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说》一文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句,教材对“或师焉,或不焉”作了如下解释:“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  相似文献   

2.
韩愈在《师说》中谈到“师道”不流传的原因时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现行高中课本对“或师焉,或不焉”的注释是:“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  相似文献   

3.
《师说》一文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句,教材对"或师焉,或否焉"作了如下解释:"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同学们不大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翻译。如果教材能对该句涉及的并提修辞方法稍加说明的话,同学们就不会感到奇怪了。"并提",本作"并提分承",又叫"合叙""分承",就是把相关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放在一起叙述,亦即把相同的句子成分放在一起,使前后两部分有一种分别相承的关系。杨树达在《汉文文言修辞学》一书中解释说:"分叙则文繁","合言之较有变化,免于板滞"。但在理解时,要从文意人手,将原句  相似文献   

4.
统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所在段落,它与后面的“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构成了一个多重复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陈述了学习中的两种情况,即不懂得句读,不理解疑难问题。其主语虽未出现,但可以补出,为此,我们不妨看一下它前面的句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非吾所  相似文献   

5.
一般人都能记得韩愈《师说》中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的句子。它的意思是说:词语不知,文句不懂,倒要从师学习;而思想混沌,道理不明,却不从师学习。这种将两句话的意思交错在一句中表述的方法,在古文中叫“并提”。也有把一句话的意思分作两句(或四句)来叙述,以形成对偶、排比等艺术效果的,不过需要将这几句话的意思放在一  相似文献   

6.
一、《劝学》书注:P269⑧[而]连词,这里表示因果关系。(着重号为作者所加,下同。) 原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分析:很明显,这里的虚词“而”意为“于是”,表示的是顺承关系,并非因果。二、《师说》书注:P275④[句读之不知]句读的不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同。原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分析:尽管这里的“之”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师说》中有这样一句话:“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课文是这样注释的:“句读的不解,疑惑的不明白”。很显然这儿把“之”字理解成助词了,这样的解释我认为欠妥。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之”字的用法。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第一册《师说》注释中云: “[句读之不知]‘不知句读’的倒装,用结构助词‘之’来表示。下文‘惑之不解’同。”这条注释一直都被认可,注中对“之”的解释也似乎无可非议。因为“之”在文言文中作提前宾语的结构助词确实有之。笔者认为这里的“之”不是结构助词,而是介词,相当于“在”和“当”,表示时间,在句中作状语。理由如下: 从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来讲,如果译成“不知句读,不解疑惑”,在逻辑上有毛病。作者在这里主要是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从师的风尚很久没有流传了,要想人没有疑惑也就困难了,  相似文献   

9.
高二册《师说》一文,把“句读之不知”注作“句读的不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同。”这一注释,沿用了1987年修订教材的说法,显然是把“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当成了两个偏正短语,“之”作为结构助词,树当于“的”。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仍是  相似文献   

10.
先看例子。《汉书·魏豹传》里有这样一个句子:“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救魏”颜师古注:“楚遣项它,齐遣田巴”。这实际上是把两个句子(如颜师古所注的)交织在一起,成为一个句子。这是古汉语里一种修辞手法,叫“并提”,有的叫“分承”,也有的叫“合叙”。这种修辞手法也可以说是在一句中同时表述两件相关的事。它的好处是可以使文辞简练,句子紧凑,因而常被古人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在中学文言文里也能遇到,例如: 韩愈《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意思是“句读之  相似文献   

11.
课本把《师说》中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释为“句读的不明,疑惑的不解”。很明显,编者把这里的两处“之”当作助词“的”理解了。这样理解很别扭。其实,这里的“之”应解作“复指宾语‘句读’、‘惑’,表示宾语前置”。整句译为“不知句读,不解疑惑”。这样既通畅,又明白。关于用“之”复指宾语,表示宾语前置,在文言文中  相似文献   

12.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这个句子出自韩愈的《师说》。教材的编者对此句的注释一直是注为“句读的不明,惑的不解”,这话听起来让人觉得别扭,好像是在听日本人讲话。影视作品里的日本人说话就是这样的,如:“你的不好”、“饭的不吃,菜的要吃”等等。实际上,这句里的“之”  相似文献   

13.
李志杰 《语文天地》2013,(15):12-13
《师说》写道: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人教版必修三)。对"句读之不知"这句话,课文注释为:句读不明。笔者认为此注释欠妥切。我们先来理解句子的含义。《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第一册中编对《师说》"句读之不知"中的"句读"做了如下注释:"句读,指文字诵读,凡书文语意尽处,谓之句;语意未尽,而诵读时须略作停顿处,谓之读。""句  相似文献   

14.
韩愈的名作《师说》,历来被人们视为学习古文的好教材,但对文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一句,各家解释却不一.  相似文献   

15.
《师说》中有云:“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可见句读的重要,朗读文言文的第一步是句读要正确。句,指的是一句完整的话。读,指的是半句话。句读正确,读起来才会“抑扬顿挫”。  相似文献   

16.
古汉语中“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之 不(未) 动词”这种结构的句子是大量存在的.高中课本就有:《师说》中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庖丁解牛》中的“技经肯綮之未尝”,《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等等。这种结构的句子是怎么处理的呢?高中语文课本对前二句是这样表述的:助词“之”用在前置宾语和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师说》中有这样一句话:“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课文是这样注释的:“句读的不解,疑惑的不明白”。很显然这儿把“之”字理解成助词了。这样的解释我认为欠妥。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之”字的用法。“之”的第一种用法是作动词,意思是“到……地方去”。如:“吾欲之南海”。意思是“我想要到南海去”。(《为学》)“之”的第二种用法是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如:①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②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③学而时习之,不…  相似文献   

18.
还应该是动词的意动用法华北油田一中李义人教社96年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311页在讲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时举了两个例句:①则耻师焉,惑矣。(《师说》耻师:以从师学习为可耻。)②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羞之:把这样事当作羞耻。)可是这两个例句在人教社...  相似文献   

19.
文言文的阅读,首先要弄清句读。《三字经》曰:“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所谓“句”,就是作者已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到此应断句,如用标点符号表示,当用句末标点。如句号、叹号等。所谓“读”,就是语意未完而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需用句中标点,如顿号、逗号等。“句读之不知”,则必然“惑之不解”。如蒲松龄的  相似文献   

20.
李荣军 《现代语文》2006,(1):110-110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本2003年6月第1版)《勾践灭吴》中有这样的句子:“国之孺子之游者。”《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译为“看到流浪无归的孩子”,此处将“游”译为“流浪无归”,笔者认为这种翻译不妥,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