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刘翔  马晓芳 《体育科技》2023,(6):144-146
体育教育承载着教育不可或缺的精神塑造,品格培养的功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融合到普通教育体系的“体教融合”理念促进了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但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如何充分利用“体教融合”进行发展却并未得到有效落实,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体育教育受重视程度不够,教育教学手段跟不上时代需求,场地设施条件局限等外因;学生学习兴趣淡薄,教师教学“新”能力有欠缺,政策支持不聚焦等内因。为此对高职体育教学研究提出建议:优化顶层设计,落实五育并举;完善统筹管理,协同政策保障;匹配职业需求,制定体教方案;培育品牌项目,树立特色品牌。以期充分发挥“体教融合”的优势,推动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毛泽东于1917年在《新青年》发表的文章《体育之研究》中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蔡元培先生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一方面,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教育作为体育的重要社会功能之一,“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这样的“体教融合”思想早在西方古罗马时期就有论断。当今,清华大学提出的“无体育,不清华”“无体育,不教育”的高校学校体育思想观念也已成为社会共识,“体教融合”思想的提出体现的是体育运动向本源价值的复归。体育回归教育是“体教融合”的现实选择与必然归宿[1]。  相似文献   

3.
体教融合是新时代我国体育事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议题。基于体教融合“是何、为何、如何”的逻辑框架,对近年来体教融合的研究热点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发现:现有研究从培养模式、抽象认知、现实判断、辩证认识、本质探寻、时代发展等多维度对“体教融合是何”进行学理阐释;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教育逻辑及科学逻辑5个维度对“为何提出体教融合”进行论析;从多维影响因素及实现路径对“如何实现体教融合”进行探究。研究热点集中于体教融合的概念内涵、出场逻辑、影响因素、实现理路等方面,呈现出研究领域与规模日趋拓展、研究内容与方法日益丰富、学校体育与教育关系回归理性、竞技体育转向可持续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化等变化趋势。未来应以问题意识为导向,通过理论先行为体教融合实践筑牢思想基础,通过解决实践难题落实体教融合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4.
深化体教融合是以贯彻“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立足于新时代体育事业转型发展要求,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推动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时效性、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在分析我国新时代体教融合的发展理念和内涵的基础上,探讨我国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发展瓶颈,在树立体教协同育人、多元开放融合的现代化治理理念基础上,研究建议从目标、资源、措施的一体化融合上改革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机制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体教融合在树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前提下,意在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中,为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探究体教融合背景下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要义。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及内涵,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体教融合、学训结合;赛事引领、以体育人3个方面分析学校竞技体育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基础性工作,提出“纯竞技体育”观念壁垒亟待消解、“体”“教”融合主导地位需明确、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理念需加强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6.
“体教融合”概念的提出,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和学校体育工作问题解决的必经之路,也是对教育和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优化改善。本文从教育理念本质出发,结合文献资料,浅谈“体教融合”现有成果与不足之处,进而深入推进体教融合,提出有效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7.
体教融合是体育强国、教育强国的重要抓手,更是新时代体育和教育部门工作的重点,其内容丰富、内涵深邃,是教育、体育融合发展的指导性纲要文件。但是,目前体教融合还面临着教育和体育发展的分离、主体内生动力缺失、体育功能单一功利化、家庭和社会体育缺失、后备人才培养不畅等问题。要通过全面落实体教融合制度设计,推进青少年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体教融合主体责任,切实调动其发展内驱力;贯彻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理念,融合体育教育的价值功能;落实“家-校-社”联动机制,推动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夯实人才培养的基础,保证高质量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等策略,坚持“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原则,制定切实工作举措,有效配置资源,合力推进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开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体教融合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立足加强学校体育,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对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具有深远意义。以中央深改委关于体教融合重要论述为依据,梳理传统体教融合演进脉络,从政策支撑和现实需求释读新时代体教融合内涵,对比新旧体教融合概念差异,研判新时代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形势,总结现实困境并提出未来发展战略取向。认为新旧体教融合在概念内涵、培养主体、培养目标、关注对象和工作内容上都存在显著差异;新时代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面临协同共治的社会环境、多元共识的体育功能和矛盾重重的培养现实;存在环境失真、制度失灵、机制失衡和模式失新的现实困境;未来发展应注重深化思想融合,营造发展环境;促进目标融合,破除制度壁垒;推动资源融合,畅通培养机制;加快措施融合,创新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10所学校深化体教融合促进体育改革案例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建构体教融合视域中学校体育改革实践逻辑的理论模型,将“体教融合视域中学校体育改革的治理主导力、行动策略及其困境破解之道”作为核心范畴。研究发现,凝练学校办学理念作为学校深化体教融合及推进体育工作改革的具体体现,以此驱动学校确立体育发展目标,将体育发展融入学校办学理念,以此体现以体育人价值,实现二者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体教融合推动学校体育改革的主导力。由提高体育课程质量、丰富课余体育活动、开展科学业余训练、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和建立体育竞赛体系等具体维度组成的体教融合,形成了地方政府、学校等协作深化体教融合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工作的具体行动策略。针对学校体育改革“肠梗阻”问题,提出建立综合保障机制、开展体育综合评价和提升学校对外声誉等破解之道。  相似文献   

