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闻界》2019,(11):52-59
在《传播的历史:技术、文化和社会》一书中,埃德蒙德·卡彭特提出了媒介偏重概念,认为只有通过某种媒体,我们才能以最佳的方式获取和交流这条信息和见解。文章分析了埃德蒙德·卡彭特媒介偏重概念与伊尼斯"媒介偏向"概念的异同,并借用媒介偏重概念,分析了文字与图像两种大众媒介的媒介偏重。研究发现,作为两种完全不同的媒介,文字与图像的媒介偏重各有不同,在意义的传递与表达上也各有侧重。主要表现为文字是抽象的,图像是直观的;文字是联想的,图像是强迫的;文字是间接的,图像是直接的等。同时,二者又相互渗透,在某些情况下,二者互相补充,为意义的表达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文章同时指出,文字与图像的媒介偏重还指涉为文字符号与图像符号在表意上的差异,以及文字所代表的印刷文化与图像所代表的视觉文化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袁艳 《国际新闻界》2022,(12):58-83
在众多的图像理论中,傅拉瑟的技术图像理论另辟蹊径,从装置和程序的角度理解现代图像的生成机制,打开图像研究的物质面向。然而,以往的研究大多将技术图像等同于现代媒介技术所生成的图像,忽略了传统技术在图像生产中的作用。本文聚焦编织这一人类古老的技艺,将编织产生的图像——织纹——与傅拉瑟的技术图像理论进行对话,尝试跨过现代与传统的鸿沟,看到一个不同的“技术图像的宇宙”。研究发现,织纹虽然产生自编织这一传统技术,其中却包含着决定图像生成过程的装置和程序,是技术图像的另一种形式。同时,织纹独特的物质性及其在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打破了以往关于技术图像的诸多陈见,它不仅将技术图像的历史延伸到了文字产生之前,而且呈现了一种不同的图像与表面的关系,也召示着一种非对抗式的人机关系和跨越人与非人的分布式智能。本文希望借这一研究引发更多关于编织的媒介思考。  相似文献   

3.
张坤新 《东南传播》2023,(7):137-140
随着媒介技术尤其是视听技术的空前发展,基于人们在碎片化时间休闲娱乐的需要,视频游戏异军突起,传统媒介与游戏的跨界融合正成为现实。视频游戏要通过屏幕这一“界面”建构一个“幻想世界”,以及在玩家游戏过程中激发其情感维度上的共鸣,并传递其深层意义等问题本质上都涉及游戏的视觉修辞学范畴。以视觉修辞为理论工具,从视觉符号、修辞结构、视觉意象三个维度切入,对视频游戏的修辞实践进行分析,以厘清视觉修辞在视频游戏视觉意义生成方面的修辞策略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4.
“图像-媒介-身体”这一三位一体的图像人类学理论将媒介规定为经验图像的中介场所,并且强调“身体”这一活媒介,为我们重新理解人和媒介、身体传播实践提供了新视角。作为精神图像神明无法自现其身,因此俗民需通过一系列幻想媒介才能完成人神交流的目的;俗民和演员的身体是一种活的媒介:俗民对乡土、宗族、神明的记忆与想象的图像在身体这生命的媒介中生发和被体验;演员将其身体作为媒介提供给无法自显其身的神明,使其向俗民传达神明和达官贵人的声音。  相似文献   

5.
赵星植 《当代传播》2022,(5):36-39+66
元宇宙是元媒介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当今元媒介平台下的符号传播与文化表意活动早已出现所谓的“元趋势”,它主要是指媒介的自我指涉成为符号传播的中心。媒介自身成为影响当今文化符号表意的重要维度,“媒介即信息”在数字媒介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媒介即意义。在元宇宙趋势下,这种媒介自涉型的符号表意将强烈影响社会的表意风格,同时也规训媒介使用者以一种更加交互性的姿态参与社会交往和符号消费。而人作为媒介自涉活动之主体,必然会引导元宇宙阶段新的交往规则和伦理规范的形式,即对元数据权的重视以及对隐私权的再定义。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7,(12):2-10
在视觉文化背景下,图像已经成为社会议题建构、公共舆论生成的主要手段。随着身体的内涵从被动性、动物性向主动性、抗争性转变,"裸身"成为农民工表达利益诉求的一种重要修辞资源。借助媒介的力量,农民工以符号生成、语境重构、隐喻构造的方式完成裸身抗争图像的建构,表征并传递出对受众的视觉劝服。作为新社会运动的一种方式,裸身抗争的深层文化内涵在于以图像的方式进行戏剧性表达与景观制造,并在拓展自身可见性的同时,不断赋予观看者实现可见性的权力,最终指向农民工自身的弱者身份。  相似文献   

