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宇航  田园 《情报科学》2021,39(12):53-59
【目的/意义】高校突发事件引起的网络舆情会让高校的声誉等受到直接的影响,研究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 情传播过程,并总结出其影响因素,这对于高校舆情的治理及学生工作的开展而言意义非凡。【方法/过程】以微博 用户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以选取的典型案例为研究话题,通过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原始文本数据进行编码分析, 研究高校突发事件舆情传播影响因素。【结果/结论】构建了高校突发事件舆情传播影响因素模型,并结合时间维度 通过案例对其模型进行了阐释,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创新/局限】本研究针对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所选 取的典型案例进行扎根理论研究,探索高校突发事件舆情传播过程影响因素模型,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具有一定创 新意义。但由于本研究仅针对一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微博舆情监管是政府推进网络社会治理所面临的难题。对微博舆情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 解微博舆情传播规律,为政府监管微博舆情提供建议。【方法/过程】首先通过分析微博舆情的社交网络结构特点, 对BA无标度网络进行改进。随后将模糊观点与Deffuant-Weisbuch模型融合,提出一种基于改进模糊相似度的舆 情演化规则。最后通过仿真实验分析微博舆情演化特征。【结果/结论】研究发现,模糊观点的类型对舆情演化的周 期与规模有影响。用户对于热门发现微博的关注度对舆情传播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面对舆情这一大数据平台,把握网络民意演化规律,为政府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提供重要依 据。【方法/过程】针对突发事件民意演化的研究,采用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分别从内部因素(网民因素)、外部因素 两大影响网络民意演化的主要方面进行分析,以突发事件民意热度为指标,探讨突发事件民意演化影响因素及其 逻辑关系,并检验其中的关键性因素,同时考虑网民和政府间的博弈与关联性。【结果/结论】通过模拟仿真,得出若 干条关于突发事件民意演化机理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探寻网络维权过程中不同主体的行为策略及其对衍生舆情传播的影响,为网络维权事件的合理处置提供对策建议。【方法/过程】将网络维权过程划分为维权博弈与衍生舆情传播两个阶段,运用演化博弈研究弱势群体、强势集团与网络媒体之间的行为策略,运用SEIR模型研究不同演化稳定策略对衍生舆情传播的影响,并利用Matlab进行数值仿真与模型验证。【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网络媒体积极报道的感知收益对舆情传播具有显著影响,当网络媒体选择“消极报道”,强势集团选择“积极回应”时,网络维权衍生舆情易得到控制;当网络媒体选择“积极报道”,强势集团选择“消极逃避”时,舆情可能会失控。强势集团的社会认同感感知收益越高,其选择“积极应对”的概率越大,衍生舆情越易得到控制。遗忘率越大,舆情传播时间越短。【创新/局限】综合运用演化博弈与SEIR传染病动力学模型,深入分析主体行为策略对衍生舆情传播的影响,为网络维权事件的处理和应对提供了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主体参与是网络舆情传播的前提和基础,如何有效评价主体参与意愿的演化是网络舆情传播 中的重要问题。【方法/过程】本文在借鉴三元联系数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主体参与意愿演化评价模型,从动态和静 态两个角度测量主体参与意愿的变化趋势。【结果/结论】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主体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并对其演化 趋势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准确掌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提高政府应对能力,避免事态恶化是刻不容缓的课 题。【方法/过程】本文首先从生命周期和社会燃烧视角,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各个阶段分别按照“燃烧物质、 助燃剂、点火物质”集合形式进行结构化描述,探究演化过程中各阶段的关键属性以及属性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此 基础上根据广义随机 Petri网理论,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 GSPN模型。最后以“山东非法疫苗事件”为例从 事件代表性、谣言煽动性、情绪交融性三个方面评测演化系统的性能。