10.
该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家庭体育的价值和使命。这不仅是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体教融合发展的现实需求,更是目前推动“双减”政策实施的有效途径。体育和教育的深度融合,需要“家校社”合力,才能更好地在实践中践行“体教”的深度融合。从“三个迁移”和“三个突破”维度,分析家庭体育的价值和使命,从而探索家庭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策略,夯实“家校社”根基,进而深化体教融合。  相似文献   

11.
体教融合战略赋予新时代高校体育工作新的内涵与历史使命。高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应重点关注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在高校体育教育领域的协同发展、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明确新时代高校体教融合的新理念与新内涵。在对高校体育工作进行现状调查和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时代高校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具体策略:基于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消除体教两部门之间的体制和思想壁垒;在“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引导下开展高校体育工作;构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体教融合机制,准确定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发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体教融合进入中国学校体育研究领域以来,强调体育回归教育本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力求释放体育的育人功能与价值,并解决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已成为助力高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研究认为:体教融合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导向体现为推进“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正确贯彻;推进“教会、勤练、常赛”有效落实;推动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体教融合视域下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为体育人文内涵流失,育人环境有待改善;课程内容缺乏特色,专业特点有待凸显;竞赛体系不完善,覆盖面有待提升;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合理性有待提高;退役运动员、教练员缺乏系统培训,教学能力有待增强。体教融合视域下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路径选择为构建体育教学人文环境,增强以体育人实效性;打造强特色体育品牌课程,满足未来职业发展需求;完善竞赛体系,激发资源整合与协同育人活力;构建多维度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建立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过渡期培训体系,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在"健康第一"理念的引领下,体教融合旨在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通过记录会议发言,对武汉体育学院期刊社主办的"体教融合:理念·方法·路径"学术研讨会的会议成果进行了述评。研究认为,体教融合可推动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协调稳步发展。通过正确认识体教融合的全面性、整体性、协同性、特色性和战略性,可以实现对体教融合理念的深层释析与解读。通过从方法学的层面推动体教融合顶层设计的落地化支持,加快体教融合与健康促进之间的协同进程,保障体教融合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对接条件,提升体教融合与育人效应之间的关联水平,优化体教融合与科学方法之间的支持环境,把握体教融合与政策治理之间的现实机遇,将有助于优化体教融合实践路向的设计与实施。  相似文献   