7.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了冷热媒介,并通过媒介传递信息的清晰度和受众获取信息的参与度对媒介冷热进行区分,但对“清晰度”和“参与度”的界定仍然停留在感觉判断上。随着认知科学发展,可以通过人类大脑处理信息的运作机制,对媒介冷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基于人类对不同类型符号的认知过程和认知经验差异,人类对信息的感知和认知过程受到信息符号构成的时空维度和信息传播的时空维度的影响,使不同符号构成和不同时空传播特征的信息认知过程也不相同。两方面时空维度共同构成的信息维度,反映了媒介的冷热程度,为判别冷热媒介提供了一种量度。而纵观媒介发展历程,人类正是通过信息生产变革不断实现信息维度提升,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形成了媒介不断升温的人性化进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张坤新 《新闻知识》2023,(6):54-60+95
视觉文化时代,公共事件的议题构造与社会动员的表征已由“网络造句”转向图像修辞。纵观近年来以熊猫“丫丫”为代表的公共事件,置身于文化语境、现实语境等具体语境中的视觉图像通过提供共时与历时维度的观照,推动指向社会矛盾的公共话语建构。同时,修辞主体主要通过对摄影影像、漫画图像以及拼接图像三种图像符号征用来激发公众的公共参与意识。此外,必须对“视觉转向”下公共修辞实践的潜在风险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9.
数字媒介语境下中国叙事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是数字叙事学,考察对象是国际传播语境中的文本实践,核心要义是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文本、新语言、新生态。中国叙事体系构建实际上包含三个内在统一的切入维度:一是形态层,即“文体”意义上的叙事形式问题;二是语义层,即“语言”意义上的叙事语法问题;三是传播层,即“体系”意义上的叙事实践问题。“新文本”旨在从形式逻辑上回应故事出场的“文体”问题,具体包括视觉转向维度的符号呈现策略、情感转向维度的语义修辞策略以及游戏转向维度的情景创设策略;“新语言”主要从语法逻辑上回应故事表征的“结构”问题,具体包括图像叙事、情感叙事、互动叙事三种主要的叙事策略;“新生态”重点从实践逻辑回应故事之间的“互文”问题,具体包括嵌套、转换、协同三种常见的跨媒介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0.
于成 《新闻界》2023,(5):28-40
本文根据基特勒和恩斯特的媒介理论,梳理出一种区别于传统史学、诠释学的媒介考古学方法论。在认识论层面,媒介考古学不再采纳以人为中心的认识论,转而关注与人类认识论相并立的媒介认识论;不再以人类的感官为尺度,而是从媒介装置的微观时间登入真实域。在方法论层面,媒介考古学不仅把媒介装置作为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也把它作为建构考古学的主体。媒介考古学所要揭示的技术知识或媒介知识,既不是人本主义诠释学所阐释的技术文化,也不完全是科学知识,而是媒介自身的时间性运作过程:一是新媒介对旧媒介的“去语义化”运作;二是非话语性运作构成大众传媒文化之基底。从媒介时间性审视世界的媒介考古学学术书写策略,可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化如何以装置运作的规则性为条件。  相似文献   

11.
威廉·弗鲁塞尔的技术图像论位于其媒介哲学、传播哲学、翻译哲学、生存论哲学和后历史哲学的关键位置。从反思启蒙现代性、唯科学主义与超越二元价值论的立场出发,弗氏提出想象力与理性协调合作的批判思考方式,宣扬科学、艺术、哲学与创造一体的观念,主张通过技术图像及新的技术想象力重新整合现代性中真-善-美的价值观分裂、科学-技术-艺术的文化分裂和主客体的分裂,重构文明的“元标准”。从犹太-基督教伦理观、间性论与对话哲学出发,弗氏经由技术图像探讨自我与他者、自由与责任的关系,主张通过技术图像生成主体间关系空间、意义空间与真正的人道主义媒介。作为“后历史图像”的技术图像在文明的危机中诞生并成为其表征,又以自身的辩证能量而提供了弥合与救赎危机的可能。人类必须在对技术图像的批判中达成对自身的批判,在远程通信社会的革命中创造人道主义的后历史。在主体生成与在世存在的意义上,技术图像应被视为迈入后历史的人类重新定位自身、捍卫自由与创造新文明的“翻译”与“投射”实践。  相似文献   

12.
在当下消费文化语境中,大众传媒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媒介奇观也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存在形式。“丁真”作为一个在多方因素助力下脱颖而出的“网红”代表,创造出一种新的媒介奇观。同时,其走红也反映了人们对人物符号尤其是身体符号象征价值的追求。本文将在此基础上讨论人物符号在当代媒介奇观中的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13.
大国图腾:承载六十年国家理想的公共图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公共宣传来表达国家意志是中国的一项社会传统.本文以图像志研究方法,结合历史研究法,将国家历史进程中的公共图像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人民群众、领袖、军人、敌人”四种符号的分析,发现中国公共图像的类型化叙事模式,并试图揭示国家主义美学和现实的关系,最终的意义在于探求国家与人民之问的沟通方式.  相似文献   