【结果/结论】验证模型有效性,揭示其中的变 动规律及均衡状态,为相关部门引导舆情良性发展,防范舆情失控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利用在线社交网络中的舆情信息创造价值的同时,明确网络舆情管理的关键点,抑制负面舆情的传播与扩散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通过分析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涉及的相关利益主体及之间的博弈关系,利用演化博弈理论,提出了一种网络舆情传播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重点分析了博弈模型的平衡点及主体行为稳定策略的均衡条件,并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结论】结果表明,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可能存在三个策略均衡点,并基于仿真实验及分析结果提出政府管控在线社交网络中负面舆情传播的三个关键点及应对策略。本研究进一步拓展了在线社交网络中的舆情传播研究,可为网络舆情的管理与控制提供理论支撑与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爆发会带动舆论信息的传播,本文旨在揭示网络舆情驱动下突发事件的演化机理,为有关部门及时采取应急救援活动、有效控制舆情蔓延提供依据。【方法/过程】运用知识元表示法描述突发事件的情景状态、应急活动、孕灾环境和承灾体四种要素,构建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络的情景推演模型,并以沈阳非洲猪瘟事件为例,建立网络舆情驱动下突发事件情景网络结构,通过动态贝叶斯网络直观呈现情景演化过程。【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情景推演模型在时间推理与事件发展的顺序上与突发事件演化过程基本一致,通过应急活动扰动分析,证实知识元表示和动态贝叶斯网络方法的有效性,为舆情引导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李明  曹海军 《情报科学》2020,38(3):154-159
【目的/意义】突发事件的频发往往成为网络舆情生发的重要导火索,研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生发机理,对于舆情的导控及治理而言意义非凡。【方法/过程】基于信息生态视角,从信息、信息人、信息环境与信息技术四个要素提炼出事件信息、发布主体、信息受众、信息技术及信息环境五个解释变量,通过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法(csQCA)对40起突发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据此得出三个有效的条件构型。【结果/结论】结果表明,社会安全突发事件借助网络媒体平台容易激发公众负面情绪,提升网络舆情的生发热度;良好的信息环境在方便公众沟通交流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生发;发布主体的非理性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生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从舆情客体视角探究医保欺诈事件传播周期中情感焦点及情感倾向两个维度的舆情演化趋势,对政府倾听民众诉求及舆情治理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依据生命周期理论划分舆情传播阶段,利用Word2Vec判断舆情客体,使用LDA方法挖掘评论主题进而识别情感焦点,同时使用SnowNLP进行情感倾向研究,最后基于认知-感情相符理论发现民众诉求。【结果/结论】能够挖掘出民众对不同舆情客体在各生命周期的情感焦点、情感倾向及二者演化趋势。研究发现民众态度从事件相关讨论过渡到事件本质探究,而后关心事件后果,最后提出建议,且情感焦点与情感倾向识别结果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杨阳  王杰 《情报科学》2020,38(3):35-41
【目的/意义】突发事件容易催生舆情主体的各种情绪,诱发其情绪化行为和态度,分析网民和政府的情绪对其行为倾向的影响机制,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舆情态势。【方法/过程】该文将包含情绪函数的RDEU理论引入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博弈中,然后结合演化博弈中的复制动态方程,构建以网民和政府为代表的动态博弈模型并求解,最后通过假设收益数值对情绪影响下的演化过程进行仿真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和建议。【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情绪类型和情绪强度不仅会改变最终的演化结果,而且还会影响群体策略的演化速度,导致舆情的不同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与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日益加剧。研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动力学机理,科学地把握网民情绪演化规律对塑造健康的舆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以网民情绪演化为主线,构建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系统动力学模型,从情绪唤醒、情绪干扰、情绪疏解三个维度并结合“女子实名举报前婆婆吃空饷”案例对网络舆情群体极化进行仿真研究。【结果/结论】通过仿真结果分析,网民的媒介素养、认知水平;媒介的议程设置、平台监管力度;政府的信息公开程度、回应速度等因素对群体极化的影响程度更为重要,并以此为群体极化的治理工作提供相应对策。【创新/局限】以情绪演化视角对网络舆情群体极化进行定性与定量的结构化系统性研究。局限在于数据的量化处理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且系统因素的选取还需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王林  张梦溪  吴江 《情报科学》2022,39(1):31-37