14.
体教融合是新时代体育强国的重大命题,为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由于青少年体育是体育强国建设中最基础、最具有战略性的工作,国家提出体教融合新理念来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则成为必然。采取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从体教融合的重大意义、概念、目标价值、发展方向来剖析体教融合这一新时代议题。研究认为:体教融合是新时代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重大诉求,是解决青少年体育短板的重要举措。体教融合的概念突破了二元对立,不是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的简单融合,而是从青少年成长的视角来回应教育部门、体育部门以及社会相关部门的不同诉求。新时代体教融合价值在于实现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高质量发展。在新时代,体教融合需形成中国特色,需借鉴国外的经验,需通过顶层设计使政策落地。我国体育学界需对体教融合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吸纳世界体育强国对体教融合的相关研究,在形成中国特色体教融合理论的同时,推动体教融合在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中落地。  相似文献   

15.
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此必须实施包括德、智、体、美、劳在内的综合全面发展的教育,这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保证。由此可见,体育和教育本身就是一体的。当前,体育与教育出现了明显的脱节现象,“体教结合”问题应运而生,但仅从体育与教育的逻辑关系看“体教结合”本身是不符合逻辑的。如何在大教育内涵下有效整合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资源成了当前的热点问题,“体教融合”应该是一条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有效途径。“体教融合”理念的逐步形成与实施,将会为江苏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竞技体育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探索"体教融合"新政策在黑龙江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人文环境等地域特征,经济发展缓慢、人口外流严重、教育发展落后等综合因素条件下贯彻与落实。通过对黑龙江省"体教融合"的顶层设计,把握其核心切入点,深化"体教融合"政策的指引作用。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进黑龙江省"体教融合"理念的统一;从"思想的融合""目标的融合""资源的融合""措施的融合"四个方面初步构建黑龙江省体育与教育的融合体制;推动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普通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创新黑龙江省"体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等路径,推进"体教融合"在黑龙江省的实施。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分析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与孔子体育思想的传播。主要结论:孔子体育思想中重视对体育道德的规训,轻视竞技的结果,倡导"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竞技精神;主张"张弛有度,劳逸结合"的体育运动理念;体育是"成人"教育的重要环节,倡导"身体、技能与精神"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随着孔子学院的办学从规模化向内涵化转变,孔子体育思想将成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思想的重要代表,在传播孔子体育思想的过程中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展示中华文化的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18.
发展好学校体育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亦是体育强国高质量建设重要保障。在新时代体教融合的背景下,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以赛促学”的思想理念下出发,旨在推动中学体育的高质量发展。研究发现:中学体育发展存在“以赛促学”的教师观念未建立、“以赛促学”的教学方法未落实、“以赛促学”的竞赛体系未完善等现实困境。基于此提出:强化体育教师职能,增强学生竞技意识;创新竞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多元兴趣;完善赛事组织体系,统一学校竞赛标准等针对性建议。希冀为中学体育的高质量发展与体教融合的深入推进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9.
“体教融合”现已成为当下全民关注的热点,随着体教融合的第一炮的打响,“怎么融合”、“如何融合”、“融合的效果怎么样”这些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这也是我们体育人应该更为重视的问题。因此,本文引用课例研修的方法对加强体教融合的作用进行探究。基于此,本文以文献梳理为研究起点,以逻辑分析法为主线,探讨了课例研修对学校体育的促进效应,并进一步阐述了课例研修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推动意义以及对体教融合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共词、多元统计和战略坐标度等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对2000-2021年5月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等数据库中有关“体教融合”主题的论文进行研究。发现有关“体教融合”的研究在我国已有一段历史,政策因素是促进“体教融合”研究的主要动力。体教融合、后备人才、青少年体育、学校体育、体教结合和竞技体育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但关键词之间的整体密度较低,处于研究的初期阶段。当前,体教融合的研究主题主要包括运动员学训矛盾、体育后备人才现状与模式、新时代学生体质健康与国外业余训练模式、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与青少年健康发展研究、学校体育改革5大类,且之间具有强联系性。其中,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与青少年健康发展研究是关注重点,学校体育工作改革是关注热点,具有持续关注的趋势。学者在对“体教融合”相关研究的系统性、实证性和机制性等方面,仍需加大研究,以寻求具有中国特色的“体教融合”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