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0 毫秒
1.
华金香 《传媒》2018,(3):90-93
公共传播背景下,探讨传播中"传""受"关系具有重要价值.随着哲学范式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传播过程中的"传""受"双方可理解为互为主体的"主体间性"关系.哈贝马斯哲学中的"主体间性"理论主张颇具代表性,公共传播视角下对其理论价值的探索,有助于厘清新媒体环境中信息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关系,指导现实的传播实践."主体间性"理论与"公共领域"理论、"理想传播情境"理论以及"交往有效性"理论等密切相关,在"主体间性"的传播关系下建构的传播行为能够打破信息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建立起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有助于信息双向、对称、平衡地传播和交往理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杜心满 《大观周刊》2011,(41):159-159,148
素质教育是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的教育,强调教育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和精神力量。小学生的主体性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它不是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成为知识的接收器,不敢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养成被动接受和依赖教师的习惯与惰性,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自由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形成良好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养成积极主动的参与习惯,为今后终身学习,不断认识客观世界奠定扎实的学力基础.同时形成相对稳定的素养和品质。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总结了以下体会: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要创设情境,激发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要注意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为学生创造自信自强、朝气蓬勃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教育”信息技术发展推动各类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与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混合式模式下,课程思政与师生主体相辅相成,教师与学生作为主体,移动互联网技术充当客体,师生双主体间交往通过技术实现相互融合时,改变原每一对“主体-客体”关系本质上的“主体-客体-主体”单一向度,形成主体间性平等双向(多向)交往与互动的良好师生规约关系;通过师生共同创设与建构线上线下课程思政师生资源库或平台,选择与甄别显性与隐性线上线下课程思政学习资源,制定线上线下课程思政师生主体间性多样性评价方式,实现学生知识整理、加工、转化与内化为自身德行、素质与能力,个性化交互空间,达到高度参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离不开青年群体发挥其积极性,在“城市—乡村”二元化结构的推拉之下,近年来大量农村大学生、青年农民工返回乡村,加入乡村建设之中。然而,返乡青年在乡村话语权的缺失、社会参与乏力导致其在乡村的弱主体性地位。通过返乡青年在短视频中的“凸显”来管窥其主体性构建的可能性。新媒介环境下,返乡青年通过短视频提升其话语权、构建“新农人”身份、积极参与乡村建设;然而主体性的构建还需要培育青年主体意识、搭建乡村实践平台、强化社会支持网络等多举措并举。  相似文献   

5.
李建俊  张伟玉 《大观周刊》2011,(48):127-127
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具有独立的能力、独立的意识、创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主题意识。要想从根本上发展以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应该好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本文主要是以主体性教育的模式理论为指导,通过职业大专物理课的实践教育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陈莹 《图书馆界》2013,(3):12-14,23
信息素质与良好的信息意识、合理的信息分析、适当的检索技巧密不可分,是三者相互融合的结果。主体性思想主张主客二分,主体掌控客体,在以该思想构建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中,主体的绝对地位使得客体自身的理解被忽略。主体间性思想强调交互主体性,表现为平等、交往、共同背景等特征,以之为核心构建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能够兼顾信息意识、分析能力、检索技巧的全面发展,在中外学生信息素质培养过程中,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人类传播活动与其生产劳动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反映的是凭借符号系统而建构起来的“主体——主体”关系;后者反映的则是依靠劳动生产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主体——客体”关系。新闻传播活动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传播活动之一,自然反映出一般传播活动这种共在的主体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根本特征。如果仅从事实及其信息转变为新闻成品的具体过程看,它反映的无非是作为新闻传播者的人与作为客观存在的事实及其信息之间的交互作用,即以主客体关系为基本结构的一般性生产劳动活动;但如果从整个新闻传播的一般过程看,它则反映出作为新闻传播者的人与作为新闻接受者的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即以主体间性或主体际性(Intersubjectivity)为基本结构的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它清楚地昭示了人根本区别于动物的社会性。正如一些学者业已指出的那样,主体间性或主体际性是建构传播理论的核心范畴,它理应受到新闻理论研究的高度重视。本文拟就新闻接受者的主体性作些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8.
主体性的教育已陷入了困境,与彰显人的本真的存在背道而驰.在后现代主义视野下,建构性的图书馆文化意识、人文性的图书馆文化关怀以及走向生活世界图书馆文化生命,是高校图书馆文化自觉价值取向的主体间性诉求.  相似文献   

