据驱动采编和传播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通讯社国内和国际传播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互联网和新媒体数据格式不规范、转载和引用不注明来源等问题,新媒体的新闻转载引用分析难度大。本文从多源头收集网站、电子报纸、微信公众号、移动客户端等新闻数据,覆盖全球5000余家中英文媒体、40余万个新媒体账户。利用信息智能比对技术,跟踪新闻在全媒体的落地采用,构建新闻转载和引用分析系统,为进一步分析媒体传播路径,掌握国内外媒体传播规律,提升国内外舆论传播力奠定了基础。文中介绍了新闻转载引用分析的工作原理和建设意义,对关键技术实现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闻转载引用分析未来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省级媒体近两年在新冠疫情防控报道方面的探索及实践,探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主流媒体如何进行传播策略的创新,实现彰显媒体公信力和传播力的目标:畅通信息渠道,弥补信息缺口;主动设置议题,抢占话语权;创新表达构建新的话语传播体系;通过“新闻+政务+服务”增加受众黏性;强化叙事能力吸引受众注意力。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深刻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规模化传播、可视化传播等不仅增加了信息传播的广度,也拓展了信息传播的渠道,为重大主题报道增加了活力和吸引力。本文以主流媒体党的二十大系列宣传报道为例,探索重大主题报道的融合与创新,并剖析其规模化、可视化的传播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后,主流媒体纷纷布局短视频赛道推出了一系列精彩作品。截至2022年11月9日,《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抖音号共计发布64篇相关报道,取得了显著的传播效果。本文将其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探究提升二十大短视频传播效果的叙事因素。研究发现,叙事主题、叙事方式和标题文本均对传播效果产生一定影响,叙事声音和话题标签的相关性则并不明显。鉴于此,本文提出主流媒体应设计特色式标题吸引用户,运用多元创新的形式和亲民语态,全方位、分阶段地展开会议报道,以实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4.
曾祥敏  李佳佳 《传媒》2023,(24):15-17
<正>顺应融合势态,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是党对新闻舆论工作总体传播效果的要求,也是主流媒体守正创新的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再次凸显了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的重要性,也对在全媒体时代如何提升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提出新要求。在当前舆论生态中,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面临着“自媒体”舆论生态的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15.
一、媒体形态变化背景下坚守电视新闻真实性的现实意义媒体形态变化主要是指新闻信息来源、新闻信息发布方式等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作为重要传播信息途径之一的电视新闻,其传递的信息和理念,已逐步成为人们效仿的对象和言行的指南.在信息来源多元化的当今,坚守电视新闻真实性,对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正>在党的二十大报道中,地方媒体如何找准激发流量的“催化剂”,在全国平台发出大声量?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立足“五个求新”,积极探寻重大会议报道的影响力密码,推出一批内容有意义、呈现有意思、传播有效果的报道。党的二十大会议期间,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要媒体共发布党的二十大有关报道3450余篇,全网传播量超5.21亿,多条抖音视频播放量超过5000万,多篇稿件获上级主管部门肯定。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就深入推进媒体融合、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着眼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明确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8.
主流媒体是新闻传播的重要内容,在新闻传播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信息传递价值。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对主流媒体传播形成一定的冲击,但与此同时,也冲击主流媒体新闻传播模式的创新、新闻信息的有效性多样性传播注入新的动力。对此,本文着重分析新媒体、主流媒体及社交媒体的概述,论述新媒体时代下主流媒体新闻传播形式的变化,提出新媒体时代提升主流媒体新闻传播力对策。  相似文献   

19.
宋扬 《传媒》2024,(4):38-4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人民日报“组织振兴引领保障乡村振兴”系列调研报道紧扣时代,围绕重大主题宣传主动设置议题,务实创新,通过精心策划、扎实调研、创新叙事方式,夯实新闻主业;深刻把握新媒体传播规律,在媒体融合道路上不断壮大主流媒体传播声量,实现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20.
新闻宣传是媒体向广大读者传播信息的手段,及时发布准确的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是它的主要功能,一旦报道中出现导向错误、新闻失实、文字差错等问题,不仅影响信息的传递,也会动摇媒体的公信力。本人作为在编辑岗位上工作了近二十年的"资深"媒体人,总结了一些容易出现的新闻差错,以期给新入行的朋友一点提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