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遗产线路关注的不仅仅是遗迹,而是在历史使用中产生的相互联系。笔者认为文化线路的精神是当地传统与人们的迁徙相融合的结果,当研究动态的文化线路时,这种精神性变得更为复杂。本人以梅关古道作为案例来研究文化线路的重要特性以及对文化线路的价值与场所精神的阐释。文章第一部分是理论方面,第二部分利用理论来阐释梅关古道的场所精神。  相似文献   

2.
传统文化类视听节目让中华传统文化以更亲切的方式走进大众心中,在其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过程中,“再媒介化”创新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主要实现路径包括:从新视角出发创新传统文化的语态表达方式,用现代化、国际化的新制作打造国风美学,借助新技术调动受众共现“再媒介化”的参与式创新等。深入探究实现传统文化“再媒介化”表达的创新路径,可为有效推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传播破圈,为推进全球受众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提供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3.
《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决定》明确要求,实施"浙江历史文化记忆工程".《浙江省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浙江省档案局关于大力推进档案文化建设的意见》对实施"浙江历史文化记忆工程"作了全面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实施项目、主要任务、扶持形式,确定了重点实施浙江名人、浙江方言、记忆浙江、著名村镇、家谱、家庭和浙江档案文献遗产和文献编纂等8项全省重点项目,并要求全省各地统筹推进具有地方特色的项目,构建"浙江历史文化记忆工程"的框架体系.这标志着我省档案文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4.
在考察视觉文化和视觉表征的各种思想之后,本文选择从"老照片"这一独特文化现象的流行趋势入手解读其人文审美的意义。通过"老照片"在符号学视野下的新解与其在历史传承、文化意蕴上等不同怀旧话语的分析,使其为当代视觉文化研究灌注新的生机与活力。文章最后,结合摄影师的文化态度表明"老照片"的文化立场,真正使其上升为社会责任与担当。  相似文献   

5.
陕西师范大学鲍海波教授的《文化街区媒介意义研究》一书,通过分析后工业时代古城西安几大文化街区“再生”的媒介意义及其表达形式,深入阐述了媒介文化视域下文化街区的媒介意义,开辟了城市文化街区研究的新视角,是一部难得的探寻城市“乡愁”的文化记忆之作。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社会语境中,仪式活动不仅体现在宗教场所,也渗透在日常生活结构中。随着现代媒介的发展,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媒介本身也逐渐仪式化,特别是在传统文化类的节目中,一些电视节目借助于仪式化内容的设置、传播,使得节目本身成为一种"媒介仪式",召唤了无数电视受众积极参与。而在此过程中,观众的集体记忆被唤醒,在仪式活动中开展情感的互动连结,完成客体向主体的转化,并最终实现文化和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7.
以南京地区15所高校图书馆场所和读者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从场所精神理论的角度对图书馆空间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以期为高校图书馆环境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媒介技术的视觉化,媒介呈现方式由"景观化"向"奇观化"转变,本文在道格拉斯·凯尔纳的"媒介奇观"论的基础上,以当代电视文化奇观——《我爱记歌词》为个案,论述电视媒介对于奇观的塑造,继而分析其媒介背后的动力根源,最终试图对电视奇观乃至媒介奇观进行辩证认识和反思。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古代的建筑文化精髓——门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对其体现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实力进行了阐述,从门的设计价值中能够发掘出更多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媒介文化在观念层面的作为与其在基础层面的作为珠联璧合,互文印证,不仅为社会转型提供了生产力方面的保证(即基础层面的保证),而且还提供了观念上的支持.媒介文化在观念层面的作为主要表现在媒介文化为大众生产消费欲望和消费观念,说服并驱动消费者将"消费"作为存在之第一要务.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时代,历史文化景点的竞争着眼点已不仅在于吸引游客,还在于通过媒介塑造价值,生产意义,凝聚认同,创造具有独特意涵的文化符号。"微故宫"公众号运用超视觉、"虚拟实在"、超文本等多种视觉表现方式,达到增强受众对事件的卷入感,引导受众观看、连接身体感受、激发情感沟通等传播目的,开创了新的视觉体验。这种策略不但没有损坏真实客观性,反而表达了一种更深层次的身体层面、情感层面的真实,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觉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2.
古建筑是中华民族历史遗产中的瑰宝,是历史文化的载体。龙游古建筑历史悠久,境内现存有300多幢古建筑,反映出明代到清代的龙游建筑发展的脉络。龙游古建筑集石雕、木雕、砖雕于一体,工艺精湛,艺术性极强。将那些散落在县境内各乡村的不同历史时代、不同风格特征、不同文化内涵,并且具  相似文献   

13.
毛纳 《云南档案》2014,(5):35-37
本文将对我国档案部门开展的"城市记忆工程"这一活动的基本状况进行简要论述,并说明档案工作者及其普通民众在寻找、保护、保存和研究城市记忆的过程中应该具备文化先觉性和自觉性,这些先觉性和自觉性有助于唤起社会各阶层对城市记忆的责任感,并最终找到文化的归属感,推动"城市记忆工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15.
档案文化产品的宣传工作离不开社交媒体的运用.文章基于网络调研和现状梳理,借鉴“故宫淘宝”在社交媒体上的宣传方式,分析其在微博和微信平台上的传播特点和传播效果.文章认为档案文化产品的宣传应充分利用社交媒体传播平台,构建多平台推广,丰富传播形式,及时发现社会热点与传播内容相结合,并与大众保持联系,不断完善宣传工作机制,最终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  相似文献   

16.
宋楚乔 《新闻前哨》2014,(12):17-19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积淀中,发展出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这是一个无尽的宝藏,而它并不意味着生硬僵死的东西。[1]它是现代的,也是传统的。随着电影、电视的迅猛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机遇。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以儒释道,“文以载道”是其传统。实际上,“文以载道”历来都是中国文艺作品的主流创作传统与评判标准,能否传达出正确的价值观和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7.
肖燕 《新闻世界》2011,(8):258-259
文化惠民是党和政府近几年亲民政策、爱民政策的体现,也是"执政为民"理念在文化上的具体反映。把人民对文化的需求上升到基本文化权益的高度,充分说明我们党对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高度重视,拓展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公民权益的内涵,体现了文化发展中的民生价值理念,具有十分深刻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介绍"城市记忆工程"的理论基础和发展现状,本文分析了档案记忆观视野下,档案编研为"城市记忆工程"的开展提供的理论和实践支撑,进而论述了城市记忆工程"为档案编研提供的新的发展空间,并就新形势下档案编研工作参与"城市记忆工程"的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论述档案记忆理论范式形成和发展、档案记忆理论范式科学进步性的基础上,对档案记忆理论范式的研究纲领进行了阐述。文章认为档案记忆理论范式作为档案学研究的新范型,需要我们筹划其研究纲领,"有板有眼"地开展研究,以起到范式导航作用。  相似文献   

20.
何鹏 《东南传播》2012,(2):130-132
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和观看行为。摄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形式,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通过先进的技术不断地制造和传播着多种多样的视觉影像,婚纱照和写真集就是其中的两种类型。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人们越来越大胆地通过摄影展示自己的身体。本文以婚纱照和写真集为例来分析人们的身体在现代社会"健康"、"美"、科学"的视觉文化语境下的解放和救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