9.
李经萍 《大观周刊》2012,(30):301-301
教育改革的内容早就表明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教”的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在“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客体。“教”与“学”是同时的,是矛盾统一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同时发展学生和教师的主体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应试教育” 高中物理学科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弘扬主体教育方面有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刘占东 《大观周刊》2012,(22):161-161
自主学习是主体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以弘扬学生主体性为宗旨,以构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为核心.主体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理论依据。重视学生的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相似文献   

11.
馆员与读者关系是大学图书馆诸多关系的核心.构建主体间性馆员与读者关系是实现大学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效率最大化的关键。文章尝试将主体间性理论应用到读者服务工作之中,阐述了主体间性及主体间性读者服务工作的内涵.分析了主体间性读者服务工作的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并提出建构读者主体性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文探索虚拟主播的演化进路,分析在虚拟主播技术框架下人与媒介的主体间关系,为类人智能媒介的发展应用提供借鉴。【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梳理虚拟主播的演进路径,运用媒介研究的多重视角探讨虚拟主播主体性的特征、来源与发展趋势。[结果 ]虚拟主播在发展历程中显示出玩具的主体性、融合的主体性与机器的主体性,以人格化、具身性和情感性为主要的媒介特征。“人性化趋势”与“自反性递归”是虚拟主播媒介演进的一体两面,反映了人的主体性与媒介主体性的互构。【结论】虚拟主播具有超越传统音视频媒介的能力,以及在新尺度下形构社会的可能性,是从人类从“视听域”进入下一个媒介域的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13.
人类的价值状态产生于人的主体意识或是人的欲望觉醒的那一刻.因此,价值的本质涵义与人自身息息相关.纵观人类发展史中在人的存在意义探寻,主体性和主体间性是两个重要的阶段性特征,它们同时也标志着哲学领域的重要转向.对于以哲学为根基的美学范畴崇高而言,主体性或主体间性不仅体现为一种价值诉求,而且凝结成一种价值圭臬,电视剧中崇高的价值范式转化也根源于此.崇高在电视剧这种日常生活的文化形式中体现出了主体性价值到主体间性价值显现的明显转变.这是不可逆转的世俗化的脚步,也是一个经典范畴于变动不居的历史文化环境中所必然出现的"经典化"历程.  相似文献   

14.
祁宝军 《大观周刊》2011,(20):56-56
主体性是人的个体特征之一。在新时期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特别重视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的定位,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要改变传统教授式教育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核心的教育观。以学生学法为根本的教法观。  相似文献   

15.
曾媚 《大观周刊》2012,(23):240-240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思想品德课堂学生主体性培养的现状与原因分析,从教师的教育理念以及课堂教学方面着手,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6.
由资本、媒介与受众共同促成的"狂欢"已经脱离了偶然性、对物理空间依赖的特点,呈现出日常化、生活化和消费至上的规律性。因此,"传播者—受众"之间的关系在移动互联网语境下不断为媒介与资本收编,逐渐演化成"资本—媒介—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以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为依托,就当前的媒介生态图景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发现,狂欢作为受众主体性的体现,已经在资本与媒体的合谋下演变为消费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狂欢"即是消费。  相似文献   

17.
姜霞 《大观周刊》2011,(44):227-227
新课标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更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初中历史教学,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和主体性地位,就必须兑现“三句话”。  相似文献   

18.
熊越 《中国出版》2023,(9):16-19
后疫情时代,全球传播生态加速重塑,中国故事跨文化传播成为我国当下刻不容缓的时代命题。从间性理论的视角出发,通过对文化间性下的“话语内容选择”与“语境转换”、主体间性下的“共同体意识符码”和“他我关照”的分析来探索不同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助于剖析当下的跨文化传播机制。对跨文化传播意义生产的探讨,反向推动跨文化传播方法论的发展,两者同频共振,建构出国际文化共识的同时明确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和话语,最终实现中国故事对外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9.
周继先 《大观周刊》2012,(31):318-318
教育教学不管如何改革,教法不管如何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永远都无法动摇,离开了学生的主体一切都成纸上谈兵。本文就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了一些粗浅的分析,分析主要围绕几个方面展开:一是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二是在师生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保证;三是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20.
动态生成教学是在主体教育与生命教育思想指导下。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的、相对稳定的生成性教学。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探究性研究时提出:“一个真正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推进的过程.由于参加教育活动的诸多复杂因素,因此,教育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存在.教育过程的推进就是多种可能性中作出选择使新的状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