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功能语言学基础、认知转向和批评转向,构建了多模态认知批评话语分析模型,以模型为基础,对河北红色旅游宣传片进行了话语分析,并结合话语分析结果,依据互动传播模式和系统传播模式,从传播学的视角探讨河北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的策略,拓宽了新时代红色文化研究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2.
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是增强新时代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一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语言、意识与现实关系的基本原理揭示出话语是一种表现为观念和范畴的意识,是人们物质生产水平和现实社会关系的抽象反映。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内在根据深植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其建设的原则和路径也应从中国实践出发,以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为核心,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3.
杨丽 《青年记者》2022,(23):19-21
当下,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交织,国际社会各种声音杂乱交错,多级地域、多元文化交流互动愈加频繁,民间声音的表达权和传播权日益被重视,尤其在新全球化的背景下,从“跨文化”到“转文化”的文化传播新模式,也带来对外传播话语的深层次演变,对我国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争夺对外传播话语主动权,提出了新的改变与启发。本文从中外文化交流、共情能力开发、创新性表达等角度分析我国媒体在对外传播话语转变方面的新趋势和新探索,以期创新对外传播话语表达方式,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4.
翟桓 《新闻爱好者》2018,(11):25-28
构建我国对外话语体系,是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我国国际形象的迫切需要。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要求,构建以中国为主题的内容体系,发挥领导人的龙头引领作用,整合对外宣传力量,设置对外话题,搭建对外宣传平台,创新对外表达,提高国际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5.
对外新闻报道是一国通过大众媒介对具有国际认知价值的事实信息向他国进行的传播,它既是一种动态的话语行为,也是一种文化交往活动。这种具有跨文化特性的话语表征折射着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从文化话语的角度解读,对外新闻是语言使用与非语言材料融合之后形成的话语结构,既包含着意义的表述,又连接着认同的形成。中国的对外新闻媒体在话语多元与话语平衡方面均做出了改进,在此基础上应该选择积极的与共同的文化价值观进行传播,从而提升中国的对外传播能力,构建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话语。  相似文献   

6.
李宇 《青年记者》2021,(6):15-17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深入推进,中国媒体在对外传播中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在当前国际政治形势和竞争格局下,中国媒体对外传播的环境更为复杂。为此,中国媒体在对外传播中要重新审视自身发展定位、模式和路径,创造性地构建全新话语体系和话语表达,提升对外传播话语的创新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对外文学话语体系涵盖译介、话语分析与海外出版三个领域.在积极话语分析理论基础上,以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为前提,以对作品译本语料的积极话语分析为甄选图书的技术手段,将海外出版作为该体系落地的保障,使之形成一个动态关系链,其最终目标是以中国文学类图书为物质载体,使异质文化读者系统地接触并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知,重塑中国在异质文化中的国家形象.这一体系的构建有助于中外多元文化认同与和谐共存,客观上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有利于国家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因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国的对外军事话语传播意义重大。在此以《2010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白皮书在消除所谓“中国威胁”、对外树立中国军事安全形象方面的话语策略与困难所在。另外,笔者认为,在建设中国梦的新时代,中国的对外军事话语传播获得了新机遇与新功能,由中国引领的新的国际经济合作潮流,增强了中国的吸引力,也因此为中国的军事话语传播提供了新的内涵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推进,外交话语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备受瞩目。通过对2004-2022年外交话语研究的487篇文献进行分析发现,政治学、语言学、新闻传播学是其分布的三大主要学科,主要热点包括:外交话语的语言特征研究、外交话语权与外交话语对外传播研究,外交话语的意义建构研究。目前我国外交话语研究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基于此提出未来研究可以突破的方向,为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发展故事是中国新发展理念与实践相融通的光辉结晶,是中国脱贫攻坚胜利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成果.对外传播中国新发展故事具有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公共知识产品、推动构建新发展国际话语体系的重大意义.在国际语境中讲好中国新发展故事,需要进一步厘清传播理路和增强实效性,不断拓宽叙事空间、弥补认知鸿沟,构建多主体、多维度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1.
李岚 《现代传播》2022,(8):58-66
当前国际舆论环境更加复杂,广播电视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观念策略、方式手段都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要在话语内容时代化、话语表达融通化、话语方式多元化、话语传播系统化四个方面实现战略突破和路径创新。以“议题同构”和“认同聚合”的视听作品,传播当代中国思想文化创新成果;打造融通中外的新表述、新叙事,做好人格化传播、精准传播、好感传播;把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和新兴媒体的传播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传播力影响力有效提升;建立强大的战略协调机制,由“国家主体”下沉到“地方主体”,形成多层次立体化海外布局。  相似文献   

