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史凯 《中华武术》2021,(4):15-16
根据201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提出对高等学校的课程进行改革"消灭水课,打造金课",加快本科优质课程的建设,培养高等人才。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对课程现状的分析以及金课标准解读对大学田径课的建设提出新的改革路径,进而提高大学田径课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体育金课是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是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和提高人才培养效果而提出的新概念。本文从金课概述、体育金课的定义、金课与体育金课的区别与联系、体育金课的构成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全面探讨体育金课的构成,为体育金课的开展和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水课"的成分比较大,不适合学生们的综合发展。因此,高校的体育教师应该要加大对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制止"水课"现象进一步扩大,积极开展"金课"建设。本文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水课"现象进行分析,探讨高校体育教学该如何制止"水课"建设"金课",并且提出高校体育教学积极建设"金课"的重要意义,旨在为高校体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的地位被提升到了新高度,"金课"的提出为如何打造高校体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以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为切入点,分析高校体育课程存在的"水课"现象,并提出高校体育高阶性、创新性、针对性、竞技性的"金课"建设标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四方面探索打造高校体育"金课"的策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相似文献   

5.
《湖北体育科技》2015,(10):916-917
对我国体育发展历史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对调查和访谈大学体育的现状,研究我国中国大学体育事件的新发展方向和基本理论研究现状,得出当代大学体育实践已在整体上超越了传统大学体育的理论范畴,在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的角度上正在实现从"狭义"到"广义"的转变过程,需要进一步研究来适应当今大学体育实践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体育师友》2018,(2):23-24
教育部组织"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以下简称优课),为教师提供自我展示和自主学习的平台,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进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深度融合。通过对体育优课的内涵认知,阐述了体育优课实践中的组织形式与操作策略,以期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们对人的全面发展认识不断深入,对大学体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期望。研究展望未来高校体育的发展,构建了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学习评价系统。结合教学改革实践,对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下学习评价提出了改革策略与建议,认为应强化学习评价的激励与导向功能,拓展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时间与空间,以信息化带动评价过程的智能化建设,权衡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与针对性,考量学习评价形式与方法的适宜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广泛推广,体育教学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尤其在高校教育中占据了显著的地位。因此,体育教学正面临加速改革的需求。鉴于此,高校应着力加强体育普修课程的建设,以确保教学质量,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该文围绕金课理念,对高校体育普修课程的构建进行深入探讨,强调了创新教学方法、丰富课程内容以及提高学生参与度的重要性,旨在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一条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路径,以建立一个高质量的体育普修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对于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金课”理念的提出为高校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该文旨在探讨“金课”理念在高校体育普修课程中的应用,提出创新与改革策略,以提高体育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内容升级、课程模式创新、教学组织完善和线上线下结合教学等策略,旨在打造更高层次、更具创新性和挑战性的学科体验,为高校体育普修课程的改革提供新思路,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体育师友》2019,(5):19-20
武术是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而且武术技能在体育师范类学生未来从事教学活动中会得到极为广泛的应用,因此通过顶层的目标设计,打破现有武术课程的"打与练"等边界,设计出融入散打格斗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多元考核评价的线下"金课"是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1.
围绕学校体育长期以来“学科”化价值取向导致的学校体育过于偏重课程技术化、知识体系化和教学程序化,从而忽视了学生本体感受与个性化发展以及引发的教育功利化倾向等问题,提出在“双减”政策实行过程中,从“非学科”角度回归学校体育以体育人的本质,对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在个人成长性和社会适应性、教育方式的运动实践性和身体感知性、教育方法的个体差异性和项目技术“非阶梯”性、教育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等方面进行挖掘和拓展。并据此提出以中华体育精神浸润为目标、以具身性为依据、加强“家校社”联动、重构体育教育评价体系的“非学科”视域下学校体育以体育人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新课程改革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不仅需要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在传统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水课”成分较大,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模式落后,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强对高校体育金课的建设,成为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的重要趋势。本文主要对金课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混合教学模式下高校体育金课建设的措施进行重点探讨,旨在进一步提高高校体育金课建设的效率,促进学生综合体育素质的提升,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3.
一流本科教育是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区域科研能力的重要象征。在“双一流”战略下,地方高校必须要抓住双一流高校建设目标,结合高校本科教育社会满意度低、就业质量不高及科研能力不足等问题,从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加强资源投入、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提升教师队伍建设及推进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入手,以此实现双一流本科教育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4.
《体育师友》2021,(2):24-26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对大学健美操课程"课内外一体化"进行研究,得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改善广州大学学生的体质,满足不同层次兴趣学生的需要;促进健美操教学水平的提高,推动健身操舞在校园的蓬勃开展,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生活;拓展了健美操课程的时间和空间,营造了积极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氛围。  相似文献   

15.
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是大学人文体育教育的重要目标。本文根据我国人文体育教学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大学体育教育的具体含义,并且对如何转变大学体育指导思想,加强体育课程与相关设施进行了讨论,希望通过人性化的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状态,并且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通过大学校园的特点,提高教师文化修养,培养学生的审美与修养,希望为大学人文体育教学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大学体育教学中应用“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慕课与翻转课堂新型教学模式应用过程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正确认识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内容,把握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规律,还可以理清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体育强国建设是确保如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应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根本保证,以促进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为时代主题,以系统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原则,以加快构建体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为主要任务,以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为前进方向,以提升体育治理效能为制度重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实施"以情优教"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比较,指出如何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促进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积极参与到该项运动中,切实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阳光体育运动,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推动阳光体育深入实施,同时也能通过实践经验丰富和进一步完善大学体育教学理论。  相似文献   

19.
王锦丹 《当代体育科技》2023,(36):119-121+125
在“三全育人”背景下,探索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课程思政与体育课程具有共同的旨趣。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可从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体育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探索,也可从课外活动中的体育社团、运动训练、竞赛活动等方面进行挖掘。只有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发挥教师纽带的作用;探索和优化体育课程教材,着力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探索教师评价标准,完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才能发挥体育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学视角审视教育,“文化育人”是教育本质的核心,教育功能的实现机制关键在于“内化”。现代大学的文化本质决定着大学体育必然体现出文化的高层次性特征。“文化”才是真正的体育内容,只有“文化”的体育才能真正融入素质教育的整体之中。“文化本位”思想的回归是大学体育变革的必然选择,“文化本位”思想是当代大学体育的应有本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