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边形的内角和"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一章中的一节内容,主要任务是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简单应用,其中蕴含了重要数学思想和方法.笔者结合多媒体课件设计讲授了此课,教学效果良好.学情:学生已经掌握了多边形的基础知识,即多边形的概念、对角线、以及正多边形的概念.教参把"多边形"与"正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放在第一课时  相似文献   

2.
<正>【设计理念】《多边形的内角和》是苏教版四下的一节数学活动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具体的活动,发现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教材是在学生探索了三角形内角和及认识了多边形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展开设计的。教材从简单图形开始,依据三角形内角和的结论,依次对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进行探索,运用"转化"的思想求出这些简单图形的内角和,然后对探究  相似文献   

3.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探索多边形内角和".) 教学目标: 在掌握了三角形内角和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认识多边形内角和与四边形和三角形内角和之间的相互转化,由此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科的精髓,是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只有领会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有效地运用知识,形成能力。不久前听了一节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多边形的内角和”的课,上课教师仅作简单推导后就给出n边形的内角  相似文献   

5.
<正>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在学习了三角形内角和和三角形外角概念之后,安排了1课时的"三角形的内角和(2)".具体内容有四部分:一是认识多边形、正多边形以及多边形的外角;二是多边形内角和的推导;三是多边形外角和的推导;四是多边形内角和、外角和的相关应用.基于《课标》提出的"引导过程探索,灌输数学思想,积累数学经验"的要求,笔者对该节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在此,与各位同仁切磋交流.  相似文献   

6.
北师大版“§6?4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1)”在整个教材编排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蕴含的转化、从特殊到一般等思想,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各种特殊四边形、圆的相关内容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因此,把这节课设计成一节探索活动课,通过将多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并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方法,探索求得多边形内角和公式,从而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与巩固过程,经历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经历应用数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与态度。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141页。【教材简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内角和的基础上展开的。本课的教学应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为起点,教学目标是通过渗透方法教学,凸显过程,使学生充分感受结论的得出及规律的产生过程,掌握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进而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方法。【课前准备】实物投影,工作表,三角板(直尺)。【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如果有一个三角形去掉一个60度的角,剩下的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请大家动手…  相似文献   

8.
北师大版"§6.4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1)"在整个教材编排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蕴含的转化、从特殊到一般等思想,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各种特殊四边形、圆的相关内容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因此,把这节课设计成一节探索活动课,通过将多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并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方法,探索求得多边形内角和公式,从而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与巩固过程,经历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经历应用数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与态度.  相似文献   

9.
教学苏教版四下《多边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操作、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活动中发现数学规律,建构求多边形内角和的数学模型,感悟抽象、推理、建模等数学思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分割的起点由多边形的某个顶点平移到多边形内的某个点,再移到多边形边上的某个点,这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提升其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0.
1课例介绍111教材分析11111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选自华东师大实验教材《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四节的第一课时,是一堂探究活动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瓷砖的铺设以及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的有关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用正多边形拼地板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必要的数学方法,进一步认识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既提高了学生观察、操作、推理、交流合作等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又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在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探索性、创造性和美感…  相似文献   

11.
多边形的内角和的主要任务是在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的规律,并能进行简单应用,本人结合多媒体课件设计讲授了此课,教学效果很好。一、教学背景重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及外角和定理,体会类比、转化的数学思想,体会掌握从特殊到一  相似文献   

12.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6~97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规律的过程,在观察、操作、计算、推理等活动中发现并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规律。2.使学生在探索、发现多边形的内角和规律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感悟从简单想起、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积累发现和提出问题以及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3.
<正>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4.1多边形(1).这是浙教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章"平行四边形"的第1节"多边形"的第1课时.我把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成以下五个环节:1关于四边形概念的类比学习;2关于"四边形内、外角度数和"结论的探究学习;3关于四边形内角和定理的运用学习;4运用四边形内角和定理、外角和推论解  相似文献   

14.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6~97页“探索规律”的活动。课前思考:“多边形的内角和”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探索规律”的活动,其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感悟从具体现象出发发现和归纳数学结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笔者聆听了几位老师的公开课,教学内容为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材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5.1多边形(2),现选取其中三位老师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教学片段供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标准》中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提出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笔者对《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节内容设置了如下的三级训练:一、如果你顺利完成了这部分题,你的“双基”已经过关了1.过五边形某一顶点的对角线有条,它们将五边形分成了个三角形。所以五边形的内角和为。2.八边形的内角和为。3.一个多边形每个外角都等于72°,这个多边形是边形,其内角和为。4.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为144°,这个多边形是边形。5.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080°,求它…  相似文献   

17.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66、67页。【设计思考】为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笔者及团队围绕学生“学什么(学习目标)”“学得怎么样(评估证据)”和“怎么学(学习活动)”进行逆向教学设计,以期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目的。对应学习目标,本节课的评价标准是能把多边形通过分割转化为三角形,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推理出多边形的内角和。  相似文献   

18.
当今要改变传统的死板的教学方式,就要引导学生创新方法,创新思路,要求学生举一反三,一题多解。只有在这样的潜移默化的训练中,慢慢引导,才可以达到目标。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教师向学生展示出不同的三角形、四边形和多边形,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会求哪些几何图形的内角和,给出结果和计算方法。对于多边形,学生不会进行求解,教师可以顺理成章的提出问题,"五边形、六边形等这样的多边形的内角和该如何求解?"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相似文献   

19.
周海斌 《小学数学教育》2022,(Z4):121-122+141
<正>“多边形的内角和”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安排的“探索规律”的内容,笔者执教本节课前,找了几个六年级学生帮忙剪多边形纸片用作实验学具。和他们闲聊:“你们还记得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吗?”学生们都不好意思地笑笑,摇摇头,不过有个学生说:“我知道探索的过程,需要把多边形进行分割,转化成三角形来思考。”其他人则附和道:“这个谁不知道呀!”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为什么学生把公式忘了,  相似文献   

20.
<正>课题: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下册96、97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等具体活动,探索并发现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它的边数之间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表示所发现的规律。2.经历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过程,积累一些探索和发现规律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3.在参与探索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感受数学活动的挑战性和趣味性,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