【目的/意义】通过构建网络舆情传播分析模型,探究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舆情传播过程和演化规律,提出新 冠肺炎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相关网络舆情引导和舆情治理建议。【方法/过程】基于信息生态学理论,从信息、信息人 和信息环境三要素分析舆情事件,构建信息生态学视角下的网络舆情传播分析模型。以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方舱医 院事件为例,运用主题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和情感分析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分析舆情内容演进和情感演化规律, 总结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舆情传播特征。【结果/结论】结果表明,本文所构建的舆情传播分析模型能够较为全面地刻 画公众对于舆情事件的反应,分析舆情传播规律与演化趋势,挖掘不同分析维度的内在关联。【创新/局限】从信息 生态学视角出发,基于内容、用户和情感等维度构建舆情传播分析模型。下一步将结合二模网络、知识图谱等研究 方法探索新冠肺炎疫情中舆情事件之间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4.
汪明艳  陈梅 《情报科学》2017,35(5):171-176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网络成为突发事件的主要传播平台,也使得网络舆情影响力得到更大范围的扩散和 传播。【方法/过程】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社交媒体网络舆情传播影响力研究的现状,从研究着力点、研究 方法、衡量因素及评价方法进行评述。然后,对影响社交媒体网络舆情传播的信息生态链、群体情绪研究进行分 析。最后,从加强政府治理舆情治理的可控性角度,对社交媒体网络舆情传播影响力的指标构建情况分析。【结果/ 结论】本文认为,为提高对网络舆情影响力的可控性,应从公众情绪、媒体责任、政府治理加强引导和治理。  相似文献   

15.
刘迪  张会来 《情报科学》2022,40(11):176-185
【目的/意义】高校是网络舆情的聚集点和热源地,其舆情引导和治理,有利于防范和化解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凝聚社会共识、筑牢社会认同的思想基石。【过程/方法】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2007-2020年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从时间分布、主要研究力量分布、高被引文献分析等方面,阐释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进展情况;通过施引文献的名词性术语、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聚类分析等,得出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热点主题及前沿趋势。【结果/结论】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机制、风险评估及预警机制、舆论引导机制,舆情治理的形象修复与弥合路径,舆情叙事模式转变与高校舆情应对机制,以及重大舆情事件的危机响应机制等,是未来研究的重要趋势。【创新/局限】本文反映了国内学者对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动态图景,但数据来源仅为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献,难以展现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全貌。  相似文献   

16.
李紫薇  邢云菲 《情报科学》2017,35(12):39-44
【目的/意义】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对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进行合理管控是舆情管理者面临 的重要问题。对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话题演进过程进行研究,能够深入剖析网络舆情信息传播规律, 帮助舆情管理者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舆情监测与控制。【方法/过程】通过信息传播模型把突发事件舆情话题演进过 程分为三个阶段,即突发期、蔓延期和消散期。并采用实证方法以新浪微博热点话题“九寨沟地震”为例作为数据源 获取微博发文、转发、评论信息数据,通过Matlab软件拟合舆情周期,再使用Gephi绘制可视化云图,通过网络结构 分析网络舆情话题演进规律。【结果/结论】对“九寨沟地震”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在移动端和非移动端传播过程 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移动环境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话题传播范围更广、传播周期更长、信息传播层级更高、意见领 袖影响力更大。  相似文献   

17.
