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 毫秒
1.
作为文化遗产的守护者、研究者及传播者,博物馆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数智技术的变革发展推动了博物馆的转型升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技术中介的时空互嵌与关系整合已成为数字智能时代的显著特征之一。本研究以关系时空为切入点,探讨数智活化文化遗产的义理通路,阐释传统文化与数字科技相互赋能的关键,挖掘数字化重连在文博转型中的价值内核,并对“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的数智实践路径展开详细探讨。本研究试图勾勒出数字技术环境下博物馆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传播的图景,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建设性思路。  相似文献   

2.
刘琴 《现代传播》2022,(9):33-42
死亡是一种生命现象,对离场具身的死亡纪念是治愈悲情、缓解死亡恐惧的文化坚守。在哲学与宗教、东方与西方的多重语境中,存在灵肉对立与统一的不同观点,但其共通性体现在:精神不朽是来世哲学的基础。在宗教的尽孝与世俗的声望记忆中,媒介充当着勾连生死叠合的技术通道,特别是元宇宙的来临,虚拟仿真技术营造的智能数字人能够模拟逝者的情感进行“再生交流”,再现其精神不朽,延续了离场具身的生命价值,拓宽了数字记忆的丰富内容。因此,在技术幻影中,离场具身的拟化同在得以实现,数字永生成为可能,它不单是一种记忆的姿态,而是理想激励以获得“第二人生”的自由复制。在正确辨识数字永生的技术幻觉时,也要正视其情感假体可能带来的伦理与隐私风险。  相似文献   

3.
4.
数字人文研究体系对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学的理念与模式产生了显著影响,给图情档学科带来新的发展空间。目前,数字人文对档案学研究的影响多体现在理论前瞻与对象选择层面。如何推动二者在研究路径与方法层面的深度交互,充分发挥档案学理论与方法的效用,发掘档案资源的多维价值,是数字人文视角下档案研究的核心问题。本研究首先分析数字人文环境下档案研究路径与方法变迁的依据及映射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发现”“重构”和“故事化”三原语为主线的档案研究路径基本模式,形成数字人文视角下档案研究的方法论体系。其次,基于档案价值视角将三原语操作化为具体的技术序列,形成数字人文视角下档案研究的微观技术系统。最后,以吴宝康档案数据为案例对象,对所提方法论及技术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检验。数字人文视角下档案研究的路径与方法重组,将对档案学理论、实践方式以及学科间的深层交互产生一定影响。图11。表2。参考文献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