14.
随着媒介技术的变革以及人们对自我表达的强烈需求,PLOG作为以照片记录日常生活的新形式,逐渐风靡社交网络。PLOG传播过程中隐藏着大量的副文本、型文本、前文本、链文本等伴随文本,它们与符号文本共同延伸和扩展PLOG的表意空间,其引领的“图片+文字”的媒介表达形式被视为一种符号消费。在符号构建过程中,PLOG呈现出形象构建与个性化叙事、平台支撑与文化构建以及情感共鸣与身份认同等景观,并且在表达空间、社会交往、审美取向和消费行为上表现出多元化的景观逻辑。PLOG的势头方兴未艾,需关注过度沉迷于图像化表达、理想化形象构建以及隐私消费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视觉文化时代,社会生活已被图像所包围,大众媒体借助媒介技术广泛传播图像符号,使网络民族主义呈现出“图像转向”的新样态。“图像转向”表明话语形式逐渐转变为以图像为中心,促使网络民族主义从以语言文字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转向以图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本文以“阿中”走红事件为例,分析其传播特点和传播动因,并试图探究网络民族主义“图像转向”变化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侯博 《传媒》2024,(8):93-95
“电子榨菜”指人们在就餐时收听或观看的音视频等——具有“榨菜”下饭性质的各类媒介文化产品。作为深度媒介化社会的文化现象,其产生具有必然逻辑。传播学理论可以系统诠释“电子榨菜”现象的生成逻辑及其内在本质。技术可供、内容吸引和用户需要是“电子榨菜”现象产生的原因要素。媒介依赖的数字劳动、忙碌生活的文化速食和情感空虚的心理寄托则是“电子榨菜”的本质体现。  相似文献   

17.
张玉 《东南传播》2023,(9):12-15
媒介研究的实践范式强调把媒介理解为一种实践行为,而不是文本或结构的研究传统。实践范式下的媒介实践变迁关注在媒介演变的过程中,组成媒介实践的元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呈现出的不同特征。从历时性视角来看,媒介经历了从口语传播至移动传播的演变,既有的关于各传播阶段的研究多集中在其特征及社会影响,缺乏媒介研究实践范式下对口语传播等各传播阶段的分析。本文把媒介实践分解为微观和中观两个维度,微观维度侧重分析媒介实践中的表征符号、媒介技术与形态、身体等要素;中观维度侧重分析时空与场景等要素。每种媒介都会生成与其物理与技术特征相符合的媒介实践,像新旧媒介之间的互相补偿机制一样,媒介实践的变迁并不是不同的媒介实践之间相互取代,而是一种相互叠加、共塑社会生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信息疫情”往往是突发事件次生的“第二战场”,也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关键议题,其本质是突发事件生发演化与情境结构变异所形成的风险媒介化景观。在共时性维度上,突发事件的符号化、信息扩散的病毒化和公众情绪的势能化交融互动,共同建构了漂移、异轨和构境的景观整体;在历时性维度上,媒介化作为一种结构性和功能性力量,以风险的时空折叠、智能复制与数字计算,嵌入甚至主导着信息疫情风险景观的生发演化动态过程。信息疫情治理的关键在于把握突发事件风险的媒介化特征,在理解媒介化贯通“事件-信息-情绪”风险景观的基础上,遵循以人为本的自反性原则,从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探索风险规避、防范与调节的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19.
手机摄影、修图软件使照片超越了简单的记录复制的图像范畴,成为一种可供修改和分享的美学文本实践.借助可供性概念,以人机互动关系为视角,考察手机摄影的美学实践以及日常照片功能与意义的流变.问答二元选择的技术语言,使拍摄简化为反复的阅读与解码过程;图像后期美化效果的选择上派生出一种既追求超真实又要超自然的处理风格;超文本链接...  相似文献   

20.
互动性是数字媒介有别于传统媒介的典型特征。互动技术在叙事中的嵌入,从根本上改写了经典叙事赖以存在的结构问题,由此引发了叙事学的数字转向。互动性,沿着叙事语义和叙事规则两个维度,深刻地影响着叙事性的内涵。数字媒介的互动叙事之所以成为可能,离不开交互界面这一特殊的程序装置。界面既是信息存在的居所,亦是互动发生的条件,其在叙事可供性维度上拓展了一种全新的叙事关系。融合新闻的互动叙事,主要沿着路径互动、情节互动和环境互动三个维度展开,相应地便形成了三种基本的互动形式及实践。在路径互动维度,互动叙事基于“遍历”这一技术方案,打开了被折叠的可能世界,并以此为认识方法,抵达未知的现实世界;在情节互动维度,互动叙事通过对时间的自主“操控”以及对空间的自由“转换”,使得基于互动的故事建构成为可能;在环境互动维度,互动叙事基于普适计算的理念与实践,将叙事搬到了现实环境之中,使得环境本身成为一种界面,从而在人与环境的互动中构建了一种全新的信息生成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