刘耀煊  马书琴  赵丹 《情报科学》2022,40(4):179-185
【目的/意义】探索新媒体时代短视频网络舆情传播的影响因素及动态演化,了解短视频用户的影响因素及 动态演化过程,有助于网络舆情监管部门加强短视频网络舆情管理,为相关机构或部门在进行社会治理的过程中 提供更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方法/过程】以计划行为、信息行为理论为基础,以新媒体机构官方账号为研究案例, 获取短视频新闻对应用户信息数据,设置影响因素指标权重,构建新媒体短视频网络舆情传播影响因素模型;综合 信息因素、信息技术、信息环境和信息主体等多个维度测算短视频传播影响因素权重,分析其传播影响效果;同时 构建短视频传播行为的动态演化模型,并做出仿真动态演化过程。【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因素对新媒体 短视频网络舆情传播有显著影响,信息技术对新媒体短视频网络舆情传播影响较低,动态演化过程说明传播易感 者的数量与未被感染的易感者逐渐趋同,最终即使有新媒体的不断加入,舆情传播也不再继续。【创新/局限】从多 维角度构建用户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用仿真法对短视频传播的动态演化进行分析,为正确引导短视频网络舆情 传播提供科学管理依据。未来的研究将获取更广泛的数据源进行更深层次的网络模型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围绕网络舆情反转频发现状,厘清网络舆情反转生成机理,以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应急治理面临的挑战。【方法/过程】从信息生态视角出发,建立网络舆情生态种群关系网络研究框架,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寻首发主体权威度、网民相关度、传播主体权威度、传播主体倾向、首发信息内容直观度、内容敏感度、舆情持续时长七个内在因素的“联合效应”,识别网络舆情反转产生动因和组态路径。【结果/结论】网络舆情反转组态路径可归纳为“关键种群主导舆情信息持续发酵型”和“管理种群引导舆情信息迅速扭转型”两种类型。敏感型网络舆情信息作为网络舆情反转的核心条件,与难制约型关键种群、持续间断型管理种群相互作用作为主体力量推动网络舆情反转;自由包容型支持种群为辅助条件。【创新/局限】基于信息生态学搭建网络舆情反转生成机理研究框架,从组态视角剖析网络舆情反转生成机理,为网络舆情反转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9.
周子明  高慎波 《情报科学》2022,40(3):152-158
【目的/意义】深入探究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逻辑和风险特点,提出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对及时化解高校 网络舆情风险危机、维护高校乃至社会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通过对突发事件导致的高校网络舆情 产生、演化和发展的系统分析,明晰其生成机理,进而演绎归纳出高校网络舆情的风险特点,以此提出具有针对性、 规范性和实用性的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管控与应对机制和模式。【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高校网络舆情生成演化 遵循特定发展规律,具有意识形态化、焦点扩大化、传播裂变化、行为圈层化等风险特点,这为正确辨识高校网络舆 情风险的发生发展及有效防范、管控和处置风险危机提供有力依据和科学指导。【创新/局限】研究并精准建构高校 网络舆情“二维六素五阶”生成发展机理模型,探究并归纳出高校网络舆情的风险特点。高校网络舆情风险应对策 略还需进一步做好实践应用层面的成效检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旨在从网络舆情用户信息及文本内容视角出发,构建不同维度的网络舆情主题图谱,结合主 题图谱对网络舆情进行特征演化及可视化分析,为舆情管理提供参考。【方法/过程】本文以实体抽取和关系构建技 术为基础,构建了网络舆情主题图谱模型,并以“台风利奇马”事件为例,建立了三个不同维度的主题图谱,结合用 户和文本等多维度微观数据,对网络舆情特征演化进行分析。【结果/结论】在该事件中,用户影响力节点具备多元 化、相关性、官方主导性等特点;网络舆情演化对应台风事件发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PC终端存在传播媒介种类少、 发博数量多且用户集中等特点,移动终端存在传播媒介种类多、发博数量少且用户分布均匀等特点。【创新/局限】 本文借助主题图谱,构建了网络舆情用户节点和文本节点及其关联关系,从用户、账户、内容三个维度系统且全面 的展示了网络舆情特征的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