12.
徐庆颖  徐庆群 《传媒》2021,(18):37-39
《国际人才交流》杂志在讲好中国共产党与外国专家的故事,以及构建讲好中国故事的外宣话语体系等方面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本文重在探索该杂志行之有效的报道策略和传播经验,以期对今后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流工作提供借鉴.杂志在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重要论述、讲好外国专家中国故事方面,已积累了以下三方面的研究价值:一是策略上构建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的话语和叙事体系;二是在历史与现代的交织中凝聚以文化人的传播经验;三是拓展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能力建设的宏大图景.  相似文献   

13.
邢勇 《新闻界》2009,(2):143-145
纪录片话语研究是媒介话语研究中的一个分支,主要是运用话语理论和话语分析的方法来揭示纪录片发展背后的权力与控制问题.现阶段相关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纪录片的研究,另一个是关于话语与话语分析的研究.这两个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出现了相互融合和渗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我国的对外传播能力与大国地位相差甚远,尤其是政治传播大多受到西方社会的抵制.外交演讲是政治话语的重要的表现形式,其权威性备受国外受众的广泛关注,并在对外传播中发挥着塑造国家形象、传达国家政策、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作用.本文以十八大以来国家领导人的外交演讲为研究样本,通过文本分析概括当前对外传播中政治话语方式的特点,并基于肯尼斯·伯克的同一理论尝试性提出转变政治话语方式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给我国构建国际话语权带来难得的契机,提高了我国对外传播的能力,打造了对外话语体系,是我国顺应时代潮流、参与全球治理、捍卫国家利益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构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对外新闻话语体系为例,分析我国当前社会构建对外话语权面临的主要问题,并给出我国对外新闻话语权构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徐曼 《传媒》2021,(15):65-67
2018年2月上线的国际融媒新节目《这里是中国》(This is China)以新颖活泼的传播方式、严肃守正的传播内容,拓展了中国主流媒体对外发声的途径.本文从新时代对外话语体系的精心构建,国际舆论环境中中国正能量的凸显,以及走向世界的新型融媒体传播矩阵三个方面来分析该节目的成功因素.  相似文献   

17.
宦佳  陈柏菡 《传媒》2023,(9):60-63
城市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城市形象对外传播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环节。本文基于“网红城市”西安的城市形象对外传播实践,经验性地概括了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的话语路径,并引入话语制度主义的理论背景和合作生产的理论框架,创新性地分析了城市形象对外传播话语建构的核心策略。  相似文献   

18.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念对外出版话语体系,旨在将中国道路的发展优势转化为中国成就的话语优势,进一步拓展国际话语权。以共情传播理论为分析视角,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念对外出版话语体系的基本功能包含三个方面:标识创新、话语突围、行业赋能。构建框架包含政治、学术、生活三个维度:以政治理论类读物诠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自信,以学术研究类著作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文明魅力,以大众生活类图书传递中国式现代化温情力量。具体实践路径包含三个环节:理念标定,以“爱”为桥增进情感互通;多元供给,打造丰富且精准的内容生产;情境融合,冲破时空藩篱拓展媒介引流。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国内外传播媒介变革的大格局中,做好对外传播,既需要融通叙事的平台与方式,又要创新叙事的故事和话语,凝聚共识,引导国际舆论。我国近年来对外传播中的叙事创新,主要体现在叙事传播平台、叙事传播话语、叙事传播内容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彭静 《今传媒》2011,(7):100-101
笔者以话语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对近十年来中国网络语言变迁轨迹进行了考察,对蕴蓄其中的民意表达意涵做了研讨。2000年以来,中国广大网民的网络话语行为汇集成网络流行语后能够形成强大的口碑效应,产生巨大的传播势能。发源并成熟于网络的表达样式通过人际与影视文化传播迅速向日常生活渗透,对大众生活用语与思维方式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话语集合效应来自网络话语行为的多个环节,如论坛发帖灌水、使用聊天工具进行的人际沟通、共同参与某个热门活动讨论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